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下第一水石大盆景——2007年国庆绍兴东湖游记 |
[游记]天下第一水石大盆景——2007年国庆绍兴东湖游记 |
2007-11-27 sohu.com |
日志原文:http://gaosaihu.blog.sohu.com/69585327.html 2007年国庆绍兴之旅的第一站,是游览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浙江三大名湖的绍兴东湖。 绍兴东湖所在地,原是青石山,民间称“箬篑山”。因山上青石坚硬,用途广泛,自汉时起就成为采石场,至隋代更甚,青石山被凿几近一半,低深的采石场逐渐蓄水成湖。清末由会稽人陶睿宣筑堤,堤外是浙东运河,堤内便是东湖。 10月3日上午,艳阳高照,秋日如酷暑。我们在东湖“天下第一盆景”美称的诱惑之下,顶着暴晒,驱车前往。 游东湖,首先要经过这座高高的“揽月桥”。(图一) “揽月桥”桥型如弯月,桥洞呈半月,横跨于浙东运河上。古往今来,承载了无数游客的足迹。(图二) 拾级而上,站在“揽月桥”上向东眺望,浙东运河的河道虽然略显狭窄,两岸却郁郁葱葱。(图三) 因为东湖由清末会稽名士陶睿宣建桥筑亭构成园林,故又名“陶园”。步下“揽月桥”,即可入陶园。园门两侧的一副对联颇有特色:“崖壁千仞,此是大劈斧画法;渔舫一叶,如入小桃源图中”。由此联可见东湖之景以崖壁制胜,桃源既与“陶园”谐音,又暗示了此处山石湖景可与桃源媲美。自园门延伸出去的卵圆石小路又细又长。(图四) 竹林与小径相辉映,在光与影中衬托出陶园的幽静和与世无争。(图五) 竹林旁的这一池荷叶,叫人无限暇想。“春兰秋桂,夏荷冬梅”东湖四季皆美景,我们偏在荷已枯而桂未香的时候来,有点遗憾。(图六) 东湖是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而成“天下第一水石大盆景”。虽然来之前充分想象了古代采石工人的巧夺天工,但当真正身临其境时,还是惊叹,惊叹这千仞崖壁带给视觉如此的冲击。看多了西湖、莫愁湖的烟柳湖岸,青山环抱,再看东湖的深黛水色映这料峭悬崖,绝对是奇特独具。(图七) 下面这幅图,配陶园门口的对联最合适:“崖壁千仞,此是大劈斧画法;渔舫一叶,如入小桃源图中”。(图八) 清凉幽静的深潭映着蹉跎崖壁,乌篷船漂浮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从颜色深浅不一,形状各不相同的峭壁旁划过,只觉自已是如此的渺小。郭沫若的那首诗真是太有意境了。不到东湖,又怎能体会得了?“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图九) 东湖的崖壁,奇就奇在它有的对峙如门,有的倒悬若堕,有的深曲如洞。其中陶公洞和仙桃洞最著名,素有“未进二洞等于没到东湖”之说。陶公洞好像一口天然巨井,游人入内似坐井观天,郭老的那首诗即为陶公洞而作。仙桃洞只有近距离时方可结合水中之倒影发现仙桃。可惜我们因惧乘乌篷船之排队等候之苦,失去了深探这两个奇洞的机会。这是漫步湖中小道时照的仙桃洞远景,“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是也。(图十) 另有这“空谷传声”,因洞体上小下大形似喇叭而名唤“喇叭洞”。游客在洞内一喊,声音便四处回荡,经久不绝。没能体验一回,也甚憾。(图十一) 东湖的石桥,除了入口之“揽月桥”蛮有气势外,这座“霞川桥”也颇具特色。桥墩桥体均为板石,取自高山,轻灵而简洁。两个石板桥墩将湖水分成三股水流,恰似川字。“高山闻石气,曲水渡晴霞”是谓霞川桥也。简单的一座石墩石梁桥,可是被列入保护名单的古桥。乌篷船从桥下悠悠游过,船上的人在看风景,却不知看风景的人在岸上看他们。(图十二) 看多了或深或浅的灰色崖壁,体会了东湖险峻刚毅的一面,再转个身环顾东湖之另一侧,看蓝天白云下,那桥、那水、那树,又让人感受它娟秀柔和的一面。(图十三) 东湖刚柔并济,它以千仞崖壁让人从视觉到内心都无比震撼,又以乌篷船悠悠湖面漂充分展现水乡的迷人。真的难以把这两幅景象画进一幅图去,可是东湖,就做到了。(图十四) 绍兴东湖,不愧为“天下第一水石大盆景”,其景致独特,值得一游。(图十五) 相关日志:2007年国庆绍兴鲁镇游记——《鲁迅是绍兴永远的城市名片》http://gaosaihu.blog.sohu.com/68940281.html
|
转自:http://q.sohu.com/forum/17/topic/56003166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