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镇新市游记 闻德清有一个古镇叫“新市”,位于德清县东部,在秦汉时(公元一世纪)为乌程县地(东迁乡),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对古镇情有独钟的我利用休息天,特意赶往德清寻找古镇踪影。在进了新市镇后,只见到处是车水马龙,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到了市中心公园前,突然发现一条市河横穿马路,一条沿河古街静静的躲藏这喧闹的城市中。古街入口一块不起眼的牌子上写着:“明清古街--西河口”。 缓步走入古街,只见轻波粼粼的市河由南向北缓缓的流淌着,将老街一分为二。古街的两岸,为临水而建的靠街楼,基本保持清末民初水乡老街之特色。古朴优雅的石库墙门、精美的砖雕民居、独特的封火墙、石砌的堤岸河埠,蕴藏着多少委婉的故事。位于西河口中段的钱宅,是一处多进深的大院。五代吴越王钱缪在新市的后裔们曾聚居于此。看着这深宅大院,让人想起昔日的辉煌。整条古街两岸几乎全是骑楼古民居,长长的围廊使的走在古街上的人免去了日晒雨淋。 行走在这空寂的古街上,偶尔看到生活在这儿的老人和小孩,他们显得那么平静的安宁。曾经是“两岸船舶川流不息,三尺柜台宾客盈门,一派兴旺景象。”的古街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现在的古街甚至可以说是那么的冷清。长达两华里的整条古街上没有一个游客,古老的石板路上,只有我轻轻的脚步声,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变幻莫测。小河上斑剥的石板古桥见证了古街的沧桑,而连绵不断的长廊和许多昔日的店铺,让人依稀想起古街曾经有过的繁华岁月。 宋朝大诗人杨万里曾在春天游览新市西河口时留下过这样的诗句:“春光都在柳梢头,拣得长条插酒楼,便作家家寒食看 ,村歌社舞更风流。”看着眼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体会着充满浓郁水乡古镇的韵味,让人生出无限遐想。 我无意中看到沿街一座古老民居的门上有一块匾,上面写着“林家铺子”四个大字,忽然记起在1957年时,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茅盾的名著《林家铺子》时,曾选取这儿作外景地之一。也让我想起了在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蚕花姑娘》摄制组,也是选取西河口作外景点。“鱼米之乡,采桑忙,两岸青青万枝桑”,老电影中的甜美歌声,唱的就是西河口售蚕茧的热闹景象。事过境迁,曾经的繁华留给我们的只是更多的回忆了。 古街上有着两处历史陈列馆。 明清木雕馆——全馆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百佘平方米,为新建的仿古建筑,全馆有明清木雕近百件,有人物、山水、花鸟木雕等,内含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亦有各种吉祥、喜庆图案。雕工技法有缕雕、透雕、浅雕、半透雕等,内中不乏精品木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新市建筑构件,反映了当时建筑文化的遗存。 新市文史馆——全馆建筑面积四百多平方米,为清代江南第一当“德清当”之旧址。馆内有清代未年古镇新市的地貌图,占地20平方米,整个地貌为当时古镇的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条弄、七十二座桥。馆内还收藏有明清两代历史名人和出土文物。 资料记载:新市始建于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因此新市的商贸文化从时间可上溯到两晋,从地域能辐射到日本、南洋,尤其是丝绸贸易,新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新市同样人文荟萃,南宋有状元诗人吴潜,清朝有影响日本一代画风的画家沈铨,现代有著名神学家赵紫宸和他的翻译家女儿赵萝蕤,中国古桥古船专家朱惠勇……而古街上的“沈铨画轩”则保存了画家沈铨的诸多作品,因时值中午,管理员回家吃饭而未能进去参观。 望着流淌的静静的河水和沿河古老的民居,让我生出无限遐想,仿佛感到时光倒流。这条古街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她那曾经辉煌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