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湖游记(三则)—桐城市民心声

[游记]西湖游记(三则)—桐城市民心声

2007-07-16    

春 游 西 湖
凡到浙江旅游,谁会不去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一游;而来杭州的游人又很少不是因着西湖的美丽景致慕名而往的,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春游西湖,是我多年来的梦想,这一次终于实现了。

我记得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拥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她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旖旎风光,倾倒了天下众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俗语“百闻不如一见”,而现在的身临其境,才真正使我大饱眼福,口服心服了。

春天的西湖真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西湖边上,各色鲜花争妍斗丽,满目青葱蝶舞鸟啼。陪同我游玩的杭州朋友告诉我,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修理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全国所有湖泊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这个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湖泊,内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5个,风景名胜100多个。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都吸引几十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度假。

我们跟随导游上了游船,湖上碧波万顷,风光无限。放眼西湖,只见远处的青山、楼阁、亭子随着云雾的缥缈若隐若现;近处,十里苏堤柳丝摇曳,堤上的桃花、海棠花、杜鹃花映红了岸边的湖水。这条堤是苏东坡在杭州任地方官时兴建的,故叫苏堤。据导游介绍,杭州西湖景区由一山(孤山)、两堤(苏堤、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南湖)、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构成。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灵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星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在这群山中深藏着虎跑、龙井、玉泉等名泉和烟霞洞、水乐洞、石屋洞等洞壑。这些给西湖平添不少风韵。

西湖盛产龙井茶、莲藕、天竺筷、莼菜和金鱼等。过去,由于交通闭塞,西湖虽美丽富饶,却没带旺杭州,隋炀帝发现了西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后,把大运河开到杭州,于是,杭州与外界有了商贸往来。到明末清初,商贾云集,画廊、茶叶铺、丝绸店、瓷器店、酒楼及与船运相关的各种行业盛极一时。其中,杭州丝绸最具代表性,它过去是朝廷的贡品,如今已发展到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述工艺品如今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俱高的旅游纪念品。改革开放后,杭州的各种软硬件设施日臻完善,现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旅游名城。

小船在湖上东游西转,湖上岛中美景更迭,各具特色。如三潭印月、柳浪闻莺、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灵隐寺、六和塔、钱塘江大桥、苏东坡纪念馆;植物园、花圃、……真是船在湖上行,人在画中游。我想,天下湖泊何其多,杭州西湖之所以独具魅力,是因为这里的一个个景观给它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勤劳智慧的杭州人广种花木,建桥修路,才使它变得如此美丽。

杭州的朋友在谈到西湖时,都自豪地说:你们作家要体会江南的山水风情及一些历史文化渊源,就非得要到这个西湖一游不可。它之美,在于景含文化,景如诗画,有看不尽的风景、讲不完的故事。这话真对,就象我来杭州经过余杭时,就想起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现在在西湖边又想到了“白娘子和许仙”。我和朋友打趣道:多年以后,我肯定也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了!”。

确实,西湖,是诗,是画,是永远讲不完的美丽动人的传说,……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杭州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游西湖,就是进入了如诗若画的人间天堂。我们走的时候,正好是傍晚时分,西湖周围亭子及柳枝被一层层薄雾笼罩着,虚无缥缈,美不胜收,人如在画中,身似临仙境,真正让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在 西 湖 赏 桃 花
作者:凡怡

杭州西湖,是一处以秀丽清雅的湖光山色与璀璨丰蕴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交融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她以秀丽的西湖为中心,三面云山,中涵碧水,面积6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为5.68平方公里。沿湖地带绿荫环抱,山色葱茏,画桥烟柳,云树笼纱。逶迤群山之间,林泉秀美,溪涧幽深。90多处各具特色的公园、风景点中,有三秋桂子、 六桥烟柳、 九里云松、 十里荷花,更有著名的“西湖十景”以及近年来相继建成开放的十多处各具特色的新景点,将西湖连缀成了色彩斑斓的大花环,使其春夏秋冬各有景色,晴雨风雪各有情致。西湖不但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出差杭州,西子湖边的桃花已经盛开怒放了,“桃红又见一年春”。站在湖边远眺,苏白两堤,桃柳夹岸,游人如织。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漫步湖岸,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据史料记载,自唐朝起白堤上就已柳树成荫,而桃花则在明代开始出现。到明朝后期,白堤已是一片桃红柳绿、青草如茵的美景,被誉为“十锦塘”。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园林部门更加强了对白堤桃树和柳树的养护管理,使这一极具代表性的西湖景色一直较好地保存至今。如今西湖的桃花广植在苏堤、白堤、柳浪闻莺,孤山北麓和曲院风荷至镜湖厅的沿湖堤段,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白堤和苏堤了。每到桃花盛开,游人都是熙熙攘攘。这里的桃树与垂柳间种,一株杨柳一株桃,树树桃花间柳花,产生了极有层次的景观效果。在这儿观赏桃花,确实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俗话是:“杏花宜在山坞赏,桃花应在水边看”。盈盈碧水映桃花,花光水影,娇艳欲滴。“夹岸桃花蘸水开”,就如临水梳妆的美人,楚楚动人,令人心醉。“人面桃花相映红”,在红白两色的桃花间留影,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就是不漂亮的女人也会变的可爱美丽,气质非凡,自信倍增。 

西湖桃花品种繁多,有如雪似银、万紫千红的碧桃类;有株矮俏丽、妖娆可爱的寿星桃类;有的枝梢下垂、可以照水的伞状的垂枝类,有叶红近紫、花色涂浓的紫叶桃类。 踏上苏堤之后,夹堤映水的两行桃柳,桃红柳绿。在白云蓝天下面,在溶溶漾漾的西子湖上,显得分外艳丽。只见粉红、淡红、深红的花蕾,布满了枝头。有的迎风初绽,嫣红含笑;有的含苞待放,半露半藏;更多的是白毛茸茸的微吐红点的小花苞。繁如群星的花蕾随着桃枝在春风里欢快地摇曳着,时而有花瓣轻轻地飘下来,寂然无声地落在游人的头发上、肩背上、胸襟上、草地上,使人想起唐代诗人“红雨湿衣看不见,闲花浇地听无声”的佳句来。 

西湖的桃花固然很美,那盈盈绿柳同样牵动游人的思绪。微风吹送,轻挪款摆,显得那样的文雅、端庄和妩媚。如细看柳枝,那芽苞点点,如蟹眼惺忪,似米粒吐白,格外迷人,无怪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吟哦,为之倾倒。有诗为证:唐代白居易诗:“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宋代尹廷高词:“一钩残月莺呼梦,诗在烟光柳色间”;宋人郭祥正更是情不自禁地题道:“春色湖光满,春色柳洲深”,干脆把整个杭州城都写进杨柳中去了。

置身苏堤,看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勾魂销魄,流连忘返。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一首诗,西湖的桃花,是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我相信,因历史文化融入湖光山色、孕育发展的西湖十景,势必历史地、文化地与西湖美丽的、永恒的湖光山色相依相存。

读 诗 品 西 湖

作者:凡怡

众所周知,杭州西湖是人间天堂,西湖之美,自古难言。所谓“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宋人汤促友)。然而,西湖之美,却又人人可得。“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心知口难传。”苏东坡这四句诗,道出了西湖的慷慨与宽宏。只要你愿意与她“相亲相近”,她总会给你以美的享受,美的乐趣。总之,欲领略西湖之美,唯“品”之或能得其一二。品湖以游湖为前提,游湖以知湖为基础。知湖的门径,可从三首西湖名诗窥知:北宋苏东坡(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清初袁子才(枚)的《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现代郁达夫的《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

苏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东坡诗的前两句,寥寥十四字而将西湖胜景和盘托出:水光山色,晴好雨奇。东坡诗的后两句,以天才的比喻将西湖人格化,遗貌取神,舍偏取全,避实取虚,将绝色美景与绝代佳人联系在一起。西湖山水神韵无论晴雨雾雪,无论浓妆淡抹,尽在不言与想象之中。这首诗被公推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西湖千古绝唱,他对西湖的定评则被赞誉为“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袁子才诗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袁枚这首诗的意义,在于他继苏东坡诗对西湖山水加以“自然的人化”之后,揭示了西湖山水“人化和自然”之美。西湖山山水水之间 ,到处有人文的渗透,到处是历史的熔铸,大到古刹梵宇、名人墓葬、堤岛园囿、石窟塔幢,小至一花一草、一泉一台、一亭一榭、一碑一刻,有的是豪杰名流留下的文物古迹,更多的则是无数无名的能工巧匠辛勤劳动创造的发现和结晶。白居易、苏东坡、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李叔同、章太炎们当然是“伟人”,一代又一代工匠又何尝不是西湖的知已。湖山有幸埋忠骨,湖山有幸雕琢。西湖山水,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自己人智慧和力量,他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郁达夫诗云:楼处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苏堤而今尚姓苏.“江山也要文人捧”虽然脱胎于“江山也要伟人扶”,但两句诗的意思却大不相同。“伟人扶”说的是与西湖水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文人捧”则指历代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对西湖山水胜景的题咏歌赞。郁氏这首诗,妙就妙在向人指出了山水实之外西湖的美。西湖的秀水幽山,千百年来曾倾倒过多少墨客骚人。他们各逞所能,创作了大量诗、词、曲、赋、文、联、剧、画、字、印,乃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工艺珍品,名点佳肴,它们无不是西湖山水滋养哺育之下的精神文化产物。反过来,它们又泽润山水,美化山水,传播山水,使山水之美得以诗(艺术)化,在诗化中得到升华,即所谓“文化地生辉,地以文益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夏名山胜水何止千万,像西湖山水那样自唐以来,被文学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大家写入诗文书画连篇累牍的却是绝无仅有。所以有人提出,西湖山水的文化甚至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即“西湖学”来研究。

除了上面引述的三首名作,先贤关于西湖山水的诸多议论也是认识西湖的终南捷径。西湖的美的真正秘密,不仅仅在自然山水上,而是在自然山水与人类文化的结合上。西湖原本是一个海湾,经过长期泥沙淤结结才形成泻湖。人们是在疏浚、保护这一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逐步建设起西湖来的,人们用浚湖的淤泥叠成长堤,堆成小岛,既保护西湖水源,又方便交通,同时造景丰富西湖。由于对西湖的这些加工建设都是在颇有文化层次的高人主持下进行的,因此在选择内容方位确定造型尺寸、建筑植被等方面,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和审美情趣,加之于历史在西湖山水间沉淀了许多名人名迹、故事传说等,使人们在游观西湖时,产生许多文化联想,获得与山水之美融为一体的人文之美。所以,西湖之美才会绚丽多彩,无穷无尽。

原始链接:http://bbs.tongcheng.gov.cn/forum_view.php?id=16193
转自:74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