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提到,我曾利用晚饭散步的时间“夜游”过一次西湖,但只能算“蜻蜓点水”,实在不能说是游。所以我们专门利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一睹“庐山真面目”。我们的西湖游是从“雷峰夕照”开始的。“白蛇传”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加上现在的雷峰塔已是翻修过的,我们就没再买门票去仔细观赏了,而是顺着湖边开始游览。 西湖很大,难能可贵的是每一处都修整得非常秀丽,而且周围的景区基本都是免费的。所以我们一路赞叹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杭州的市民真有福气啊!可能是因为离西湖近、出门晚(8点才出发)的缘故吧,尽管不是节假日,但等我们到花港观鱼的时候,游人已经比湖里的鱼还要多了,就象节日的解放碑,人头蹿动。我们顺着苏堤一直往前走,游到了“曲院风荷”处,只见满池的荷叶迎风摇摆。如果是7、8月来,满池荷花,一定别有一番风味吧。从曲院风荷出来,我们顺着杨公堤走,没想到又走回了花港观鱼。看样子我们又要走一回苏堤了。不着急,走累了就在湖边的椅子上歇一歇,反正有的是如画美景使我们赏心悦目。 到了岳庙,太阳开始晃人的眼,看见“楼外楼”的招牌,于是进去挑了一处凉快的地方,点了有名的“西湖醋鱼”、“东坡肉”和二样小菜。在等待上菜的时候,问了服务员,才知道我们进的并不是“楼外楼”,而是“岳湖楼”,“楼外楼”是指二楼的茶楼。不过这家的“西湖醋鱼”也还不错,很嫩。东坡肉是一人一盅的,里面一大坨五花肉,用酱油泡着,还有糖,但是并不腻人,我这个不吃肥肉的人也把外面那层肉皮吃完了。三个人花去了86元钱,应该不算贵吧,毕竟是在风景区里。此时的太阳正当午,自然不能再游,于是在望湖楼找了一张临湖的桌子,一人要了一杯“西湖龙井”,三个人近观茶庄的各色人等,远眺湖光山色,有一塔没一搭地扯些闲话,消磨到了下午3点多,起身想走,却都懒懒的。于是上了绕湖而行的游览车,一人10元,车览了武松墓、苏小小墓、文澜阁、平湖秋月等,过得锦带桥、断桥,便下了车。对了,在这里我才知道断桥之所以叫断桥,是因为到了冬天,桥上落满了积雪,从远处眺望,就象桥断了一样,所以这里的景观就叫“断桥残雪”。怪道杜老夫子要说“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呢,真是长见识啊! 此时已是下午四点多,太阳不再毒辣,于是我们开始找小船准备游“三潭印月”。问了几个船老板,估计是各有各的码头吧,他们要么让我们去坐大船,要么让我们到“柳浪闻莺”处坐小船,可这一路过去都是饭店、酒吧,我们可没心思去走。总算有个老船工同意送我们过去,但提出条件:小船是80元/小时,此后是40元/半小时。而他把我们送到“三潭印月”再送回“柳浪闻莺”,只用1.5小时,但还要用半小时放空回“断桥”附近,所以我们要给他160元钱。这个要求合情合理,我们一口答应下来。这名梢公年龄估计在50开外,比较健谈,也很友善。我一直以为“三潭印月”是在小岛中间呢,没想到是在小岛的旁边的湖水里,据梢公说,三潭印月的来历是因为远古的时候西湖里有一条黑鱼精兴风作浪。为了除掉它,设法做了一个大的香炉把它镇在西湖底。香炉太大,所以3只足就露出了湖面。为了方便我们拍照,梢公专门把船摇了过去。本人以为,到“三潭印月”一定要租条小船,才能尽情领略西湖的湖光山色。 从“柳浪闻莺”穿出去,就到了“仿古街”。街道古色古香,很有些味道。店铺上方悬挂着的招牌很多都是能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老字号。晶挑了“状元楼”吃晚饭,据说是要博个好彩头。可惜我们三个被川味滋养惯了的重庆人实在是挑剔,16元一份的爆鳝面居然吃不惯。但是说实话,那里的面条不知道是怎么做的,真的吃不惯。 从网上各位驴友的帖子里了解到乌镇最美的时候是傍晚和清晨,所以我们决定第二天的下午3、4点再出发去乌镇,这样就空出来了一个上午。晶和妈妈准备利用这半天时间去逛一逛丝绸市场,而我从地图上知道于谦故居离我们住的宾馆不远,就决定专门去寻觅一番。可惜连问了老、中、青三个人,居然都不知道在哪里。在杭州问路是件很愉快的事情,不愧是旅游城市,杭州人对问路者都很友好,不会让问者难堪。既然找不到于谦故居,我赶紧再在地图上寻找,又发现了“胡雪岩故居”。这个知道的人倒是多,因为这里号称“清朝第一富商府第”,而且中河北路上有一个站就叫“胡雪岩故居站”。“故居”的门票是20元,不算贵,里面的建筑物据说都是用比较名贵的木料建造,厅台楼阁都独巨匠心,特别是花园里的溶洞,号称中国第一人造溶洞,点缀在鱼池旁边,值得一看。就算园子里的每个角落,为了不“留白”,也会或造一小亭,或栽一丛翠竹,或牵一壁藤蔓植物,煞是好看。 下午3点多,我们赶到杭州汽车东站,坐上了去乌镇的大巴,票价是21.5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