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浙江苍南到泰顺游记 |
[游记]浙江苍南到泰顺游记 |
2007-07-14 |
原文发表于《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www.facyz.com/bbs/PostView.asp?BoardID=5&imageID=835&page=1&imageNum=121 浙江南部的苍南县莒溪镇境内,有一条笔直的大峡谷,大概也就在十几啷当岁的时候吧,曾经走过一趟全程的。 后来反倒走地少了,只走半程。 峡谷里幽美的风光、沿途人家的淳朴风情还深深地记着……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俱乐部里开始呐喊着要去那儿 更是激起我再走一遭的念头 星期五的下午两点多钟,从福安出发了,一行五人。 三个多小时后,到达苍南的桥墩镇,直接包了辆柳州五菱向莒溪镇,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一辆小小的车就能装下所有。 路况挺好,刚铺就的柏油路,车子跑起来那就是一个溜!!! 做着也舒服。 桥墩镇实际上已经是莒溪大峡谷的最终端了——有一个库容很大的水库,名曰玉龙湖,因为它是长条形的,龙状。 因为天色已经暗了,车子跑得又快,我们没法拍照片,我把以前的图片发一张上来瞧瞧。 十七公里的路,用不了多少时间也就到了莒溪镇了。 这时天色全黑。 乡里的人好奇地看着我们卸下大包,那眼光一定是怪异的。天太黑,我看不见,呵。。。 按原计划,今晚就先在俺家住下了。 一餐美味的地瓜稀饭后,我带着大伙儿到四处转了转, 其实也没什么了,山里人的夜来得早。四处都是黑乎乎的。 在莒溪镇的一条老街,依稀还能看到一点当年的状态, 当然还是在我的解说之下—— 老家的两旁是有店面功能的老房子,街面全由石头铺成,街面的正中央是一条水渠, 起着防火救火,以及平时清洗的功能。 如果是在大清早,渠里的水还可以是饮用水呢。 只可惜这些都是在俺很小时候的事情了。 现在,这条渠已经大段地被石板或水泥板掩盖,即使偶尔露出来的,也只是一条臭水沟了。 周六,这将是我们一行五人最为考验的一天了。 早饭后,带着大伙儿在俺家后门的一座廊桥上走走,算是一种预热吧。 抄一段桥碑上的碑文: 蔚文桥,系单孔石拱林廊桥,全长14.50米,宽4米,高约5米,桥面建木构廊屋五间,中为通道,两边置靠栏,桥沿有“大清乾隆己酉年(公元一七八九年)孟秋月建”题刻。建筑古朴,颇具南方山区桥梁建筑特色。 因为这桥离俺家近,小时候也没少在这儿翻腾过。 夏天时,这儿是乡亲们纳凉的场所 偶尔会有一乡里的盲人唱鼓书的,在这儿唱唱古代的才子佳人(久了,我都忘了他叫什么名字,姓邓,叫招登,好象,以前有过一本苍南的民间故事和歌谣大多由他口述整理的)。 有时,乡里的一个乞丐头儿——邓墩省也在这儿唱个莲花落,或者是“打门头卦”词什么来凑热闹。 依稀还记得那卦词的开头: 伏兮! 天地开疆,门头打卦卜行凶, 先请关公,后请周仓 …… 当然,更多时候是在听那些大人讲的荤段子, 现在人的荤段子大多是从手机短信上来的,远不如那时大人们的绘声绘色和手舞足蹈来得精彩。 ^_^ 八点多钟,背包出发了。 出莒溪镇,快要进入田辽村的地方,有一座老房子,算是本地保留较为完好的座老宅, 正好路好,带着他们进去瞅瞅, 屋里住着好几户人家,路全国各地的农村人家一样,这儿也只剩下老人在家了。 他好奇但又不失好客地打量着我们,为我们搬来竹编的“交椅”给我们让座。 这是典型的南方四合院,一前一后两进,中间是一条用溪石铺成的通道, 不管是前楼还是大厅,都可以看出当年的奢华来—— 柱础是雕刻着如意花纹的大理石墩, 柱头上有雕刻繁复的木雕,上面是各地祈福或吉祥的图案。 大厅正中的香案更是罕见,用料精良,雕工细腻,造型气派,虽说已残破,但狮头兽脚的造型却也不失威风。 大厅上方是一书有“竹垂慈荫”的牌匾,落款处字迹模糊,看不清了,好象是为了什么人六十大寿的祝寿匾,上款是“赐进士出身……”云云 还有大段的路等着呢, 不敢在老宅里久留,于是拔营起寨,向莒溪大峡谷的纵深处进发。 上次的“龙王”台风的影响确是挺大的,溪里的大石头被冲刷一新,象是河床被翻了个,露出底下新的一层来。 两岸的河堤也被冲毁不少,河当中的拦水坝已不复存。 幸好不影响两岸的风光。 早先时候,沿峡谷进去的是一条古道,后来在古道的原基上,修起了通往山里边(天井乡)的公路,只好在炎炎的烈日下暴走在公路上了。 古道途中的供人歇脚的亭子还在,至少给人感觉那纯纯的人情味儿还在,走公路也就不觉得冤了。 峡谷里的河水那个清哦,直让人想掬起一捧亲密接触一下。 很快到了“黄土岭脚”——一个小地名!有一座让人眼前一亮的“龙潭山庄”。 这个地方在浙江的一些驴坛里出镜率挺高。 这儿是个分叉路口,一边是往莒溪景区的一个大景点——龙潭瀑布;一边则是上岭去天井——我们要走的路。 到了这儿,宣告平路走完,接下来就是爬坡了 所以,卸下大包,在阴凉的桥头稍事休息,看看莒溪峡谷的风光…… 桥是一座老桥,石拱桥,不知何年代所建,以前一直沟通天井与莒溪的要塞, 因公路改道,桥的功用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桥下清清的流水潺潺,桥面上的一侧却另有一渠通水,既是桥,也是渠,挺有特色。 开始爬坡了。 好久没怎么动动手脚了,一开始的小段路竟然让我有不适的感觉,两腿发酸,气喘不匀。 细细的汗冒出来之后,总算适应过来了,才得以取出相机边走边拍。 一直往上爬, 这是一条古道,因为公路的修建,古道不时地被截断,幸好路不难找,没让我们太费周折。 十点多钟时,我们到达黄土岭自然村, 村里有肥壮的土鸡,呵呵。。。。。真让人垂涎三尺, 还有温顺的小狗,友善地看着我们这些陌生人。 以前这个村的道路边上有一棵粗壮的老藤,刀砍后会流出血样的红红的树汗,被视为神树。 这次经过时,发现那老藤上钉了一块牌子,才得知,它已有180年的树龄了,是国家的三级保护植物,叫藤黄檀! 抄些资料: 盆景佳材藤黄檀 藤黄檀(金合欢)为豆科黄檀属,木质藤本状的落叶攀援植物。浙江温州地区俗称其为金合欢、子孙藤等。幼枝疏被白色柔毛;托叶细小早落;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夜间闭合。小叶片9~12枚,小叶片矩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叶长10mm~21mm,宽6mm~12mm。 长见识吧?? 喝水、歇脚,不知谁还带上了福安的“继光饼”,这时也用上了,还真是个好东西哦 之后,又开始我们的行程了,前面的路不知还有多长,能多走就先多走一些。 还是一路的爬坡,一样的还是古道, 突然间在路旁闪现出一间挺现代的房子来,细一看,原来还是一矿泉水厂。 我们笑说:这儿水厂,估计不用做太多的过滤就已经达标了,并且还特清甜呢。 古道在两旁大树的掩映下,一直地向上延伸,公路则忽而在我们左,忽而在我们右, 不知不觉间,到了坡顶,小地名“坳下岗”,再往前边走下去,就是我们午餐的地方——坳下村了。 在莒溪峡谷里,这只是峡谷当中的一个隆起。 却在这儿做了个分水岭—— 我们身后的水是流往苍南的,而翻过山后的水则是流向平阳县。 往坳下村下行的路却是难行。 古道因久未行人,长满了苔藓,异常溜滑,VB底料的登山鞋在这儿占不到一点儿便宜,不时还有被台风刮倒的竹子横倒在路上。 五人里摔了三人。 不得不沿着道旁的排水沟行走了 还好,这样的路不是太长,一会儿就到了 …… 没到坳下村时,我本打算好了:在坳下村前的溪里好好扑腾一下,顺便洗一下我那汗透了快干衣。 到得坳下村,眼前的景观不禁让我傻眼—— “龙王”台风连这个山坳坳也不放过,原来那清澈的小溪流已然不见,眼前满满地一溪石头,还高出了原先的堤岸。 因为河床的松动,溪水都流到底下去了,面上已没剩多少水。 有三间建在岸边的房子被切掉了一截, 一副惨状! 诺大的村子也没多少住户了, 村子桥头的一家小店里,柜台上稀稀拉拉地摆着些货品, 里边有一老太正在吃饭, 我招呼一声后,问她是不是可以煮些东西给我吃,最后还是面条了事。 村里人实在,觉得自己不是在开饭店,那么也就不做这样生意, 最后的帐大概是这样算的: 面5元 香菇5元 代加工5元(因为我们正好五人,呵。。。。) 总共15元!!! 另外放的紫菜和自家种的青菜也就不算钱了,还有油、盐、调味品什么的 满满的三大盆出来,大饿后的我们津津有味地嗤溜了起来 …… 好饱! 饱得有点儿犯困,^_^ 我则顺便再打听核实了下接下去的路程, 心里有数后,稍事休息,下午一点半左右,又起程了。 接下来,我们又是在谷底的平路上行走。 下一站的目的地是个叫“直坑”的自然村, 为什么叫直坑?到了之后,我们有了自己的解释—— 这儿是峡谷里小溪边的一个小村庄,峡谷在这儿是直的,而两边的山几乎也是直的,往两边山上攀爬的山道也几乎是直上直下的…… 我们就是在直坑这儿,开始沿着左边的山道直直往上爬的, 够戗! 只觉得我们在极速的升高, 峡谷转眼间已经被我们甩在了好远的脚底下,低头都晕 好长的一段石阶都没有驻足的地方,只有一个劲儿的往上爬, 终于在一个拐弯的地方,算是有了一个歇脚的地儿, 低头往下看,冒出一句话:千万不摔下去,要不再爬上来可就累了,哈。。。 在高处看峡谷是美丽的, 也是壮观的 还有什么词来着? 怪我辞藻太贫乏,您老自己来看得了,嘿嘿 山里的空气能见度高,远处的山,山上的树、石,历历在目, 天上淡淡地飘着云朵,耳旁有山风轻轻吹送,晾干着身上淋漓的汗,真那个爽!! …… 还没到顶呢 没得多留,甩包上背,上山了 山上的一站是个叫“半山”的自然村,属于“黄畲”行政村,是个畲族村,翻过那个村,我们将由苍南县进入泰顺县的境内。 盘山公路长蛇般地缠绕在山腰 现代的文明已经延伸到这个大山里来了—— 还是因为龙王台风,公路遭到极大的破坏,路已不成为路,处处可见坍塌的地段, 坍塌后的土石直向峡谷里的坠去,望不到底,叫人触目惊心, 而先前的官道也因为公路变得难寻,甚至有些根本就被公路所取代,我们只好老老实实地沿着公路蜿蜒着上山了,这是一段极为冤枉的路。而且我们还在路上碰了一条半截是红色的蛇,按说是剧毒蛇,晕! 公路到了黄畲村的半山自然村柺了个大弯,往“乐景”和“天井”去了,我们不去那儿! 就在那大拐弯处,我们逆着公路去的方向,上了一条当地人所谓的“大岭” 其大,一在于岭的宽度,二在于岭的长度,三在于平时人来往多的程度。 这是苍南县西北部与泰顺县东部的山民交往的交通要道,还辐射及文成县和平阳县的西部山区。 也就是因为这儿是四县交界的地方,加上又上大山的重重屏障,这儿历来就是聚赌的地方,现在还是! 精疲力尽地上了“大岭”,终于要以走一段平坦的公路了,这儿已经到了泰顺的境内。 四点多钟,到达泰顺的第一个村庄——九峰乡九峰村时,太阳差不多已经搁在远山的肩头了。 血红的光线映照着云朵,煞是漂亮。 “苍南数玉苍,泰顺数九峰”,这儿是泰顺县境内最高的地方。当然指的是九峰尖!不在我们的行程之内。 村里人说,在九峰尖上,如果天气晴好的话,可以直望福鼎的海边,够高的,呵呵。。。 在村里,我们觅得一家小店,买了两瓶可乐, 就着可乐,各人吃了一块军用压缩饼干,饱是饱了,可这块饼干让我受用了整整两天时间,肚子到现在还是胀的呢 从九峰村往泰顺泗溪镇原本有公路,也有班车,但因为近段时间刚浇了水泥路面,从九峰村开始往下三公里多的一段路不能行车,还得继续往前走了,就在新浇的水泥路上。 在水泥公路上走到一半时,我向一迎面来的路人打听班车的事,没曾想那人就是驾驶员,班车的司机。 于是包了他的车子直往泗溪,运气了我们。 从早上八点钟,直到上车时的下午五点钟,我们在路上整整花九个小时,汗!! 泗溪镇在九峰山的脚下,我们一行到达的时候,天已尽黑了。 半路上给“泰顺廊桥网”的“大笨钟”打了个电话,了解了一些泗溪廊桥的情况。 有了在廊桥上过夜的念头。 途经玉岩村时,就有一座廊桥,因为在玉岩的中心地,不好露营,也就放弃了。只是坐在车上瞄了一眼夜色里的南阳桥和包氏宗祠的大门,直奔泗溪镇而去。 因为是包车,司机载着我们指给我们看了两处廊桥的所在地。 北涧桥离公路远了些。夜里看不清周围的情况,只觉得也是在村庄的中间,只好也放弃了。 第二天我们才知道作了个错误的决定。 还一座“溪东桥”,是在镇中心,但泰顺第二中学恰好就在桥边。所以就选定在二中校园露营了。 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跟二中的门卫打过招呼,又跟二中校长通电话后,我们把帐篷搭在了操场的水泥地上。 虽说累了,也不忘腐败,煮了红茶,加上炼乳,美美地喝完才睡。 清早,大概也就是六点多钟吧,该死的学校里的大喇叭响了起床号,咻 ̄ ̄ ̄ ̄地把我从梦里拽了出来。 明明是星期天呀,怎么也响这个?? 接着“嘭嘭嘭……”篮球接触地面的声音也撞人心胸地传了过来,我靠!! 钻出帐篷一看,他们在我醒之前就已经被篮球的声音吵醒了,比我更冤!! 没辙!起床吧 ̄ ̄ ̄ 从玩户外起,还就没有露营的时候没睡好觉的,今天算是第一遭了 泗溪的早晨是大雾迷漫的, 我们收拾完帐篷,看桥去,出了二中门口就是溪东桥了。 跟看过的其它廊桥一样,没太大特色,桥上的牌匾还是新的。 继续…… 溪东桥,用当地人的话就叫二中桥,因为它挨着二中, 这一带大多如此叫法,怎么方便怎么叫,可能是因为原有的桥名太过儒雅而显得拗口吧, 比如说,玉岩村的南阳桥就叫玉岩桥,呵。。。 看完“溪东桥”,起程折往北涧桥。 昨晚因天太黑了,看不清周围的环境,现在才知道,北涧桥的边上却是一个绝好的露营地—— 宽阔的河滩,河水清澈,过往的人不多。即使是光PP在河里扑腾也无所谓。 远远看去,北涧桥的边上正有几根新木材支着,可能是正在维修吧。 桥下游几米远的地方,有两棵大樟树,竟然有800多年的历史,卫士般地守卫着北涧桥 桥头有一老屋,已经开辟为“泗溪廊桥文化展览厅”,看看里头的东西的确挺长见识,对廊桥文化能有深一层的了解。同时,老屋也卖些有关廊桥的纪念品,明信片、廊桥模型、廊桥文化的书籍什么的。 老屋外周围的墙壁上,挂满了装裱好了的各地来宾的留言,有内地的,台港澳的,还有国外的洋文留言…… 下一站是泰顺县的三魁镇。 泗溪镇到三魁镇差不多用了一个小时,到站后,问了几个人,居然还有那么几个人不知道廊桥的,看来在三魁,对廊桥文化的宣传远没有泗溪做得好。 知道方向后,直奔而去,正赶上集市,街上人满为患,而我们经过的正是三魁镇的一条商业街,看来是最为繁荣的一条了(好象叫秀水路吧)。我们一行五人,背着大背囊挤过大街,未免太招摇了些,引来众多的目光和言语(听不懂的话)。 把那商业街走到头后,终于看到了廊桥——薛宅桥。 从“泰顺廊桥网”抄一段简介如下: 薛宅桥,位于三魁镇薛宅村,系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后多次重建都毁于水患;现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横跨锦溪,古名“锦溪桥”。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10.5米,单檐。该桥拱矢斜度较大,建桥屋十五间,桥头坡度30多米。《中国桥梁史话》有载。 明万历己卯年(1579),三魁一带突降罕见的大暴雨,山洪怒奔而下,时“锦溪、戬州、三官宫三桥同圮”。薛宅锦溪桥被毁后,一时两岸过往受阻,极为不便。迫于建桥经费无所出,族人遂建小桥于宗祠前,以便通往。而原锦溪桥旧址东畔则为龟岩(张宅村)张氏所购,成为张氏之地。薛氏没料到,旧桥东畔成为张氏之地为以后建桥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桥头有一石碑,刻着薛宅桥誌: 一九六二年由我国桥梁专家罗英教授主编的中国桥梁史料将此桥收入作了介绍,并刊登照片,因此薛宅桥闻名全国。这种木拱桥是中国古桥的一种开工,其最早桥型见于北宋清明上河图,此种桥梁目前分布在浙南闽北,其特点是三节和五节大木梁用木铰车吊装,牛头铰结的拱形结构达加大木桥跨度,跨越较大溪流,木拱桥结构合理施工方法先进,造型独特,雄伟壮观,足见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由三魁镇回泰顺县的城关——罗阳镇。 好象总共也就四十多公里吧,可这段路却我们累得够戗,并且还是连惊带吓的。连晕车的现象都有了 公路是一直山腰上缠绕的,几乎找不到一段几十米的平路,只觉得那方向盘是一直在左右打着圈圈 …… 到得罗阳后,司机说,几年后就好多了,有一条高速路的连接线正在修…… 那就几年后再来吧,呵。。。。。 Over |
原始链接:http://www.91trip.com/chinatrip/chinatravelnotescontent.asp?travelnotesid=21783 |
转自:485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