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湘湖 |
[游记]湘湖 |
2008-05-22 sina.com.cn |
湘湖--我工作的地方(一) 2007-04-20 09:08:17 大中小 湘湖为钱塘江的泻湖。湘湖的名称从北宋政和年间始,因湖胜若潇湘而得名。在先秦时期,为自然湖泊,其范围为钱塘江以东以南、文笔峰以西、萧然山以北,钱塘江水直拍青山半岛。后钱塘江淤涨,青山周围的湘湖、渔浦湖、白马湖被隔断,湖面缩小,只有河道相连;而渔浦湖一半纳入钱塘江,一半则淤塞成陆。而青山以北之西陵,遂成为唐、宋、元、明、清及后来构通钱江南北的交通要塞,直至钱塘江北移。 湘湖及湘湖八景 湖中有压坞山小岛。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云:“压山如玦,亚父之所割兮”。上、下湘湖间有一堤相连,中有一桥曰“跨湖桥”。跨湖桥东西两侧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上湘湖的为跨湖桥遗址,下湘湖的为下孙遗址。跨湖桥东北为越王城山,越国大夫范蠡筑固陵城(固陵城,又指西兴。本志采用二说并存),以御吴国水军。 湖北连山,亦称青山,为秦始皇驱山塞海之处,清初江边仍树有石柱。唐朝周匡物有《应举题钱塘公馆》诗:“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渡,又阻西陵两信潮。”宋朝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曰:“连山如珠,秦皇之所驱兮”。乾隆五十九年(1794)西吴悔堂老人在《越中杂识》中注曰:“连山在萧山县西长冈九里,北至定山,始皇欲造石桥渡浙江,今尚有石柱数十,列于江际,世称始皇驱山塞海”。 历代咏越王城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唐朝宋之问,北宋华镇,元朝朱时中,明朝孙学思、来三聘、陈至言、王国祯、赵恭、朱玉贞、丁克振、朱纯,清朝钱霍、朱彝尊、包启祯、张远、韩绥之、陈至言、蔡仲光、何其菼、毛万龄、沈荣、汤树棠、陆成栋、林国柱等几十位诗人。最为有名的是唐朝宋之问的《登越王台》和宋朝华镇的《城山》诗。 湘湖的莼菜、樱桃曾为朝廷的贡品,“湘湖旗枪”、白杨梅为湘湖的山产,湘湖鲫鱼、杜父鱼、湘湖蟹为越中之珍品,湘湖砖瓦以泥质甚优而受百姓欢迎。因此,湘湖有日产一只金元宝的“元宝湖”之称。湘湖东的德惠祠,祀杨时、魏骥、何竞父子等湘湖先贤。湘湖从井山湖和蒙山以西与白马湖相通。县城可坐船从萧绍运河经曹河或盛家港直达湘湖观光。今人所见萧然山、青山之间为湘湖之核心所在。 湘湖景色优丽,方志多有记载。自明朝永乐后,文人雅士编撰的“萧山八景”中,湘湖景观都占多数。清乾隆年间,湘湖湖里孙村的《孙氏宗谱》录有“湘湖八景”:“龙井双涌、跨湖春涨、水漾鸣蛙、湘湖秋月、尖峰积雪、越城晚钟、柴岭樵歌、湖中落雁。”浙江大学出版社《城厢镇志》有湘湖八景:“城山怀古、览亭眺远、光照晨曦、跨湖夜月、杨岐钟声、横塘棹歌、湖心云影、山脚窑烟”。中国卓越出版公司出版的《萧山文化志》有湘湖八景:“城山怀古、光照晨曦、览亭远眺、杨岐钟声、跨湖夜月、柳塘春晓、山脚窑烟(缺一)”。位于湘湖东南的石岩山,是湘湖看见第一缕晨光的圣地。《萧山埭上黄氏宗谱》中有“石岩十景”。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59822010007zb.html3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