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湖三桥千古情 |
[游记]西湖三桥千古情 |
2008-05-22 sina.com.cn |
在白堤的尽头,栖霞岭下的绿荫深处,有一座环拱如月的石桥,这便是人称西湖第一桥的西冷桥。西泠桥,又名西林桥、西陵桥,是栖霞岭连接孤山风景区的惟一通道,古名西陵、西林和西村,原是一处渡口。古人的诗画中,常有“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之说,南宋定都杭州后,西泠桥更成为了人们游湖的汇集之所。元宵节过后,都人争先出城,泛舟湖上,所谓“探春”。一时水面上的龙舟画舫,栉比鳞次;笙歌箫鼓,声闻远近。至午,外湖游船尽集西泠桥畔,而后依次徐徐过桥进入里湖,南宋词人周密用“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的诗句描摹当年的繁华。西冷桥面对北山,跨接内外两湖,既有“轻掩薄雾斜阳”的北山美景作衬,又傍水光滟潋、画船笙歌的湖上风光铺衍,从孤山北麓连绵而来的芳草碧树更递送着无限情趣,古人遂有“到处溪山如旧识,此间风物属诗人”的赞叹。 西泠桥是一座普通的桥,除了拥有西湖惯有的柔媚,与湖上众多拱桥别无多大的差异。但西冷桥又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她是西子湖畔的三大情桥之一,一座与钱塘才女苏小小一起铭刻在野史上的情人桥。因为有了苏小小的香魂一缕,而最惹诗人情怀缱绻。比起其他曲折有致、飘逸似带的美丽的桥有着更多的华丽篇章。 西泠桥的特别之处就在桥北西侧有座六角形的“慕才亭”,亭子中间就是苏小小的长眠之地。墓为南齐时滑州刺史鲍仁所建,清乾隆时改为石砌八棱角、上覆青瓦丹柱墓亭,民国初年改为外包水泥的圆丘形墓。因为历代凭吊的人太多,墓顶的水泥被人抚摸得油光锃亮,即使是在阴雨天时,也照得见湖光辉映。“慕才亭”的亭柱上刻满了前人凭吊的楹联,叶赫集句题写的“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徐兰修的“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王成瑞“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见于六朝南陈徐陵(孝穆)编集的诗集《玉台新咏》。苏小小是六朝南齐时钱唐有名的歌妓,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更是一个天生丽质、冰雪聪明的才女。苏小小原本出身殷实人家,先世曾在东晋朝廷为官,晋亡后举家流落到钱塘。到苏小小父母一代,还是身价显赫的当地富商。苏小小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因长得玲珑娇小,就取名小小,自小被视为掌上明珠。苏家虽是商贾之家,但沿袭了祖上香书遗风,聪明灵慧的苏小小深受薰染,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可惜好景不长,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就相继谢世,苏小小就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终因生活所迫,误落风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她作过一首《杨柳枝词》:“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不甘堕落的她,心中渴望真诚的爱,但她的身份却使她无权拥有,但她敢想也敢说,“燕引莺招柳夹途,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便如一纸招聘广告说出她的希望。她还自制了一辆油壁香车,流连湖畔山间,在彷徨西湖山水中寻求寄托。偶然的一天,她与一表人材的少年阮郁邂逅相遇,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一曲“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便成了定情的誓言,这对年轻人终于如愿以偿,结成良缘。毕竟好梦难竟,仅仅过了三个月的婚后幸福生活,在京做官的阮郁之父派人催归,阮郁不敢违抗,一揖而别,从此杳如黄鹤。“男女之情,薄似云烟,短似朝露”,苏小小因此心灰意冷,“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年仅十九岁的她便在满腔悲愤中香消玉殒。临终遗言“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只愿埋骨西泠,以全爱心”。花似人,人终非花。人的生命有时甚至比花还要脆弱,风来了,花开了,风去了,花谢了。在凄冷的秋风中,在迷蒙的尘世里,花落人去,沉寂无声,留下的只是耐人寻味。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636b6f0100089q3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