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新昌--家乡游记和随想(二)之老街

[游记]新昌--家乡游记和随想(二)之老街

2007-09-05    live.com

August 20

新昌——家乡游记和随想(二)之老街

新昌老城,澄 潭,大 市 聚老 街
——几 个 在 繁 华 背 面 的 街 市

(一)

新昌县城也算是个有些年头古城。唐代以前属剡县,自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县。明嘉靖年间,时任新昌县令万鹏集资、借贷修筑城墙,以资抵御倭寇和防洪之用。县城依石城山傍新昌江而建,山多石,故称“石城”。早年的小县城与104国道隔江相望,架连在上面的只有一座大概有40年历史了的双车道大桥;记得小时候到县城,总是在国道边的车站下车后步行过桥,大桥栏杆上的装饰的天安门,载着丰收粮食的拖拉机等等浅浮雕的石板都让我十分激动;这里有乡下少年进城般的仪式感,也有对这个当时觉得无比伟大的建筑在面前凸现的崇敬,更重要的还有对这些原本只在书本上见过的题材的雕刻的天然亲近。那时的新昌江清澈,温和:小城的人在这里淘米洗菜,浆洗衣裳,游水戏耍、钓鱼。我想那时候的江还算是可以被称为哺育和滋养了,并被善待的母亲河。

小时候,我对县城的记忆就是一条宽广的横街,街中间巨大的电影院和院门口可以容纳百人的冷饮店;在街边延伸着五六条的窄窄的巷子,还有自巷子口飘散出那诱人的肉包子和豆腐包子的香味。还有一条瘦长的环城路沿着尚存留一半的老城墙和引自新昌江且归流于其的护城河绕进了小小的县城。
1993年,我就读于新昌中学,并寄宿在学校。学校南面就是一座高百余米,底围十余里的整块石头山——警钟山。爬上警钟山,沿着山麓走个十几分钟,翻下山去便到了夹在石城山和南明山之间的被弘一法师称为“天然胜竟”的千年古刹——大佛寺。这个“竟”字可非是弘一法师的错字,而是感叹此地“胜境”石多土少故为“竟”。
学校的东北面是一条古街,沿街都是两层的木结构小楼,波浪纹斜铺着石板街道,走上几步就有一条小弄堂幽远弯曲的延伸着。中学东西由两条石板路小巷连接着古街和环城南路。记得宿舍楼外就是靠东边的石头小路,常常恍惚中响起在石板路上晃荡的自行车声。轮子在石板与石板的缝隙间微微的起伏,车身随之颤动而成的“哐当,哐当”声,还夹杂着车零那不自主的清脆有节制的“叮叮,叮叮”声在晨曦的小巷中清晰而悠远。梦境就从此时回到了现实,我们便起床洗漱并开始一天忙碌的学习生活。

(读书的时候,我们的校长老是和我们说学校的软件设备够了,硬件总是不够上省一级重点。我们毕业后,他升任县的宣传部长,下一任的校长终于靠全县公务员的“捐款助学”和每年向每个学生“借贷”500元填了款项不足后,在新昌七星新城建起有标准体育场,天文馆的“花园式”省一级重点中学。学校从六个班扩展到十二个班,足够的校舍让学生过上了准军事化的学校生活。老新昌中学校舍给了一所初中,周边的老街也被拆除了石板并扩建成四车道的大马路。如同新昌中学一般,县城终于在由化工制药、纺织器材和汽车零配件产业的以污染代价的发展,政府和地产商“废寝忘食”的拆建中达标成了“全国百强”的末尾县城。)

(二)

郑伟家的老宅本来是在县城老街的巷子内,拆建后搬到了七星新城。在郑伟家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后,李兄和我便开始张罗着确定下午的行程:先去新昌西南方向的澄潭,梅渚一线看看,然后回东南面的小将镇——我的家乡解决大家的食宿问题。
车自县城西行约二十分钟,穿过澄潭江大桥便到了第一站的目的地。说是澄潭江,其实也就是一条比较大的溪流而已。如今宽浅的溪滩被忙碌的挖沙船来来回回犁成了深度和广度上都够的上的“江”了。挖沙船已经离开了这里,江水也回复到了清澈,被堆放在岸边的大些的卵石上已经长出了荒草,麻鸭们一群游弋在水面上,一群在岸边石头的荒草间一摇一摆的漫步;这情景倒是也有几分野趣。澄潭镇比邻于江,位处新昌最大的盆地之中,离新昌和嵊州的县城都很近;交通方便,物产丰富,古来在新昌就算是个大集镇。在读书时,我倒也是来过澄潭好几次,不过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大抵都是在同学家或是新街上吃个饭就走了。一是那时候的老街在我们的眼里实在不算是什么希罕景;二是我也比较喜欢住在梅渚村或者穿岩十九峰下的村子。一晃也已经六七年没来了,澄潭镇的老街想是早被湮没在愈来愈多的新房子中了;我也只好打听着找了。
自新街过一条细长的墙弄,老街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穿越过的仿佛是远去的时光。老街似端坐在窗后做着女红的老妇人一般,既不张扬,也不羞涩,安静的做着自己的事情。让你感受着岁月变迁;也从她的干净的布满皱褶的鹅蛋脸,从她有些混浊的丹凤眼,从她干枯的薄小的嘴唇依稀中让人想象并感受到她那昔年的风光。
老街的格局算是保持得完整。一条长约两三百米的主街道,两边都是些陈旧而颇有些精致的两层小楼;隔几间房子就有弹石路的小墙弄,每条巷子的名字大抵以住户从事的手工行当为名;如糖坊巷,香店巷。让人一目了然昔年集市手工业的兴盛。衣服,小家电,玩具,时兴的糕点店大概都搬到了新街上,留在这里多是些老住户,老店和老手艺人。早市已经散了,那诱人的豆腐香味也就散了;薄如蝉翼的豆腐皮也晾干被主人收了进去叠好,说不定半夜辛劳的成果已经早就沽售殆尽了。我们慢慢的踱在老街上,一个春饼摊子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一帮人围看着春饼铺子一家子忙碌:老板坐在店门口炸着油墩,老板娘边和我们答腔边熟练的在平底浅檐的铁锅上檫着春饼,他们的女儿则坐在店里随意的看着眼前这些有些好奇的外地人。小楼熬不过那诱人的香味,就买了一个;其他人因为刚刚饕餮的中餐无福再消受美味了。老街上还有几家点心铺子,小杂货店,篾匠铺和一个老式的理发店开着门。点心铺子在这个点上没什么生意,老板都闲坐在阴凉处休息;老篾匠则正座着一丝不苟的修补着一个大簸箕;理发店门口倒颇是热闹,门口一侧停着一辆前篮上搁着新买的几把青菜的自行车,老板和一个放假回家的少年在一侧门口边下着棋;一个老人坐在棋盘边上的板凳上,另一个则依在门框上,用手托着脸探着头看着棋盘的变换,两人十分安静,只偶尔发寥寥的几句评论。几人都沉浸在他们的棋局中,对于我们的驻足观看,只是抬起头瞥了几眼而已。
老街的的几根电线上停了几只燕子,在阁楼那依旧细致的雕花小窗前时停时飞,有些李峤笔下“相贺雕阑侧,双飞翠幕中”的情景。街面上三三两两的人在我们身边慢慢的走过;还有给午后的宁静带来了生动的偶尔飞快略过的小镇少年的自行车和洒在身后的笑声。在临出老街头上,有一个老人在墙边的长条凳子上佝偻着背,略向前倾的坐着,全身的重量像是全部支撑在他手头拄着的拐杖上;他的脚下匐着一条瞪大眼好奇的看着我们的哈巴狗。在没有了昔年的繁华的宁静中,老街这样的闲散却充满情趣的生活方式却让我觉得时光倒转。

(三)

离开了老街,我们在澄潭回新昌的路上中如计划前去探访梅渚古村。记得高中时候来此小住时候,夜晚我流连在村子一排排整齐的青砖瓦房台门间还不肯入睡。想来这大概是个休至的官员或者清朝辰光做生意赚了些钱的商人带着钱财和荣耀,以及经营生活的心来此选地筑村。
车穿过镇里新设计建造的大街,停在村口长方形的荷花池边。出乎我意料的是这口显然是精心布局的池塘居然和我当年来时没什么大变化;还是有人塘边浆洗衣服,还是有人在钓鱼。池塘的前面顶端刻着荷花的栏杆还依旧保留着;只有池塘前面那一排水杉已如参天之伞了。池塘边靠村口的鹅卵石路被精心设计成荷花花瓣的形象,村里的老人好心的提醒着我们注意这个细节,并告诉我们这条路上一共有17个花瓣。
自门楼进去,是一个过火后的废墟;村里人告诉我们那原是村里的祠堂,去年被火烧了。在讲这件事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出现了惋惜的神情,但好象是替我们;惋惜我们看不到那个已经于他们生活不太相关了的还有些看头的建筑。再过去,石板路边是精密布局的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台门,有三间两搭厢的天井院,也有对合式天井院。院子里的柱子直径大抵有50厘米,牛腿上的雕花也颇是精巧,木格窗门也十分工整,雕花细致;处处显示出主人昔年的富足和当年工匠认真的态度和高超的手艺。同浙江的大多数地方一样,如今留在老房子里的都是老人;他们闲坐在门前柱子间喝茶,安静的看着在天井中嬉闹的鸡鸭。在一个一个台门间穿梭,时间不知不觉已近黄昏,我们便离开了梅渚准备到我的老家扎营休息。

(四)

车过大市聚的时候,已近5点,夕阳西斜。李兄说要下去看看,他觉得这里终归有个与名字相称的繁华的老街或集市。车停在热闹的新街上,其他人下去买些小吃暂做休息,我则准备和李兄去看看老街。大舅家就是在大市聚镇上,这里的老街我来过不知多少次。可临到老街前,我心里却泛过一丝不安。这几年我再来大市聚,几乎不愿再去看看老街,一是匆忙,二也是最主要的是我向来不愿意主动的去重访小时候的梦幻之地,倒也不是为了不产生那点小小的感叹和伤感,就是想有个完整而美好的记忆。在热衷基本建设的今天,不知道这里的政府是否还有耐心留着这条老街。
大市聚是新昌东南一带最大的集镇;街道长且店多,到了集市日子,四面八方的赶集商贩和农民,把不算太宽的街道挤的满满当当;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寒暄后家长里短的交谈声交织着回荡在街道上。早年的老街两头连接着自镇边盘旋过的省道;靠镇中心的一头有个高高的门坊;过门坊后便是由条石铺成的老街了,旁边就是林立的小店铺。小时候的我眼巴巴的看着玩具摊里的手枪,弹子和花花绿绿的变形金刚印花纸;而表姐则只带着我从这头奔向那头,寻找她想要的哪一部电视剧男女主角的贴纸。逛乏了,就带我在随着热气飘散的肉包的香味陪伴下吃一碗葱香扑鼻的小馄饨;或是躲在街尽头拐角的录像厅内看几本哼哼哈哈的武打片。
上了几个台阶后,李兄和我便来到横街。横街已经被新街截断了,只留下短短的十几米,却总算是留着我小时候的模样。出了横街一拐便是老街的主街道——直街了;夕阳斜斜的洒在了全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和依旧还在的石板路上,这一瞬间我有些恍惚,好似又回到了在街面上飞奔的小时候。李兄对石板路的赞叹把我拉了回来,往左看,门坊至今还在,只是残破了些,街道上还有玩具店、小吃店、粮食店等等,只是没了繁华时候的喧闹而已。
走在老街长长的石板路上,李兄摄下了夕阳下的小木楼和路;在街道上款款而过的少妇。而我好象在这几个在繁华背后的老街重拾着我小小的美好的孩提回忆。

转自:http://sanshui0331.spaces.live.com/Blog/cns!B8C7ACDFC4B4763A!268.entry64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