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1999年的龙王山游记

[游记]1999年的龙王山游记

2007-10-24    guzhenu.com

龙王山纪行--99年我还是小孩时候写的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绿色之友”环保协会 金
1999年9月
今年8月20日到8月26日,我参加上海市大学生“绿色营”活动,来到浙江省安吉县,对该县的农林、旅游和环境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作了调查。其中,一项关键活动就是实地踏勘黄浦江的源头――也是整个太湖流域的最高峰和天目山脉的主峰――龙王山。
龙王山座落于浙江省安吉县与临安县交界处,同时也是太湖流域与钱塘江流域的分水岭,山峰海拔1587米。山峰南5公里处,就是西天目山(1506米),东南10多公里就是东天目山(1479米)。其山正处于安徽省宁芜平地、杭嘉湖平原和皖南、浙西山地之中央。由于山北是平原,山南则是连绵数百公里的浙南山地,故而由于地形作用,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于此交汇时,温度下降,造成雨水较多。其降雨量大大超出邻近的环太湖平地和宁芜平地,达每年1800mm。由于山体及其植被有蓄水、调节水量的作用,故山上两溪常年水量稳定,流至山下章村镇的长潭村,汇流成为南溪,构成西苕溪水量的极大来源。同时,满山都是原生落叶阔叶与针叶混交林,其中金钱松(金松)、柳杉、银杏及蕨类比较丰富,另外还有天目木兰、鹅掌揪、中华夏腊梅、铁木等珍稀种。山峰周围是1200公顷的国家级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其动植物资源受到了良好保护。山顶附近还有一片高山沼泽,名“千亩田”,据我们分析,它很可能就是西苕溪的源头,即黄浦江的源头。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绿色营”中的4名体力最充沛、斗志最高昂的队员――上海交大农学院的沈、卫,上师大地理系研究生尤,作者本人以及安吉县航道管理局的任老师,在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定于8月25日向龙王山发起冲击。我们的计划是:清晨上山,抵达龙王山顶峰后直插南面的西天目山。从太湖流域图上量出直线5公里,根据沈提出的经验公式需乘6,即相当30公里平路所需时间。有极大的把握在17:00天黑前抵达西天目顶峰,顶峰下100米即有旅店。
8月25日晨,我们清早7:15从赤坞出发,至孝丰转车去章村,再转车至龙王山脚下的龙王山庄(是一个小的旅游宾馆,近来龙王山开始小规模开发其旅游资源)。约9:15抵达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门,我们径直闯进自然保护区办公室,打探有关情况。但是结果令人失望:从他们的5000分之一林区管理图上,我们得到两个结论:(1):龙王山顶峰无路可通,一般只能走到海拔1550米的千亩田。(2):欲去西天目,可尝试在过了千亩田后经防火带走两个小时至山脊鞍部后,找到一条小路,直插向南,经过山谷,再行爬上西天目。不过此路颇长,保护区工作人员也未去过西天目。于是,五人一致同意先去千亩田,看实际情况决定去否西天目。出发前,我们又拼命饱看了几遍那份详图,妄图将其印入脑中。
9:30,向千亩田进军!上山之路由开山碎石砌成,稍易于上董岭的山路。然石路亦毛糙,其窄处仅得尺余,乱石碍足,颇险。途中两过山溪,一次易如反掌,类公园之断桥;另一次较难:我在水中大石上爬来爬去,小心翼翼但还是湿了鞋、脚。山道陡高,雨后石湿,攀爬不易。行进时,只能紧盯前一人的脚,很少抬头看那延伸几步路就拐入一丛灌木中的山道,更不去奢求从茂密森然的枝叶中看出山势、地脉,因为一:要牢记“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的山行警句,不然即使造成脚踝扭伤之类小事也会挫败你的登山计划;二:前面的人走的每一步都可为后人指示出安全结实的立脚点,一步一步跟着走可以节省体力,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杂念――比如山路难走啦之类――消耗体力。
走,走,走。每二十分钟或半小时,我们就会休息5分钟。不过我总感到休息永远不够:休息完,我只能保持30秒旺盛的精力,随后又只能象蜗牛一样跟在尤或卫后面,踩他们的脚印。任老师和沈比较多的做先锋或后卫,高人也!特别是任老师上山只穿一双拖鞋,下了山也不见有什么脚伤。开始是越走越热,但是当衬衫全湿后,感到的就是阵阵凉意,特别是到休息时。当日山下气温28度,按照每百米降温0.6度的估计原则,到山顶就是降9度,仅为19度。尽管上山时人体大量散热,但最终还是会越走越冷,所以每个人都多带了一件衣服(万幸最终没有在山上用)。
10:30许,我们走到一处小亭,地处山路半途,与黄山上的休息亭功能相同。此处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故而也有许多专业或准专业的人上山。一般俗客不多,因为没有比较直接的交通直达山脚下(除非游人有私车)。尽管如此,一路上还是有不少食品包装袋、火腿肠皮、矿泉水瓶之类,稍煞风景。我们在小亭坐下休息,但觉清凉威猛的山风从身边山谷中疾驰而下。虽然没有迎面正对劲风,我仍然给吹出了一丝冬意――那只是8月25日,海拔1100米左右,北半球亚热带。而此时回望,却见到了幽远绵长的景致――从山谷望出去,灰白沉钝的天被两边墨绿黛青的山岭夹得只剩一个“V”型。“V”的底部近地平线处仍然是白色,而越往上去,颜色却越呈灰暗。山岭之外,远处还能影影绰绰看到向安吉县中部平原延展的条条低脉。南溪自脚边潺潺流下,至章村,便已然是宽广大溪,直至经过老石坎水库后,汇入西苕溪,遂成滔滔之势。东西苕溪在湖州城下汇为一河后流入太湖,但是东苕溪的水,主要由发源于董岭南麓龙须沟的西坑溪-南苕溪-东苕溪供给,而南苕溪的水被京杭运河用于调节水量、平衡各流域的水位差了,同时在流经临安、余杭、德清各县与湖州市郊时也有部分流量被用于灌溉。南溪-西苕溪水则一路浩荡的流入太湖。苕溪、荆溪注入太湖两股清水,聚之一盆,孕育出的是源自西周的吴文化,喂养大的是当今4300万说吴语的居民。
任老师的一声吆喝打断了我空远的遐想。快走吧,我们可不想夜宿原始森林。
爬,爬,爬。(不然为什么叫“爬”山呢?)温度越来越低,衣服上的汗现在一片冰凉的贴在皮肤上。尽管气喘如牛,我们还是在11:45左右抵达一小块平地。这是一块小的鞍部,东面300米处有一座山峰,比此处高100多米;西面是一条蜿蜒向上的土质小径,即去千亩田的路;水平能见度不超过1000米,平望出去只是白茫茫一片,什么也没有。鞍部的面积大约是一亩左右,长着一些带球状花序的草本植物,上面落满了大个的凤蝶。遮天蔽日的树荫就到此结束,头上露出了灰白的阴天。我们在树荫下走得太多,满天灰白倒还有些刺眼。有些深灰的雨云正在快速的向东移动,其边沿看来就在我们头上一两百米,也有少量雨丝落下。如果天晴,我们该能看到东南10多公里处的东天目。我粗略估计此处的高度是1450米左右(太可惜了,我们整个绿色营没有带空盒气压计,无法测海拔高度)。我们的目标是千亩田,所以,一当拍完了合影,大家就大踏步的向千亩田方向走去。
沿路左右两边宽十米的地方,树木全部砍光,长满各种草本植物。实际上这条土路就是防火带。防火带就是沿山脊线或分水岭将树木砍掉十米宽,以免一坡的山火蔓延到另一坡。在这里,这防火带以北就是

转自:http://www.guzhenu.com/Article/200611/Article_20061122210126_9450.html35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