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杭州之行整理二:不得不提的西湖 |
[游记]杭州之行整理二:不得不提的西湖 |
2007-07-16 baidu.com |
西湖,是杭州的一张没法攀比,没法效仿,没法掠夺的名片.自古文人骚客对这个千情百态、千回百转、千滋百味的内陆湖泊宣泄的太多,没有人吝啬笔墨;邓爷爷也如是说: 我去西湖,刚好赶上杭州阴天,湖面上又有很重的水气,虽然到处雾蒙蒙,但是总算没有艳阳高照到无处躲藏,还算幸福。没有导游,一个人,随便走,只有少数几个景点,多少贴些图片意思一下就算了。 西湖整体印象:宁静、深邃、亲切、安详;每个游客眼中,都可以看见属于自己的那个西湖。 苏堤近景及全景(春晓是没有办法看到了)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白堤及旁边的文字介绍和人物雕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堤全长1千米,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常到白堤漫游,在治理杭州时,兴水利,建石涵,疏浚六井,开拓西湖,政绩昭然,有德于民。后人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充满怀念,称白沙堤为白堤。 右图:社会主义国家下,白堤上,悠闲的人们。 白堤上有两座桥,上中图白堤留影的是:西面一座锦带桥,知者寥寥;而东面一座是断桥,家喻户晓,“断桥不断水相连,日日笙歌引画船”据说寒冬时,桥顶桥身俱满白雪,太阳一出,桥顶雪化,露出真身,而两头因势低而雪未融,仍白皑皑的,远望则中间似断了一截,故名“断桥”。 贴图:断桥(残雪是没得看了,游客倒是不少)。 我眼中最漂亮的西湖一景:曲院风荷。 夏日观荷,沁人心脾,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清康熙皇帝南巡杭州,题写西湖十景景名时,就把这个久废的旧景移至苏堤的跨虹桥畔,亲书“曲院风荷”四字,立碑建亭。 下面是两个疑似的景点,看起来好像是“雷锋塔”和“双峰入云”但是实在没有人介绍,也没碰到懂行的同行路人,到现在也只能是疑似。 郭庄浅影: 郭庄位于杨公堤上,是真正保持了原有江南古典园林特色的私家宅园,没有扩建,也没有改造,只是1991年被整修过,完完全全保持了原有的形貌和韵味。庄内花木簇拥,湖石假山林立,曲廊回环,粉墙黛瓦,翠峰镜湖,古朴典雅,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 不得不提的两个墓主人: 首先是:苏小小墓。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若解多情苏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一代才妓的不卑不亢不离不弃,赢得了同样痴情的寒生鲍仁的全心,造化弄人,才子出人头地后就轮到了自古红颜多薄命,鲍生只得筑一“慕才亭”埋苏香丘,日夜对望,终不复娶。 右图:武松墓。史载武松墓即在此旁,但文革中无辜被除。《水浒传》上讲武松折臂不愿恩赐,修行于杭州六和寺,八十而善终。 实际附近还有秋瑾墓,觉得风格不太搭调,带过一笔算了。 西泠印社& 楼外楼 西泠印社,名满天下,是中国印学的发扬地,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艺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团体,好像第一任社长是:吴昌硕。 楼外楼:它背靠孤山,面朝西湖。楼外楼是杭州最具特色的著名菜馆之一,被原国内贸易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名字来源于:“山外青山楼外楼”,听说是杭州著名三家菜馆之一,另外两家分别是:山外山和天外天。 其实,路遇著名的文澜阁,就是《四库全书》的藏经楼,但是角度不好,没法拍照,些许遗憾。 最后,附图,西湖岸边草丛里的小精灵。 |
转自:http://hi.baidu.com/babaahu/blog/item/ecbbbbb736c6daf531add1c4.html2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