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村---周村 2007-09-18 08:06:25 大中小 标签:人文/历史 周村历史渊源 周村,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於陵邑,自古商业发达,春秋以来的齐地中心临淄很快衰落,但周村地区的於陵作为一个重要城市,一直到唐代仍然是齐地的经济文化中心。且当时周村丝绸即溯运长安,远销波斯等国,是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所在地。至明清时期,周村更以 " 天下第一村 " 和最早的开放商埠而名扬四海,并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城镇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市场分工明确,商业极其繁荣,号称“天下第一村”、“金周村”、“旱码头”。它一个月的税收额曾与陕西省一年的税收相当。周村旱码头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被称为无水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 周村明清古商城北门 于明朝嘉靖年间有“周村店”称谓。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这样描绘:“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 1775年,乾隆南巡时曾来过周村,并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 1904年,周村与省府济南、潍县(今潍坊)同时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埠后,商业更加繁荣,“日进斗金”,“驾乎省垣之上”,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 周村的史料极为丰富,而我能力有限,只能遴选一部分,通过商业、丝绸、宗教、民俗的文化传统来展示天下第一村昔日的繁荣。 古商城内 都是几百年老建筑 周村的商业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既具有共通性,又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个性。我们先从周村商业文化的兴起说起。《长山县志》中记载,明朝中叶,周村虽只有“居民三百户”,但已具备了一个集镇城市形成的先决条件。 证明周村商业发展早、起点高的主要证据之一,就是清初就形成的以街道命名的专业市场的出现,这在全国十分少见。除综合性经营的大街外,以专业命名的街道有丝市街、绸市街、蚕市街、棉花市街、兰布市街、网子市街、油坊街、油店街、鱼店街、石灰市街、碳市街、小碳市街、杆草市街、箔柴市街、粮食市街、皮货市街、银子市街、大车馆街、水胶场街等等。 最先在周村设立商号的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从现存于区委大门西侧的山陕会馆,可以推断出当年秦晋商人在周村的人数之多,他们大多经营漆器、木器、棉布等,随着业务的扩大,山、陕的钱庄票号也落户周村,在全国钱庄业影响最大的私营钱庄 —— 山西平遥的“日升昌”,在山东的总柜设于济南,而副总裁则直接坐镇周村,由此可见该钱庄在周村流通数额之大和位置的重要。在周村的百余家钱庄票号中,山陕占三分之一,它们大多位于银子市街。现在位于银子市北首的“德庆堂 ”钱庄,是由长山人开设。在由此向南的近三百米的街道两旁,麟次栉比的有六十余家银号,门牢固,窗子小便于保护钱财,是这条街道的建筑特色。 随之而来的,是湖广、吴越及满州、蒙古商人,而影响最大的,是东方商人、从章丘县旧军经由周村发展到全国的孟氏家族。如闻名全国的谦祥益、瑞蚨祥、瑞林祥、瑞生祥、元祥、阜祥、春和祥、泉祥等,经营项目从丝绸、棉布到茶叶、杂货,如锄镰铣镢,炊帚扫帚,煎饼鏊子等无所不有,还有自己独立的钱庄。 特别是开埠之后,又把周村自东门起往东直到太和庄,南至胶济铁路的近 30 万平方米的地方划为外商投资区。德、日、美等多家外企迅速增至一百多家,其后,又有多家外商挤入商贸繁盛的大街等地段,并率先成立了电灯公司、大有面粉厂等。大有面粉厂是德资企业,解放后一直供应济南、北京等地。 正在拍电影 周村丝绸,是汉唐以来北方陆、海丝绸之路的源头。 当时周村织造绸缎已蔚然成风。有一首民谣,更确切的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说周村“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处处织绸缎”。所产的蚕丝、绫、罗、缎、绸等都在周村集散,从而推动了其他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丝市街是生丝交易和绸缎批发的专业市场,较大的丝店有永和丝店、永和金记丝店、同和丝店、恒和丝店、同升丝店、复源丝店、同泰丝店、人和丝店、泰丰丝店等,他们大都有门面、帐房、交易大厅、客房、食堂以及车马停放地“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