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话说周村(一) |
[游记]话说周村(一) |
2008-05-22 sina.com.cn |
周村,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工商业城市。现将李国经先生整理编著的《金周村》予以发表,供博友们了解周村的历史。 第一章 周村,位于长白山主峰以东三十里,非府非县,当年隶籍济南府长山县。到明朝嘉靖年间,这里才只有三百户居民,人称“周村店”。此村地处高阜,四面环水,草木丰茂。“鱼沟出长白,淦河出凤麓,”还有与之平行的狼沟,三条河流分别由西和南汩汩而下,在村旁汇合,滔滔北流,然后西折再北折复向东折,缓缓地形成了东西两个大湾,像英文字母的S。然后一路北去。河岸上桃红柳绿,村里人或种地,或采桑,或捕鱼捉虾,散淡无束。 环拱周村店,有刘家寨子,梅家寨子,鹌子窝,王家庄,黄甲渡口,傅家庄,郑家庄,和周村店相距不过三五里地。明朝末年,正是我国资产主义生产的萌芽时期。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必然要求商业为其充当开路先锋。而商业中心的形成,首先入选的是那些人口聚集并且处于交通枢纽上的村庄,周村店恰恰符合这两个条件。 大约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周村店集市贸易日渐繁华,不但出现了较大的羊毛店,而且设立了几家吞吐量颇大的皮革店、棉花店,此时的周村,已经成为辐射半径上百里的农牧产品贸易中心,有了一批靠运销货物为业的常驻人口。 崇祯九年,是明朝三十六岁的思宗皇帝喜忧参半的一年,这一年,造反的“闯王”高迎祥在陕西被官军击败俘虏,李自成代为闯王。而关外的皇太极新登龙座,立国号大清。清兵铁骑由喜峰口突入长城,连破十二城,俘人畜十八万,然而这些内忧外患,并没有影响长白山旁的货帛流动,周村店照样交易繁盛,货物品种、交易范围、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比万历年间有了大幅度地增加,于是诸家店主乡绅与四乡居民相约,定周村逢四、九为大集,逢二、七为小集,接连唱戏三天,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十天之中四次逢集的繁荣程度,已大大超过了县治所在地的长山县城,遂改名为周村镇。 清兵入关前后十年中,中国北方处于激烈动荡中,明朝、闯王、满清三股军事力量“拉锯”争夺,周村地方也很不安宁,先是明朝叛军孔有德部在周村以北三十里的苑城与明军激战,然后东袭新城,大肆屠城;七年后山东连年大旱,赤地千里,周村一带“饥人相食,盗贼蜂起”,不少小股武装揭竿而起,李自成的义军攻过来了,清光绪初年的碑记说:“伪令四起,率皆无赖。”且不管他举的什么旗帜,不少人趁机起义却是真的。崇祯十一年冬天,清兵攻破济南,八旗劲旅的铁骑长驱直入,长山、新城相继沦陷,淄川城被红蓝二旗强攻十二天未下,周村一带骑兵驰掠,人心惶惶。明朝政府在风雨飘摇中号召地方乡绅组织武装反击,周村大官僚刘鸿训之子刘孔和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打造兵器,拉起数千人的武装抗清复明,这位刘公子似乎天生就是武人,史书上说他“少倜傥,好谈兵,身长八尺,面目如刻画,类羽人剑客”。第一仗就把大顺政权的长山县令杀了,然后辗转作战其势益众,不久即率万骑南去淮河流域。这时候的周村一带,散兵游勇明抢明夺,商人地主以保命为上,纷纷避难于长白山中,农民逃难他乡,土地荒芜。然而就在这兵荒马乱中,周村却迎来了一个小小的发展机遇,这就是榆林三边总督李化熙的率部回乡和归邑终养。 李化熙字五弦,是周村村西傅家庄人,他于崇祯七年中进士,后累迁至四川巡抚。清兵入关这一年,他刚接到陕西巡抚的任命还没有到达任所,闯王李自成的义军就夺取了潼关,逼向北京。崇祯皇帝急忙传檄派他任榆林三边总督,率十万大军抵御闯王,救援山西。然而李化熙的军队尚未调齐,势如破竹的闯王之军就攻进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李化熙只好带领一支部队退至周村,以待时局之变。这时候,他的父亲李梦凤已率全家逃难白云山中,遇上了一伙散兵,掳去财物后身中数箭,月数天便一命呜呼,他的弟弟李振熙身中两箭,几乎丧命。 李化熙率军到达周村,一方面带来大批军饷,增加了当地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于兵荒马乱中辟出一个相对安定的避风港,明朝残军望风而逃,闯王的军队只是在淄川及周围地区驻足相望,农民武装偃旗息鼓,于是四乡的乡绅、官僚、商人以及逃亡百姓纷纷迁往周村,这大概是周村镇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地增长,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社会的安定给商人提供了发财的机会,有一批商家就在这时崛起了。周村市面由复苏而兴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cf187010007f9.html4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