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希尔顿,美籍英国著名作家,1900年9月9日生于英国格兰来镇,1954年12月20日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其著名作品有《失去的地平线》、《再见了,奇普斯先生》(1934年)。 《失去的地平线》完成于1933年,书中描写的是本世纪30年代初,南亚次大陆某国巴斯库市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威、副领事马林逊、美国人巴纳德和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于5月20日乘坐一架小型飞机撤离巴市,欲飞往巴基斯坦的白夏瓦。飞行途中,他们发现飞机离开了原定航线,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向东偏北方向飞行;飞行员也不是平时的费纳,而是个带武器的陌生人。飞机被劫持了,他们手无寸铁,对此无可奈何。 入夜,飞机降落在一座狭长的山谷口,飞行员不知何故濒于死亡,四乘客安然无恙。第二天清晨,飞行员在临死前断断续续地说,这里是中国藏区,附近有一座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他们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食宿。当他们正准备向香格里拉走去时,一位由十几个藏民簇拥着能讲一口纯正英语的张姓汉族老人出现了。老人告诉他们,这里叫蓝月山谷,是进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山谷前端的那座形如金字塔高耸入云的雪山叫卡拉卡尔,海拔28000英尺以上。张带着他们爬山攀岩,几乎走了一天,最后穿过一片云雾缭绕的林海,终于到达一座喇嘛寺——香格里拉的中心。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 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数千居民,居民的信仰和习俗不相同,有儒、道、佛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守着“适度”的美德。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罪恶的根源,只有适度是完美的。这使得香格里拉社会祥和安宁。 在香格里拉有许多神秘、奇妙的事情。最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山民都十分长寿,许多超过了百岁并显得年轻。长期修持藏传密宗瑜伽的最高喇嘛有250多岁,理政香格里拉已100 多年。然而,香格里拉的居民如果离开了山谷,便会失去他们的年轻。 在香格里拉,康威和张以及最高喇嘛进行多次交谈,探讨了一系列宗教、哲学问题。康威是一个“精神和肉体”两方面均十分优秀的年轻人。通过交谈,他已和最高喇嘛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心灵感应”,而最高喇嘛也有意选康威做他的继承人——事实上,这也正是他们的飞机降落在香格里拉的真正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和观察,他们四人均认为香格里拉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幸福的社会。康威迷恋香格里拉的优美恬静,巴纳德舍不下香格里拉丰富的金矿,布琳克洛小姐则准备在香格里拉传播她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他们都不愿离开香格里拉。只有马林逊总想回到英国,但路途遥远,又不能孤身一人回去。马林逊终于抓住了最高喇嘛辞世,马帮脚夫送货到香格里拉的机会,请求康威作伴离开香格里拉,而康威因为香格里拉喇嘛寺里另一位神秘的满清皇族小姐洛森的原因,同意跟他们一起离开。康威再次出现时,是在重庆的教会医院,他已丧失记忆,马林逊不知所踪,而在香格里拉看上去只有18岁的洛森,成了医生眼中“见过的最老的女人”,她在把康威送进教会医院后,也很快死去。在坐船回英国途中,康威在听肖邦的钢琴演奏曲时恢复了记忆。这时,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哀。一种宇宙的,遥远而非个人的悲哀。当天夜里,他便独自一人悄然离去,不知去向。 《失去的地平线》发表后,成为当时的最畅销书并获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1944年,好莱坞投资250万美元将小说搬上银幕,将香格里拉的名声推向高峰,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随之传遍全球,当时,《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称此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常识告诉我们,虚构的艺术形象不等于是现实。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讲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完全相同的真实事件,然而文学艺术追溯其源,又离不开现实生活,任何虚构的小说,都不可能是凭空臆造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有它的原型。根据《失去的地平线》一书的启迪,人们深深领悟“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宁静祥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外型后,本着去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去香格里拉陶冶情操,感悟西部藏区独有的哲学内涵之目标,纷纷踏足在西藏、尼泊尔、印度、喀拉昆仑及中国的东部藏区,掀起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香格里拉热。无数探险家,人类学家和追寻美好生活,深邃哲学的人们,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所见却都与书中描写的情景不尽一致,却都无法证实书中所及之深遂哲学,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无论是《失去的地平线》所描述的东方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画面,还是其祥和永恒、宁静淡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主题,都能在此得到显现。 1997年9月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组织专家科考、评审,郑重向世人宣布香格里拉在中国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揭开了这一世人久久不能释然的“世界之谜”谜底。随着世界各新闻媒体的争相报道,云南迪庆藏区成为旅游,探谜的热点,蜂拥而至的游客对迪庆的神奇自然景观赞叹不已,同时也就引出对迪庆文化、迪庆藏文化、迪庆香格里拉文化的深层思考。人们对香格里拉文化的博大给予极强烈的关注,香格里拉精神,香巴拉文化现象、藏民族文化的内蕴等一系列文化的考察和探究把香格里拉旅游热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在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府经研中心副主任、课题组组长车志敏代表香格里拉课题组就“迪庆香格里拉,涵盖藏区‘香巴拉…进行阐述后,立即引起与会记者的兴趣。引发出了透过《失去的地平线》,以迪庆民族文化为本的香格里拉文化与精神的研究热。纵观詹姆斯.希尔顿所著《失去的地平线》一书,其吸引人之处是对人类一处极其隐秘的净土的生动描述。这一净土的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其受大山大川阻隔的深远难涉,还在于净土中的文化韵味的确引人入胜。这一描写不仅符合人类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的惯常做法,也与藏文化中探寻香巴拉的说法极为吻合。在此,我们不揣冒昧,就从香格里拉一词,香格里拉与香巴拉,香巴拉理念,迪庆香格里拉文化内涵,去寻找一个意味,一种境界,表里一致地去作进一步的充实,同时求教于方家。 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英文写为shangri一la的汉语音译,英语发音源于康方言南路十语群中甸的藏语方言。藏文写作(…酌、昌),中甸方言读为(香格尼拉),标准藏语读音为(Sem---tmi-ni一da)。在此,笔者从语音学的角度就“香格里拉”一词源于中甸藏语方言再作一些解释。由于中甸历史上形成的“雪山为城,金沙为池”的封闭的地理环境所致,中甸本土自吐蕃王朝崩溃后,整个社会一直处于自我运行的系统中,在这样一种封闭的环境中,作为交流工具的藏语,长期以来一直局限于在中甸本上内小范围的发展,从而使中甸藏语方言同现代藏语相比,无论其拼写方式或拼读方式均有明显的差异,即中甸藏语方言中保留了1000多年前的古代藏语的拼写、拼读方式,同时保留了大部分的古藏语词汇,并传承沿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宣传“香格里拉”过程中,少数媒体对中甸方言了解甚少,加之对藏语言研究不多,对笔者在文中提出的“香格里拉”是中甸藏语“心中的日月”之解释产生异议。在此,现作一些解释。 首先要说明的是香格里拉(Sems一kji一nyi一zhla)的“香” ( Semsa)字。“香(Sems)藏语意义“心”,在现代藏语中,“香”读 Sems)(森),而在古藏语中(4)(Sa)在第二音节带有后加字(N)或上加字(\)时,读(乙民),而中甸藏语至今仍保留了这种读法,按中甸传统的拼读方式,(sems)(森)读作(乙吼)(香)。 其次是“香格里拉”的“格”(龟)(gai)(格)在藏语中是乍虚词用,它相当于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主要功能是表示人或事物之间的限制领属关系,在现代藏语中,虚词“的”在不同的语法状态下,其应用方式也有严格的区别。而在中甸藏语中,虚词“的”无论在语句表述中的所属关系如何,在(、)墨)(龟)(负)(叛)五种表现方式中,除了(颧)之外,均用作(二~)(格),所以,“格”在中甸藏语中的含义就是“的”,例如:昂格(我的)、岂格(你的)、科格(他的)。这是中甸藏语方言的特点,对此,只有了解中甸方言的人,才能识其意。 再次是“里拉”一词。“里拉”在中甸藏语方言中是“日月”的意思。正如广泛流传于中甸藏区的民间歌谣所言:“史杰塘昊满错喀,囊西格玛初尼拉读,香阿里拉莫阿里拉”(汉语意为“东方建塘的奶子河畔,是日月最早照耀的地方”)。之所以会将中甸藏语中的“尼拉”一词译作“里拉”,笔者认为属译者的笔误。因为,里与尼在藏语中是同一韵母,就如汉语某些方言中的发音(n)(1)不分一样,中甸藏语中“尼拉”一词之所以译作“里拉”,纯系两种语言翻译过程中的笔误。 再其次就是“拉”(易)(Za1a)字,只有在中甸藏语谓“月”为La,其他藏区都称“达瓦”(J义W叉)(z1a一wa)。“拉”一词广泛出现于中甸地区的藏族民间歌谣中,如’西尼拉”(意即明亮的月亮),在民间日常用语中,称“一月”为“须拉”,称“三月”为“协拉”(意即猴月、鸡月)。民间传统节日六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称为“浪拉”和“打拉”(意即牛月、虎月)。中甸藏语称“月”为“拉”,也是与中甸藏语中古藏语保留成份多有关。在中甸藏语中,派生出一批只读下加字发音的词汇,以利于词义的区分。如在中甸藏语中“尼拉”一词连读,如“拉”字发音为“达”,就难免与中甸藏语中的“尼达”(意为枪)一词相混。这是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 中甸藏族将“心中的日月”读为“香格里拉”,而除中甸外,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其他藏区均无此读音。所以说,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一词源于中甸地区藏语方言,从语音学的角度来讲是无可非议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中甸藏族先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态的真实再现,是与“日月同耀”的理想化追求的心态的一种现实表现,所以,当一提及“香格里拉”,本地人们习惯地确认是指“心中的日月”,而它已在詹姆斯·希尔顿笔下被创作为一特有地名。最后,我们再从词语比较的角度分析“香格里拉”与迪庆的渊源。 1954年12月,在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开始筹建统辖中甸、德钦、维西三县的藏族自治州,中甸松赞林寺活佛松谋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在确定自治州名称时,松谋活佛建议称之为“迪庆”。后经反复酝酿,最后确定为“迪庆”。众所周知,迪庆首府所在地中甸建塘镇,在藏传佛教史上,自古就有“无数佛的大海深情之恩德所汇聚的舞胜莲花手的调胜之地”,“善趣祥兆无限曼达罗……,世间部分众生长依靠之胜境”的称誉。因此,作为迪庆历史上以“经典精湛,修持严谨”而著称的松谋活佛,在确定自治州名称上,将这片世代相传的人间净土——香格里拉,最终以迪庆这一源自佛家,而又最能代表新生自治人民心愿,同时又明了简洁的吉祥祝福词确定为州名。迪庆(呐七弓)(Bdae一chena)按照佛学解释意为:“极乐世界,元量光佛刹土,阿弥陀佛国,无量寿佛清净地,其言国土一切俱是圆满,有乐而无苦”。据《英藏汉词典》解释:S hangri--La(香格里拉)奋q彻如色午1Zpl‘l(vdzm 一gli n--pha-一rol一gji一bde一ghen一zhing--khna”①意为:“瞻部洲远方的迪庆这片方域”。(又据经典记载:香格里拉地处南瞻部洲西北部之说。)通过对以上两个词条的比较,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到,二个词条虽因其源出的民族。国家,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在外在形体的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从词语所要表述的具体对象来看,指向是同一的。即是同一词汇的不同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词汇在藏文化历史上变迁沿革的真实记录,即以日月崇拜为尚的藏族苯教文化所追寻的理想化境界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大同极乐世界的代名词——迪庆,是源于一辙的,直至詹姆斯。希尔顿《失去的地平线》一书成名后,作为西方人的泊来品,即(Sangri一1a)始流传于世。因此,从词条的对比来看,人间净土——香格里拉,指代的就是世代繁衍生息于斯的藏民所居之地“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迪庆”。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ynyoo.bokee.com/tb.b?diaryId=15183955 2007.3.121:49作者:yny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