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苏堤随想 |
[游记]苏堤随想 |
2008-06-27 sina.com.cn |
1089年(宋哲宗元四年)夏天,苏轼第二次来杭州,此时他已过天命之年。此前的十五年中,曾任过密州、徐州、湖州太守,更经历了“柏台霜气夜凄凄”百日系狱的凌辱和折磨,经历了贬谪黄州犯官穷困潦倒的流放生活,也经历了“曾未周岁,而阅三官”华灯飞盖寓京华的宠遇之隆,还又一次经历了官场倾轧朋党争斗的旋涡风险。当然他这次是以龙图阁学士任浙西路兵马衿辖兼杭州太守。重回杭州,苏轼无比欣喜和激动,他在《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中说: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然而此时的西湖,已非原先的风景如画,淤塞严重,葑田已占湖面的一半。因湖的面积减少,开春大雨成灾,入夏又遇大旱,早稻无法下种,晚稻收成无望。水旱灾害又引起疫病流行。苏轼见状,十分痛心,在全力对付饥荒和疾疫两大灾害的同时,又将疏浚西湖作为任内的首要任务。今人看来,治理西湖是一大德政,无人非议。但整治西湖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当时便有人激烈反对。后来苏轼再遭贬谪时,治湖竟也被政敌引为罪证之一,说他“虐使捍江厢卒,为长堤于湖中,以事游观”,“于公于私,两无利益”。此是后话。 苏轼经过调查踏勘,制定治湖规划,用“以工代赈”方式,于第二年初夏动工开掘葑滩,疏浚湖底。同时连上几道奏章,申述民意,争取经费。朝廷终于重视且同意治湖了,但所拨款项极少,只给了100道僧人的身份证“度牒”。苏轼没有灰心,将这些度牒换了一万七千贯钱,又亲自发起募捐,自己写字作画到店铺去义卖。这件事被后人评为拯救西湖的希望工程。从夏到秋,动用了二十万民工,终于把西湖治理好了。 如何处置挖出来的淤泥呢,苏轼充分展示了他诗人的奇思妙想和天才创举。他指挥民工在湖中筑起一道南北横亘的长堤,上建六桥,沟通里外两湖,使之成为一条南北交通要道,人们再不必绕湖三十里了。西湖上又多了一道扶翠摇红的新景,人们又多了一个游湖观景的去处,成为游人眼中的一块亮色,情侣心里的无边温馨。这可是苏轼写在西湖上的又一句千古流芳的大诗行啊。苏轼对自己这一得意之作,自得之情千载以来也掩饰不住: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唱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苏轼离任后,继任杭州太守林希顺乎民意,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与苏堤同时诞生的,还有一道以苏轼为名的杭州名菜,这就是“东坡肉”。据说开湖筑堤期间,适逢端午佳节,杭州百姓感戴苏太守一心为民造福西湖的恩德,抬猪担酒,给苏轼拜节。盛情难却之下,苏轼又一次以诗人的灵感,指导厨子精心烹制了香喷喷的红烧肉,然后送到筑堤工地,和民工百姓分享。这道菜就一直流传了下来。现在人们吃着东坡肉时,应该能想见当年筑堤的热闹光景和苏轼的亲民形象。 缓步来到孤山东南角的“平湖秋月”,倚着望湖亭栏,南望苏堤绿影,我忽然想起林语堂说的一句话来:“徜若西湖只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以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想当年林语堂春日游西湖,尝乘车过苏堤,意未尽又登保山,遥望苏堤。就是这一次眼光与湖光的对接,引燃了一个现代作家对这位中世纪伟大诗人的追慕,开启了一次卓越的构思。不久,林语堂在重洋之外的美国,以英文撰写了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苏东坡传》。是呀,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没有苏堤的西湖会是怎样一个西湖,没有苏轼的杭州又是怎样一个杭州。上天谪下了苏东坡,仿佛就是专为西湖而来的,苏轼几次贬谪磨难,吴山越水之间就天造地设了这个西湖胜境等他来。以至苏轼第三次被贬,当权的小人偏偏阴毒地将他发配流放到遥远的岭南海外。 三 远远望去,只觉得苏堤是一根人与自然的纽带,一条现实与历史的通道。沿着它,不仅可骋目畅怀于湖山美景,又把我带入了西湖多姿多彩的历史。 尽管我于西湖诸景中最推崇苏堤,但仍不得不说及白堤。古今游苏堤者,多半先游白堤。我今次游西湖就是循的这条路线。白堤早于苏堤,是西湖上最古老的堤。它不但有如画风光,有断桥之胜、孤山之幽,还因为人们把它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紧紧相连而脍炙人口。 白居易比苏轼早近两百年。史载白居易治理杭州时,兴水利,筑堤坝,建石涵,疏浚李泌开凿的六井,开拓景闻天下的西湖,政绩昭然,有德于民。然而,白居易所筑之堤,并非今天的白堤。一千多年前的白公堤,是一条从钱塘门外向东北延伸到武林门一带的长堤,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为上湖,堤外为下湖。平时蓄水,旱时灌田。白居易筑堤后,还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记载了堤的功用、蓄水、放水和护堤之法,勒碑立于湖边。开首便说:“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左。”这是第一份关于西湖的水利文件,与白居易的诗歌一样,是真正的千古文章。白居易任职三年离开杭州时,曾落泪告别百姓: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惟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 据说,当时也有不少人反对白居易的“绿色行动”,说放了西湖水来浇田,那水里的鱼儿、水上的菱茭怎么办?白公也反问,是鱼儿要紧还是百姓生命要紧?是菱茭值钱还是田里的稻梁值钱?这个故事生动传神地勾画了一个平民刺史的形象,到今天仍值得地方官员们品味修为。 可惜此堤早已废圮,只剩下一点遗迹和千年怀念供人们凭吊。 而今之白堤,古称白沙堤,又叫孤山路,是白居易常来游赏的地方。这有白公诗句为证: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筑堤和对西湖的贡献,便把这条堤称为了白堤。据地方志研究者考据,白居易对西湖最重要的贡献,当是他给西湖的命名。史书记载,秦汉六朝时,西湖被称作钱唐湖、金牛湖、明圣湖,到隋末还未见到关于西湖的提法。最早出现“西湖”名称的,是白居易刺杭时作的两首诗。仅这一点,诗人受杭州人民的深深怀念就当之无愧了。 了解苏拭、白居易生平的,会发现二人有很多的相似。白居易二十八岁中进士,也是少年春风得意;也是年过五十刺守杭州;也是在为西湖拓景扬名上声誉斐然;也是宦海浮沉,几起几落;也是豪放不羁,直言进谏,因朋党之争,一而再地受罚被贬;也是在贬罚中,罚出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贬出了一条万代留名的湖堤。难怪有人要把苏眉山、白香山以及林孤山合称为三山。其实,“三山”中的林逋除了有隐居孤山梅妻鹤子的清高和虚名,哪能与苏白这两座高峰并肩比高呢?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2c22e01008k22.html4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