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新闻中心>秋游记――游德清下渚湖湿地散记 |
[游记]新闻中心>秋游记――游德清下渚湖湿地散记 |
2007-07-16 hongyan.com.cn |
时逢初秋,细雨濛濛,我们清晨坐车出发,沿着104国道,向安吉进发。车一入安吉,满山绿色扑眼而来,禁不住半开车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霎那间满脑子都是“放松心情真好”的意境。九月的第二个双休日,由公司工会组织的安吉—德清游就这样开始了。 上午,我们到达了第一站安吉的百草园。在那翠绿的竹林里,细雨缭绕的山谷中,我们畅游其间,体会到了放开怀抱,尽吐胸中混俗之气的感觉。此行的第二站是我早就向往的德清下渚湖湿地,不禁满怀期待。 据说,下渚湖古称防风湖,比西湖略小,湿地面积5平方公里。有大小河汊1000余条,港汊相间、水网交错,俨然一个水上迷宫,如非本地船只,绝难穿越。北依防风山,水源之一的余英溪汇入东苕溪,属南太湖水系,很久以前,古运河曾从中穿境而过。湿地——沼泽河汊草滩相连的水域,素有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之称。相传,二百年前,剧作家洪昇有诗曰:“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三山浮水树,千港划菰芦。”这“天开”二字,尽得下渚湖幽深野逸之神韵。 下午,秋雨越发细密,竟似春雨般缠绵。船码头设在碧绿的河湾里,狭长的河湾像一支低调的序曲。这时的我怀着些许清净和悠闲的情绪坐船而行。耳边有同事们的一言一语,纷纷惊叹大自然的奇妙,有的在猜想岸边泥堤上的小洞有黄鳝还是甲鱼,有的在用相机捕捉被惊飞的白鹭。我们的船穿行在风雨中,驶向湖的深处。转过一道湾,行过了一段窄窄的河道,一大片迷蒙的水域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有点难以相信,这里竟藏着这么一个大湖,不禁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东北角的湖岸边,有两座葱郁的小山,名为和尚山和道观山,中间以细长的扁担山相连。扁担山有个传奇,据说是夏禹时代防风氏治水,因挑土的扁担断裂,由洒落的土疙瘩变成。山不高,满山苍翠的乌桕树,镶嵌着星星点点的白。 船行逶迤,少时到一吊脚竹楼。上岸,这便是下渚湖休闲中心了,渚墩平地上建有10余幢竹楼。这种吊脚小竹楼的建筑风格颇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与风韵,游客们可以在竹楼一边观赏江南农家茶道表演,一边品尝防风古韵烘豆香茶,可轻松体会“渔舟网影烘初夏,画舫箫声及早春”的诗情画意。饮过咸咸的烘豆茶,便去看那满池的荷花。透过荷花下碧色的荷叶,我仿佛能看到湖底泛起的热闹,不知有多少小虫、小虾儿、小鱼儿在那里生息;淡淡的荷风,似乎也含着无垠的欢欣;连那嘎支作响的竹桥,都像在奏着自在的歌谣……我不敢停留,怕打扰了他们的热闹欢欣,怕混淆了他们的自在歌谣。平时在我眼中沉稳的长者,此时也满怀童趣,穿梭在芦苇之中,还连连叹道:“怪不得导游说当年日本鬼子都不敢进这芦苇荡”。 时光不再停留,也该坐船返程了,返程走的是边缘的湿地水域。眼前是一条隐没于蒿草中的丝绸水道,宽度刚容得一条小船通过,伸手可触岸边湿漉漉的树根。水道如巷,一个弯连着一个弯,眼见得船头抵住了前面土墩,已是“山穷水尽”了,船尾一摆,迎面陡然一道闪亮的水色,长巷又朝着芦苇深处延伸而去。时而有成群白鹭在船前沿着水巷低飞,仿佛在为行船领航。两岸是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芦荻和苇丛,散发出潮湿的草叶气息。偶有几株高昂的松树(还有并肩缠绵的情侣松),突兀地立于高地,透出一种防风古国桀骜不驯的骨气。那一段悠长的港道,那些同事扬脖仰面睁大眼睛,那一阵慨叹接着一阵惊呼,那一个意外连着一个意外——也许世界上惟有江南湿地的水巷两岸,会生长着如此壮观的古樟树群落。小船贴着盘根错节的树根青苔缓缓滑行,天空消失在树冠里,水巷隐没在树荫里,脑中闪过亚马逊河原始丛林间的诡秘河道,那一刻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泊处即吾乡”,当一只白色鹚鹭突然振翅,将身体轻轻抛向天空,这句诗便令我生出了格外的感动! 曾走过许多名胜之地,往往总是名声大于亲见实感。而这个卧于绿野、羞于面世、沉默而含蓄的下渚湖,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例外。回杭的路上,车上没有一点人声,我想大家都和我一样在回味此次的下渚湖之行,或许各有各的感悟,谁说得清呢…… |
转自:http://www.hongyan.com.cn/news/2006/09142.htm4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