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前往四川云南旅游,后得一游记攻略,现贴出,供有意前往的朋友作参考之用,望有所得宜. 四川(新都桥-塔公,稻城-亚丁),云南(中甸-德钦)旅游攻略 序: 初秋十月,黄金季节的开始,心情开始驿动。闷了,想去亲近自然而倾诉,脱离无聊的束缚,让它暂时孤独一下,同时开始我的摄影之旅。 由于朋友的婚礼,原本打算十月中旬的出发计划束而搁之,后碰巧另有朋友邀月初出发,合指一算,刚好避开人流高峰,婚礼也不耽搁,时间正好,遂欣然答允。 广州--成都 十月三号的早机,九点从广州新机场出发。朋友提早半个月在网上拉了一帮人,购的是十人团体票,五点五折的,九个人分,加上机场建设费和保险什么的,每人八百元。事后证明无须匆忙过早下单,也是三号的机,有人出发前两天拿到了四点五折,见仁见智吧。 到成都机场时大概是早上十点半,下机后可以乘坐机场大巴,终点站是航空客运大楼。终点站下车后我们直奔新南门车站(靠两条腿的11路要十五分钟,行李少的可以提前练练脚力)。快十二点时到达新南门车站,大伙一合计,成都不留宿了,即走。来到售票处,得知没有直达新都桥的车,所有走南线的班车最远也只都在康定停留一晚。看看表,赶下午一点中康定的班车还来的及(113元/人)。几碗牛肉面喂饱大家的肚皮,上车,Let’s Go! 成都--康定 喜欢坐班车,惬意,那种略带晃荡的感觉让你觉得自己真正在旅行,身心俱行。班车载的是天南地北的人,天南地北的话,还有天南地北的梦。车中有一个从湛江出行的背包者-------蔡小姐,游历颇丰,论及奇人趣事,笑不绝。她的路线与众不同,除了经过康定,路过丹巴后,就一直北上色达(那里有规模宏大的藏传佛学院),直去石渠, 然后进入青海,后取西宁,兰州回程。据说这条路线是她的一位资深的香港驴友走出来的,以后若有机会要尝试一下。 一路经过雨城雅安,泸定,在深深的二郎山苦苦兜寻,历经塞车之后,终于在晚上将近十点钟到达康定。搜房搜房!方知白居不易。网上介绍的旅店房间统统爆满,标间要两百多,大厅加床也要五十元一个。正在犹豫时前台的服务员介绍我们去法院招待所,五十元一个普间床位,好吧,去吧,谁知去到方知剩下床位已经有人躺在上面了。那服务员有些不好意思,于是乎我们睡到了他朋友的家里,还是五十元一个人,不过要比招待所干净多了。主人是个姓李的老师,藏族人,老婆是丹巴女子。在招待所外的温泉淋浴室舒服的洗了个澡之后,就和好客的李老师聊起天来,询问起稻城亚丁的情况,得知他的亲戚是稻城的党委书记,这可是条重要的线索,不能放过! 第二天在李老师家里用过酥油茶和粑粑后就准备起程前往新都桥。为预防万一,我们先买好康定至稻城的班车票(一般每天一班,旺季两班,头班六点半出发,125元/人),然后打算租车去新都桥。康定去新都桥的租车价基本上都在150以上,离我们100元的价位(25元/人)有相当的差距,折腾了半天,正准备接受不平等条款时,一个藏族大叔开着一部崭新夏利过来:“小伙子,坐车吗?”“坐,去新都桥,多少钱?”我们不抱任何希望,漫不经心的答问。“130”,哦,一丝希望划过,“100去吗?”“125吧”,闻后一阵欣喜,“100吧”,大叔想了一下,点了点头。万岁!新都桥,我们来啦! 康定----新都桥 大叔的新夏利坐起来还舒服,人也不错,我们乘机多学了几句藏语,他也大嚼我们孝敬的巧克力。车里放着刀郎的歌,之前我没有听过,不过这次却塞的满头满脑,而朋友相当享受刀郎的歌,伴着刀郎略带浑哑的歌声哼着。随着歌声“2002年的第一场雪….”,我见到了2004年我碰到的第一场积雪:折多山之雪。蜿蜒直上的公路边上已经被一块块的雪被覆盖着,车外雪雾蔼蔼。经过折多山口,例行停车照相。顺便提个醒,由于山麓气候寒冷,之前最好及时将多余的废水排干净,否则就会象我一样在折多山口花一块钱留下一滩冰水。驶过山口后回眸,折多山身披白鳞,又是一番壮观景象,照相! 进了新都桥,大叔熟练的介绍我们到一家叫“新木雅”的住店。店子新开没多久,雪白的墙壁跟皮肤黑里透红的店主形成对比(估计很久没洗过了)。问价五十元一人,看在有热水设备(公用)的份上,我们接受了这个“高价”。解决了晚上睡觉问题,下一步该去哪?一看表,约两点钟,不要浪费大好青春韶华,马上去见识一下传说中的摄影天堂---新都桥。网上有载,新都桥最美的摄影点是新都桥至塔公的路上,看来还得租车。我们再次使用批次狼群战术 ---- 两个围着大叔砍价,两个佯攻,半真半假的在周围询价。不过这次大叔不吃这一套,140元不松口。狼口拔牙?这还了得!四个一起围着砍!终于砍下10元。唉,谁知人民币,张张皆辛苦。 新都桥 --- 塔公 新都桥外最经典的拍照点是其几公里远的白杨,位于去塔公的路上。我们到达时已经聚集了不少旅游摄影者,当其时白杨黄叶初染,颇有姿色,然未到风华绝世时。照了几张,效果觉得一般,再加上总有些不解风情的人喜欢将车停在我们的视线前面煞风景,只好作罢,继续前往塔公。塔公距新都桥只有一个来小时的车程,进入塔公,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是那高坡上的藏经幡,一块快幡旗拼成巨大的图案,震撼着所有进入者,似乎在预示:信我者众。不说不知道,原来大叔在塔公做过十几年的乡官,怪不得“对塔公的每块石头都很熟悉”----- 摘自大叔语录。 车先开到木雅金塔寺前,此寺是为了纪念某位高僧而建。此刻游人已多,纷纷聚在寺的周围,或骑马,或留影。咱可不凑热闹,举目搜寻最佳拍摄点,Target:半山腰。越过湿地,绕开马粪,到达山腰,测距,务必将木雅金塔连同其身后的雅拉雪山一Shoot打尽。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最佳时辰:刚下车时还一展欢颜的雅拉雪山此刻却扯下一块浓雾裹住脸,比阿富汗妇女还严实,激气。 塔公寺在小镇的尽头,比木雅金塔寺小,十块门票,不进也罢。正想绕寺一周,天气忽然阴下脸来,还掉下几滴雨水,一看不对劲,赶忙回车返程,心中嘀咕:不进去孝敬您也不必给脸色我看吧? 回程的天气不错,虽然已经是下四、五点钟,不过阳光尚算慷慨,赶忙在白杨路上补照几张,权当摄影天堂的门票吧。 回到新都桥时天色已暗,想到大家离家后还没吸收过多少叶绿素,个个面缺菜色,于是找了家饭馆,将带绿色的菜几乎都点了一遍,在烛光下饱餐了一顿(通常晚上会断续停一会电)。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