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仓促的灵隐寺之行 |
[游记]仓促的灵隐寺之行 |
2007-07-16 hexun.com |
仓促的灵隐寺之行 杭州是我的人生转折地,28年前,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是在杭州下了考大学的决心,然后,当年的小铁匠变成了今天名牌高校的博导。世事沧桑,造化成全,现在故地重游,实在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 趁着去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座的间隙,他们副院长陪着我,漫步走在修整得很好的山荫路上,灵隐寺的香客比当年多得多了,人流之密集几如过江之鲫,不是摩顶接踵,而是首尾相衔地行走着,山洞里、树荫下到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尽管,你会感到喧闹和嘈杂,而没有神仙福地远离尘世的超凡和宁静,但是,你还是很有向神礼佛的心情,佛教的氛围不仅表现在神龛的佛像和庙宇的红瓦黄墙上,更是弥漫在这里的空气中,不管你平素有多么坚定的无神论信念,在这里却不能不生出一份敬畏之心。特别是我,不久前在温哥华爬过除了树木还是树木的大山,我特别能够感受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没有神仙庙宇,不管这山有多么高大崇伟,草木有怎么稠密,都没有大山的精、气、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外国的大山比我们的差远了。 28年前,灵隐寺门外山路左侧山洞里的神佛像,几乎没有不缺脑袋少胳膊的,那场浩劫的满目疮痍至今令我记忆犹新。现在所有的塑像不仅都修复了,而且,好像从来就没有破坏过,塑像的许多部位都被祈福人的手抚摩得精光溜滑,可见祈福人的众多和佛教力量的强大,羊群效应在这里得到最为充分的诠释。我也像别的游的人一样,不由自主地伸出了虔诚的手。整个山上,洞里洞外几乎就是神佛的世界,眼光不经意的一扫,就会触及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置身在这样神佛的世界,我们的心好像也变得不那么浮躁了。在那个一线天的洞里,站在当年那个位置上,仰面望去,可以看到高高的穹顶透出一线白光,今天却只剩下一点白光了,不知是山体运动,还是泥沙浮草的遮蔽,颇为奇妙的景观逊色了不少。 进入灵隐寺中,其格局与国内许多庙宇颇为相似,但气魄却要明显大得多了。第一进大殿供奉着观音菩萨,还有主管雷电风雨的四大金刚,以及许多说不上名字的头陀,据说,在灵隐寺,这种塑像有1800多个,要历数这些塑像的渊源和含义,恐怕不是几个佛教专业的博导所能胜任的。第二进大殿就是大雄宝殿了,高大崇伟光芒四射的如来佛端坐在那里,庄严和蔼地注视着每个朝拜的人。站在那里,你会感到自己格外的渺小,不仅因为我们的身高不过他的一个手指,更因为我们的精神,以及忙忙碌碌为之奋斗的一切都那么的微不足道。确实,面对着无限生命的象征,我们有限生命的一切几乎没有不可笑的。比较起那些明知自己在做傻事却又不得不做的人,我们只是偶然在神面前看到自己的可笑,那还是很幸运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能保持自以为没做傻事的尊严。许多人都非常虔诚地跪拜在如来佛前,我的举止虽然没有和他们一样,内心实际上也在那里跪拜如仪,我也在敬上了三支没有点燃清香(现在灵隐寺已经基本不让烧香了),表达对无限生命的敬仰,当然,也奉上了我的祈祷,希望能得到如来佛的庇佑。 走出大雄宝殿,可以看到对面墙上的浮雕,说的是如来讲经,玉女吹笙,狮象虎豹都伏地倾听,好一派佛法无边,普渡众生的景象。在这堵墙的上方,有个佛教的博物馆,那里陈列着许多名贵的墨宝,用整块的玉雕成的如来像,还有舍利子塔等名贵得超过我们想象的珍宝。走出珍宝馆,就是藏经楼,当然,这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进入的所在。所以,我们就在通道左侧,找个比较清静的石凳上坐了下来,在古藤老树翠竹的环绕中,听着悠扬的梵乐,聊聊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发发生活的感慨和牢骚,虽然长不出古人的仙风道骨,却也很有些他们扪虱而谈的清风与飘逸。 2小时的灵隐寺之行很快结束了,朋友要求我,一定要把今天的感受写出来,就像我在温哥华旅游时一样,他等着读我的文章。我几乎有些沮丧地告诉他,这是很难做好的。因为温哥华的山山水水太简单了,你只要用稍微花哨字眼做一个素描,就可以是一片不赖的文章,但是,面对数千年中国文化的厚重和凝练在这里的表现,即便是被吹捧为如掾的巨笔也无法表达他的感受的万一,因为,谁都很难在一篇小文章中准确阐述大雄宝殿上的匾额庄严异域的渊源和含义,细致介绍乾隆来此题辞漏掉的一点故事,还有苏东坡、白居易等文人骚士留下的那么多墨宝石刻,以及太多太多的风流佳话。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能让朋友过于失望,当我努力用键盘拍进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不用毛笔来表达这份感受,本身就几乎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亵渎。 中国文化要翻译成西方文字,一定会被屏蔽掉中国文化的神韵,灵隐寺的许多翻译足以证明这一点,藏经楼的经被译成了text,大雄宝殿的殿被译成了hall一点没有表现出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神圣感。最可笑的是将醉白楼译成Bai got drunk here,把这个话翻译过来,就是白居易在这里喝醉了,这哪还有什么中国文化的美和内涵可言。当然,这不是翻译惹的祸,实在是文化的许多内涵根本就无法翻译的。同样的情况也一定会发生在我们将西方经典的经济文献翻译过来的过程中,不管我们将其翻译得如何准确到位,都无法表达外国人固有的味。外国人无法体会中国文化的美,兹事不算很大;但中国人用并不符合外国人原意的理论指导经济活动,其南辕北辙的事就非常之大了。而这种情况却在我们生活中天天发生着,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2006年6月2日 |
转自:http://shhho.blog.hexun.com/8958159_d.html3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