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湖圆梦记__西湖综合 |
[游记]西湖圆梦记__西湖综合 |
2007-07-16 cityhz.com |
“华夏西湖三十六,唯有杭州著天下。”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是杭州构筑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金字招牌”。保护好西湖,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第一位的职责,是每个杭州人的应尽责任。 生于杭州,长于西湖边上的我,对周围的一切都有一种无法形容的依恋。无论是青山、绿水、丹桂、垂柳,还是晨曦、夕阳、微风、烟雨…… 可近来,西湖令我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我不知道传说中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究竟会把我心中的湖扮成什么模样。对于西湖的未来,我曾拥有许多梦想,梦想杨公堤恢复、梦想雷峰塔重建、梦想西湖水变得清澈见鱼、梦想二十里环湖贯通开放…… 西湖的变迁是一件世人关注的大事。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许多人和事,实在是让人难以忘怀。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利用工作之便,把专家的谋划、领导的决策、媒体的报道,还有自己以及亲朋好友的见闻都一一收集起来,写入我的日记,让她留作日后西湖的记忆。 南线景区 党代会决策 【2002年2月1日】今天,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成了党代表关注的一个热点。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代表中共杭州市第八届委员会作了题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报告。报告说:“西湖核心景区要整合南线资源,改造北山路,实施‘西湖西进’,建设湖滨商业特色街区,使西湖这颗明珠更秀美、更靓丽。” 酝酿已久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拉开了帷幕。 雷峰塔初展英姿 【2002年2月9日】雷峰塔钢主体结构今天顺利结顶,新塔英姿初露,重现“雷峰夕照”胜景指日可待。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建筑设计院以及杭州园林设计院的设计大师们,共提出了10个雷峰塔设计方案和4个“雷峰夕照”景区方案,并在“湖畔居”进行公展,征求市民和中外游客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们最后通过投票方式决定在遗址上重建雷峰塔,而塔形采用其历史上最有价值时期的楼阁式塔。 雷峰塔重建工程前期设计论证等筹备工作历时22个月,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不下80次。 志愿劳动者 【2002年3月20日】西湖南岸,春风和煦。一批志愿劳动者今天来到了南线景区工地,驻杭部队的官兵、社会各界的“红帽子”志愿者们会聚在柳浪闻莺公园内挥锄铲土,为南线新湖滨移土筑渠,引水入园。虽还是暖风徐徐的春天,但不一会儿,细密的汗水已爬上了每一个人的额头。硬骨头六连战士马洪刚干得满脸通红,汗湿了衣裳,他说:“西湖环湖南线整合是杭州进入21世纪后的一个大动作。我们虽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但杭州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也同样期盼着西湖的明天更美好。” 追求完美不留遗憾 【2002年9月26日】雷峰塔是1924年9月25日倒塌的。倒塌的原因有多种说法。雷峰塔重建,当初的计划,是今天落成。可现在的雷峰塔仍处于紧张的装饰阶段。工期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文物保护专家建议对原设计方案作进一步修改。雷峰新塔是一个“钢骨铜塔”,原设计方案中塔的钢柱是立在老塔塔圈上的。为了不让文物受损,决定再向外挪,已开工4个多月的工程还是停了下来,完善设计又花了几十万元。雷峰塔竣工的时间也因此推迟了一个月。它充分体现了一种文物保护的意识,一种应保尽保、保护第一的概念。 让人心动的一天 【2002年9月30日】环湖南线整合工程今天竣工,我东奔西走,兴奋了一天。 上午,去了万松岭。号称明清时期杭州地区最大、浙江最高学府,传说中梁祝同窗共读三载并由此相识、相知、相恋的万松书院今天在凄婉优美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开园了。 接着,去了西泠桥,与来自北京、兰州、扬州等全国27个城市的近60位西湖使者一起泛舟小瀛洲,27瓶装有全国27个西湖的水被徐徐注入杭州西湖。这一刻,蓝天为佐,碧水为证,天下西湖大团圆。 我和建设单位、拆迁户及市民代表等一起乘上漂亮的电瓶车,首开环湖之行。以往长桥公园、少儿公园、老年公园和柳浪闻莺的围墙绿篱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成了24小时免费开放的大公园,条条小径使城市与公园“贴”得更紧。一条延至湖滨公园、3.5公里长的绿化带将一处处历史文化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人文积淀深厚的西湖景观和文化长廊…… 新湖滨景区 打造“城市客厅” 【2002年7月15日】湖滨地区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方案汇报会今天上午在华侨饭店举行,市领导与国内外专家都来了。国际著名的设计单位美国SWA集团、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首先介绍了新湖滨初步设计方案。方案中的新湖滨是一个集娱乐、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湖的大门”和“城市的客厅”。工程完成后,将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柔性结合、交通功能与旅游商贸功能的有机结合、城市与西湖的完美结合。 76户居民率先搬迁 【2002年12月4日】今天上午,教场路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林文物局)对面那幢四层的住宅已是人去楼空,工人们正抡着大锤拆房。据了解,目前规划地块内76户居民已经率先搬迁,占总拆迁居民户数的87.3。新湖滨景区建设已迈出实质性一步。 新品亮相 【2003年8月5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今天,新圣塘景区也种下一批“相思树”。据说“相思树”夏日满树银花,秋季壳中果熟,种子自然跃出,朱红、心形,坚不可摧,久存不蛀不腐,色且如初,从古至今,恋人多择红豆为爱情信物。 除了相思树外,紫花海棠、野蒲苇、金叶大花六道木、胡颓子球、锦带花等20余个新品树种都首次落户杭城。最近,新湖滨公园将新栽乔木1200多株,灌木6万多株,地被植物1万多平方米。 似曾相识的湖滨骑楼【2003年8月30日】备受关注的新湖滨骑楼今天露了脸。白色山墙,青瓦屋顶,质朴自然,依然是那样的亲切。 骑楼是江南特有的建筑风格。因为多雨,南方建筑总有一些供人避雨、避阳的走马廊。湖滨骑楼是湖滨地区的“建筑之门”,平海路和解放路之间100多米长的走马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重建后的湖滨走道宽度从2米扩展到4米。长度从平海路口一直延伸到解放路与延安路交叉口,共500米,沿街商店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改造。原先骑楼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依旧,原先质朴淡雅的色彩依旧。我们这批“老杭州”看了新骑楼的共同感觉是“似曾相识”。 永远的月色 【2003年9月25日】晚上8点,新湖滨景区的照明灯进行第一次试灯,淡淡的灯光交错“点燃”水岸,水波映着灯影轻轻荡漾……木平台上,星星点点地缀满了橘黄色小灯,别致的座椅灯透过百叶的间隙,淡淡地洒向路面。广场上横斜错列的变色聚阵灯,绚丽多彩,活泼俏皮。 据了解,新湖滨景区的照明灯有五大类,十几个品种,共计5000多套。月光般柔和的照明效果,为新湖滨增添了一些诗情画意。 杨公堤景区 杨公堤景区拉开建设序幕 【2002年12月1日】“盛世治湖湖更美,数代梦想今重圆”。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才竣工,“西湖西进”工程又拉开了序幕。 中午,西山路西侧的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灵隐管理处办公用房在隆隆的机器声中成了第一处被拆除的房屋。历经两年半酝酿和规划的杨公堤景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弃我梁园为明天 【2003年4月12日】年过不惑的钱小平,今天站在已搬空的老房子前默默地回忆。16年,他在这里谈对象、结婚、生子;16年的岁月,将他从毛头小伙磨炼成一个成熟男人,也让他对这座砖木结构的旧房子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单位几次分房,他都不肯走出这间小屋。但当政府要对湖西地区进行综合保护,动员他们搬迁时,虽心存眷恋,钱小平一家还是义无反顾地搬了过去。 据统计,杨公提景区所涉及的4.8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共拆迁住户933户(国有土地上318户,集体土地上615户),外迁企事业单位125家(处),拆除建筑总面积达27.6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近5万平方米,拆除各类有碍景观和无保留价值建筑22万平方米)。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些为了西湖更美好而搬迁的人们。 千里选名石 【2003年5月3日】一大早,市建委副主任刘卫就和有关项目部人员带上方便面和矿泉水,驱车1000多公里,赴福建莆田考察石材、选招石工匠。 拿什么来承载杨公堤300年的历史?只有名石才能与名堤相配。自从2月份一则杨公堤征集天下名石的广告刊出后,一石击起千重浪,一时间全国20余家石材企业响应。经过层层筛选,反复讨论,石材方案初步敲定:里六桥侧面装饰石材选定杭州老桥惯用的高湖石,体现历史延续性;而最能体现里六桥质感的桥栏板石材,基本选定福建莆田青石。福建莆田石匠雕刻青石工艺精湛,后处理办法独到。此次福建之行不仅要敲定栏板用材,还将选定100多位加工莆田青石的雕刻高手。 西湖隧道 纯属误传 【2003年2月19日】西湖围堰区内的水将在今天抽干见底,这是事实。可几天来一些外地媒体将此传为“西湖围起来了,整个西湖见了底”,为此招来了海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西湖干了,鱼怎么办?西湖围起来了,什么时候再开放?《北京晚报》以及许多媒体的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专程赶到杭州,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并发出了西湖见底的真相报道。“实际上,西湖见底的部分只是靠近湖东湖滨路的一段,只是为了配合杭州西湖隧道工程的建设而临时抽干的……围堰内的西湖水面约12.7万平方米,而整个西湖的总面积是5.68平方公里,如此算来,抽干的西湖部分只有西湖总面积的2左右。”幸亏这些媒体公布了真相,几天来的“舆论监督”总算平息。 畅通无阻游西湖 【2003年10月16日】为了确保西湖风景区的交通顺畅,除了西湖隧道,从2000年开始,杭州市委、市政府就开始了西湖外环线道路6大隧道的规划和建设。这些都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 2005年,6条隧道全部建成。现在车子从城西到城东,可以避开景区主要道路,经由古墩路进灵溪隧道,再穿过吉庆山隧道、五老峰隧道到虎跑路,然后再经九曜山隧道、玉皇山路以及万松岭隧道,顺利到达城东,一路穿越六座山脉,全程约12公里,耗时仅需15分钟左右。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 两墓封顶 【2004年9月13日】西泠桥畔,秋雨濛濛,历时3个月的苏小小墓和武松墓复建工程已近尾声,今天举行两墓封顶仪式。 按传统的民俗惯例,墓里要埋放一些“压胜物”以示怀念。在现场,两个用“2004年9月13日”封的红色铁函,被分别放入题有“钱塘苏小小”和“宋义士武松”的石函,用特制的涂胶封口,最后放入两座墓中央,上面加土覆盖。据了解,每个石函中的“压胜物”主要有四件“宝贝”:一枚记录重修历史的印章;一张记载了两墓历史、文献和重修过程的光盘;一卷百余字记录两墓来历和重修情况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份从灵隐寺请来的《普庵咒经》经卷。 文化长廊的无限魅力 【2004年10月7日】今天是国庆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漫步在北山街上,时不时有旅行团和三三两两的游客擦肩而过,时不时听到一声声不同方言的赞誉之词在耳畔响起,时不时看到挂在沿街商家脸上灿烂的笑容。与白堤断桥一带如织的人流相对应,原本只是坐车一晃而过的北山街,也开始热闹起来,让大家驻足流连。 秋水山庄、孤云草舍、抱青别墅、菩提精舍、静逸别墅,玛瑙寺等数十处历经沧桑的老房子新景点,再加上流传千年的古迹传说和富有人情味的配套设施,使北山街犹如一幅悠长的历史画卷,更似一条延续的文化长廊,无言地诉说着西湖的千年变迁,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流淌着生活的“原汁原味”…… 梅家坞景区 十里梅坞蕴新机 【2002年1月11日】梅家坞的茶远近闻名,但村落环境的脏乱让人直摇头,来一个整治势在必行。今天下午,有一个关于梅家坞未来发展的规划方案定标会。 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腹地,是群山环抱中的一个古老村落,也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这次规划北起梅灵隧道南出口,南到梅灵大道里渡桥,总规划面积207.8公顷,注重凸显茶文化与特色,以及古茶村“与景共生,知足常乐,与人为善,绿水长流”的意境。 在展板上找家 【2003年2月2日】今天是农历大年初二。为了让全体村民对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工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全长约25米的沿街农户整治后的街景立面效果图开始向全体村民公开展示。村民们反响热烈,除了在展板上寻找自家新模样外,也看到了梅家坞的明天。 从心底发出的感谢 【2003年7月13日】下午2时,太阳火辣辣的,梅岭路191号翁老伯家上梁,许多人围着看热闹。见那满头大汗的工人师傅和一身湿透的工作服,翁老伯心疼地劝说他们下楼歇息。“这么热的天,我们房子里的温度就有33摄氏度,太阳底下50摄氏度都有了,他们从早忙到晚,就算是我们自家人都不会这么拼命。”“政府花这么大力气为我们村民改善生活环境,我们从心底里感谢政府,感谢这些师傅。”为了向工作在高温酷暑第一线的工程建设人员表达真挚的谢意,村民们纷纷自发地组织慰问队,把茶水、西瓜等解暑物品送到工地,送到施工人员手中。 《西湖圆梦记》顾树森/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
转自:http://www.cityhz.com/rwhz/detail.asp?ID=5883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