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行走在温州的乡野(一)——苍南碗窑之行 |
[游记]行走在温州的乡野(一)——苍南碗窑之行 |
2007-07-16 tianyablog.com |
(张琴著),被上面所介绍的温州的民俗风情所吸引。于是,放假一开始就盘算好去温州的乡村看看。 附: 碗窑概况 碗窑位于苍南县桥墩镇的碗窑村。碗窑村在苍南县玉龙湖河谷中上游。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是一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堪称人文景观之一绝。 碗窑依坡而筑,每条窑有八九格,故名阶级窑。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八级水碓,计有46个捣臼的半自动生产流水线。村落中至今仍保留着300多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周边有气势磅礴的三折瀑布,每级高30至40米,瀑布飞流之下均是一泓碧潭,深不见底。吊脚楼更具畲乡风格,顺坡拾级而筑,宛如一座古朴的山城。 碗窑原分顶窑、下窑、半岭三部分,下窑因建造水库移民迁居,现有顶窑和半岭,共有300多座古建筑物,均为清一色清初建筑样式。还有300年前建成的大小水碓轮杠3条,计48门。碗窑一条。民居和厂房、民居、水碓、供生产生活两用。其民居建筑,每座有厢房、有院落、层层顺山拾级而筑,婉如一座山城。临夜,“山城”灯火倒映入苍龙湖,与湖面点点渔火产相辉映,有如水底龙宫,灿烂辉煌,趣味盎然。 位于顶窑的“三官宫殿”,又名天灯宫,建于明末清初,宫殿共三大间,左右二间是偏殿、雕梁画柱、前面竖匾中间浮雕“三官大帝”四大贴金大字,旁边精工雕刻,中殿之上有龙头图案由大到小,旋形而上,最大直径约4米,高约3米,象个大铜钟罩下来,名曰“田螺钻”,旋形由16根龙角形木柱弯旋而上,每根木柱用硬木雕成“斗子”,共265块,连接成龙角形、田螺旋共16旋,似螺丝亦有265块木板,每块木板雕有不同花纹,还点缀碧绿色的圆珠。旋形边四个角雕有四只大蝴蝶,翩翩起舞,头向旋形之中。 殿前有三个大小不一的小螺旋形。与大殿相对的是古戏台,建筑也十分精致,与大殿成为有机的整体。整个宫殿外观大方壮美,内部精雕细镌,可领略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半岭右侧,一陡立石壁下,山冈环抱、竹木掩映处,有一座建于明末的古民居,名“石壁脚”,是下窑第一座也是如今唯一的一座建筑物。它是下窑朱氏祖宗文孝公自福建来碗窑创业时始建。 “石壁脚”为——正房,两“村脚”(左右厢房),有一个约1500平方米,由鹅卵石砌成的庭院,院外有一座400平方米的水池,是300年前的建屋时同建并放养红鲤鱼。 “石壁脚”右侧近处是“三叠飞瀑”,瀑布发源于玉苍山脉,分为三级,每级瀑布飞流之下,均是一碧绿龙潭、深不见底。在二级瀑布外有几处直径一米多的园柱潭,据说是龙潭狡龙出山踩留的爪印。瀑布与碗窑大溪相接处是原平阳至泰顺交通要道,一级瀑上建有一条石拱桥,站在桥上看三级瀑布,象三幅大白布直挂下来,瀑布之水飞流直泻,碰到岩石溅起水珠,象无数的雪花在天空中纷纷扬扬,春夏季阵雨或暴雨过后,山洪暴发,瀑布铺天盖地而下,水花远溅数十米,其景十分壮美。 飞瀑与溪流交汇处是“米筛溪潭”,因而溪交汇一浊,溪水冲碰倒流回转,如米筛筛动而得名,碗窑东侧企栏处有一高约70米,横跨南北的单拱桥,桥两侧南为美女峰,北为将军岩,皆形神毕肖。并有优美的传说生动感人。 据史料记载,当时碗窑小小一个村落,竟吸引了40余姓聚居,人口多达4000人。碗窑人秉传祖业,埋头做碗,除了三四家开小客栈的,另有十来个人懂一点“官话”,给不通当地方言的客商们做做“翻译”,其余的几千号人口基本从事手工制陶。村里客商云集。虽然龙窑(阶级窑)多达18条,但手工出品慢,要货的人又多,商人们为了屯足货,甚至一住半年。 碗窑地处偏僻,生活简单寂寞,为了留住客人,村里集资兴建戏台。村民们财大气粗,一次性在半岭、下窑各盖一座戏台。第二年,又按当时习俗,在戏台对面盖三官殿(意谓演戏是为了祭祖娱神,以避嫌伤风化)。碗窑的三官殿和戏台工艺十分精良。三官殿里大大小小的藻井多达13个,形状各异,无一类似。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诗词、花草———据南戏专家们考证,至少绘有12支当时盛行的戏文。 经过鼎盛期,碗窑渐渐走上下坡路。1936年,全国到处闹饥荒,碗窑人只好将碗垒在家里,最后终于停产。解放后,碗窑曾有过几次起色,先后办过生产合作社等,村民们的户口也迁为“居民”。生产设备有所改观,但传统的制瓷设施仍保留沿用。1958年,该地兴修水利,建造桥墩水库,根据用地规划,水淹下窑。 |
转自: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93828&postid=845455110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