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若岩陶公洞游记 |
[游记]大若岩陶公洞游记 |
2007-09-05 703804.com |
大若岩陶公洞游记 大若岩陶公洞,在永嘉楠溪江畔,是道教名家陶弘景编著《真诰》的地方,道家称作“天下第十二福地洞天”。陶弘景又是齐、梁时期著名隐士,博学通识,爱好山水。他在齐朝做过大官,后辞官隐居山林。到了梁朝,皇帝多次厚礼请他出山,他坚辞不就。皇帝只好经常写信给他咨询政事。有一次,皇帝写信问 “山中何所有?”陶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后人为纪念这位隐君子,把这洞命名为陶公洞。 沿岸是农产品交易集市,不但货物繁多,而且色彩斑斓。足球般圆润的柚,色泽黄绿,未买先闻清香;地方名产楠溪江大麦饼,大如海碗,黄白微焦,买来咬一口,麦香四溢;玉色的玉米棒,头上飘着丝须,还宝贝似的裹着绿衣;金黄色的南瓜,硕大无朋,问个价,又很便宜;长圆的柿子尚青,农妇坦诚地告知,要带回家藏软了才能吃;棕红带泥的红花芋,什么也不像,要说像,只能像它爹妈了;以前常吃的板栗,也上市了,这里的特别好,外壳是那种油光闪亮的栗色,让人有一种抓起来就想吃的冲动;还有一些板栗,半躲在小刺猬一样的壳里,触摸不得。这刺壳是板栗生长的摇篮。所有这些,都是刚从山地摘的。我满心欢喜,也不去讨价还价,见到一样买一样,渐渐地把车后箱装满了。对了,还有红得发紫的野山楂,被串成佛珠的样子。我不念佛,也随手买一串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摘下来吃,十分地惬意。 不经意看到溪边耸立着一块巨石,大可十围,高如塔楼;一面刻有“登仙石”的字样;但不见台阶,凡人不知怎样才能爬上。 登仙石的对面,有个石碑,一人来高,上刻小篆“陶公洞”三字。后面有个门台,挂一匾额,书的就是“天下第十二福地”;两边有一副对联,蛮长,我只记得上联的半句“到此便清新”。对联两边,立着几对比人还高大的红烛。 进了门,首先是一个大烛台,一柱柱红烛朝天烧,烛边流下的,不宜比作眼泪。这里烛烟虽浓,还能向高空散发。再走几步,进了洞口,正中有许多人在修建一座汉白玉桥,工程蛮大,其实可有可无,因为四周早有回廊通行。绕了桥过去,是宽阔的洞府,据说可以容纳千人。洞内设大烛台多处,上面烧满了数不清的红烛,袅袅黑烟弥漫在洞内,天长日久,早已把洞壁熏得漆黑。有人在烛台间巡视,将在那些点燃不久的红烛扑灭,取下存入箩筐;后面又有香客,等待腾出的空位,烧上新的红烛,如此循环反复。正后方,是一间庙宇模样的建筑,上面挂了个“洞天佛国”的匾额,进去初看不见佛,再细看,才见仅一尺高的瓷观音像。庙宇后面,又是一排烛台,香火也很盛,红红的烛光照透了洞底,烛烟滚滚往外翻卷。 往左转,是几十级台阶,依着倾斜的石坡刻出。上了台阶,又有门台,上挂“胡公大帝”的匾额。进了去,原来是洞府中洞府,可容数百人,洞底神坛上坐着胡公大帝塑像,红脸眯眼,挂“有求必应”的金字匾额。胡公大帝,原姓胡名则,北宋永康人,因为民请命,奏免了衢、婺两州的人头税,百姓感戴,立庙祭祀,逐渐由人而神。正宗的胡公庙在永康方岩,不知何时在此兴建行宫。 此地不可久留。我下石梯回到大洞,瞥见扑灭烛火的人仍在不停地忙碌。出洞口往右,是一个卖香纸蜡烛的店铺,许多香客围着买,大抱大抱的抱走。边上也立着几对特大红烛,据说每对一吨重,要价数千元。不经意又看到那位扑灭红烛的人,挑着一担撤下来的残烛,进入左边浓烟四溢的棚屋。我好奇地跟过去,原来这里就是一个红烛加工场,窗外的绿树早被熏黑。残烛经回炉,过不了多久,又加工出一批新的红烛,进入店铺。于是,我惊叹这个不但神佛共和,还产销、焚烧、回收一条龙的神奇洞府。只可惜所有的这些,把这个天然洞府弄的乌烟瘴气,漆黑一片!历史上的胡则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美誉;他一旦成了胡公大帝,就受人摆布,身不由己。我想,如果神龛上的胡公有灵,他的红脸,应是一副羞愧的表情。 相关阅读: |
转自:http://blog.703804.com/?119571/viewspace-30218118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