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普陀山 |
[游记]普陀山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普陀山 极乐世界 普陀山石趣数西天门内最集中。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极乐世界玉照 阿弥陀佛!各位菩萨,国庆快乐!合家幸福!祈愿我佛正法永驻!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疾疫不临、风调雨顺!祝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道心坚定、勇猛精进、早证菩提!戒杀茹素、力行放生!随喜功德!!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愿共同精进!同生极乐国!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东西的莲花洋中,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岛,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外3.5公里。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山上石洞奇古,寺庙众多。 据传唐代大中年间(公元846年)天竺僧人上岛亲睹菩萨现灵说法,并让以七色宝石。佛教年传,观音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因之,普陀山被传为海天佛国。南宋绍兴元年(1131)岛上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从此,普陀山即为观音显灵的道场,又为佛教禅宗的圣地。最盛时,大小佛寺达300余座,烟雨楼台,浪声梵音,山海兼胜,名满海内。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优越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事四季不断。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万人次。每年三大香会节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更多,香火更旺。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诚朝拜,一派“海天佛国、琉璃世界”庄严而又繁荣的景象. 普陀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礼佛观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不肯去观音与慧谔开山 话说五代后梁明贞二年的时候,因中国佛教在唐时传去日本,当时有很多为了求法留学的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国来访道寻师,其中有慧谔和尚,远渡重洋,航海来到我们中华大国,一方面寻师访道,一方面参礼各处的佛教圣地。有一天来到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遍游五台胜山,参观名胜,看见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本想向该寺当家师傅商讨请回日本供养,恐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后的办法,只有不与而取。他以为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人民视圣像而生信敬,‘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这种做法决不会是犯佛戒中的‘不与而取的盗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这尊圣像拿走了。 慧谔和尚既然获得这尊无上至宝的圣像,当然不敢再在五台山逗留下去,马上束装就道,买舟东渡,预备回归本国去了。当这条船开到现在浙江定海县所属的舟山群岛,有一名叫新罗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现出无数的铁莲华(今称莲华洋),挡舟不能前进,如是者三日三夜,这只船始终无法开出,只有远远在普陀山西周打转。如果向东开,即有铁莲花从海中涌现出来,阻道不前。慧谔和尚此时已经吓得惊惶万状,心中忐忑不定,俗语说:‘为人不作亏心事,空中打雷我不惊’,他这时自己开始静坐思过了。他扪心自问,生平无大过,从来没有做过甚么不可告人的坏事,为甚么今天在海洋遭阻,进退不能呢?佛教徒遇著无法解决的困难事,唯一的法宝,就是跪向佛前,求哀忏悔。当他跪到菩萨像前,忽然想起这尊菩萨是不与而取偷来的,这时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惭,很快的跪下去祷告著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圣像请回日本供奉,假使我国众生此时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弟子即就该处,建立精舍,供奉圣像’,祷罢舟行,竟至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那时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虽然在汉时就有汉光武皇帝的好友严子陵先生的岳丈梅子真先生,隐居在这个山上,修真养性(即今梅福庵,内有梅福仙人炼丹井,普陀山又名梅岑山,即指此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直到五代梁明贞年间,仍然还是一座荒山孤岛,只有几个捉鱼为业的渔翁,在山上搭几间茅草蓬子,住在海边山凹里。当时慧谔祖师靠舟上山,寻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远的山旁边,找到一间渔人茅舍,该舍主人就是打鱼为业的张渔翁,经过慧谔和尚说明来意,他大为感动,同时也欢喜得了不得,菩萨连日本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去,而要住在我们这个孤岛荒山之中,这一座荒山真是与菩萨有大因缘了。我们住在这里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显化此山。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谔和尚说:‘师父!你们贵国的人,既无缘见佛,那末你就与菩萨一并住在我们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让出来,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萨,我过海去,叫各地民众,大家来山拜佛供养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慧谔禅师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筑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观音院’。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开山祖师了。这就是我国普陀山开山之由来。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普陀山名称与佛典考证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圣地,是四位菩萨摩诃萨(即菩萨之中的大菩萨)的广化群生的大本营。这四大名山就是山西的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嵋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浙江南海普陀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这四大名山与四位大菩萨之中,能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那就是南海普陀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的观世音菩萨了。俗语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尤其在此战云密布、天灾人祸,‘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的今天,除开了一向以‘慈眼视众生’的寻声救苦圆满无碍的‘观音妙智力’以外,那里还有什么人的力量能救世间苦恼罪恶的众生呢?现在我所要谈的也就是这普陀山和观世音菩萨。 普陀山是印度话的简称,具足称是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布怛落伽等,中国话叫做小白华山。普陀洛迦原为一山之名,因为中国人习性好略,或称普陀或单呼洛迦,久之遂成为两个山了。考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原因,在佛教经典上也有明文,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十八卷读到如下一段经文:‘瑟鞞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时善财童子(中略)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今金刚石俗称说法台,石与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中略)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而为说法,或为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愿令一切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这就是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八参,参观世音菩萨于此山中,所闻法要,大抵如是。再说观世音菩萨乃过去正法明如来,早成正觉,因与我们娑婆世界有大因缘,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驾慈航寻声救苦。三十二应,普门示现,无非是要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国父游普陀亲见大士现金身 国父孙中山先生,于民国五年八月,与同志胡汉民等诸先生来山,在佛顶山,国父亲睹灵异,兹录其亲笔所记之‘游普陀志奇’原文于下,以飨读者: ‘余因察看象山、舟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门道阶,引至普济寺小住,由寺主了余唤笋将出行,一路灵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络绎迓送于道者。纡回升降者久之,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已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呜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已下佛顶山,经法雨寺,钟鼓镗鞳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余、道阶,精宣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孙文志。’ 按 国父亲笔墨宝,现珍藏普济寺客堂,笔者在普济寺客堂任知客时,常有很多政府里达官显贵者,慕名索观 国父墨宝,同时因看此文中 国父自述所见灵异,不信佛教者也肃然起敬,咸生信心;已信佛者,更加坚定。此文 国父不啻现王者身而为文武大臣说法也。也许大士在 国父面前放光现像,其意亦在此乎?国父之文中说:‘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这明明不是那些不信佛教的人所说:这是心理作用,神经过敏。种种遁辞,而想推翻事实所见的灵异,表示我是堂堂伟大丈夫,身为一国元首,那里还来相信这些古老陈旧迷信的佛教,认为把所见的事实记载下来,给人家知道看见岂不有损我的身价吗?然而 国父不但不如此想,反而把亲目所睹的事实,一字不漏的和盘托出,也不怕人说他思想不新,迷信佛教。我想读者诸公决不因 国父有此文发表,而减轻他的身价,这里笔者希望不信佛法的读者们,也有 国父一样伟大的心胸,不存主观,这是笔者一点赘意和希望。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五部龙藏镇普陀 佛家最贵重、最需要的,就是三藏十二部的经典,因为佛教异于他教,佛教是学问的宗教,拥有九千余卷的大藏经,可以来供教徒们研究。 即使在社会上,不管他是那一阶层,不论他是信教不信教,可是每个人都晓得佛教的经典众多,教义崇高,其他的宗教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佛教的经典,不但专为佛教徒所重,同时亦为政府重视,佛经素有‘东方文化宝库’之称,因为它——藏经——是道地的一部万有文库,其中包括了宇宙万有一切学说在内,而且更超出一切学说之上。因有如上的重要性,所以当初佛教的全部大藏经典,皆是由国库支付印成的,那种制版装裱的精致美丽,并不是现在的洋装书和精装书所可望其项背的。 由国家出版的藏经,称为‘龙藏’,如果那一个大寺院能请到一部皇上的‘御赐龙藏’,那真是无上的光荣,所以国内有名的大寺皆请得一部龙藏,作为镇山之宝。 普陀山既称四大名山之一的圣地,藏经当然是不能缺少的了。普陀山共有‘御赐龙藏’五部之多:前寺两部,一部南藏,一部北藏;后寺也有两部;佛顶山一部;这五部藏经,就是普陀山的镇山之宝。除此而外,另外小院庵里还有日本的续藏,大正藏,双泉庵有一部频伽藏,悦岩庵有积砂藏等,因为经典是出家人的精神食粮,大凡一个学问广博,道德崇高的僧人,他的人格的修养,智慧的启发,皆是由读诵大藏,如法修行,体证而来的。在普陀山阅读藏经,而为大德高僧者,可以说是代不乏人,远者不说,就以近代佛门中几位权威人物来说,如谛闲、印光、太虚诸大德皆是潜心大藏,而入般若三昧,成为一代的大师。谛闲阅藏,而中兴天台,大弘法华;印光在法雨寺三十年不下山,一部藏经,三翻详阅,后为净土宗的十三代大祖师;太虚大师在山闭关三年,阅六百卷般若经,大开圆解,体悟文字三昧,辩才无碍,结果名震寰宇,学贯中西,发扬东方文化,为新佛教的运动领袖,成为近代佛教界最伟大的一代大师。 又如印顺法师(现在台湾),他就是在佛顶山阅藏楼,深入经藏,才有今天的‘智慧如海’的超人慧解。不知东方文化的宝库,镇山之法宝的五部龙藏,至今是否安然无恙?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紫竹林原来还是紫竹石 ‘白莲台上弥陀佛,紫竹林中观世音’这两句话,我想凡是一个中国人,皆是耳熟能详道得出的,尤其在紫竹林中坐著的,一手执净瓶,一手执杨枝的观音大士圣像,龙女站在身旁,鹦鹉口衔佛珠,善财童子在下边参拜,这一幅精美的圣像图,不知令多少见过的人心羡神往啊!老实说笔者在小孩子的时代,就听了很多的人传说,朝南海到紫竹林中参拜活观世音菩萨,当我未去南海时,也以为真的像图像上一样,有一个活的女菩萨,坐在茂林修竹的紫竹林中,有善财龙女,随侍在旁,常与来山进香的善男信女们,说些成佛作祖的神奇妙法。迄至我三十六年正月,跟随几个同参道友,结伴朝南海,因为后山法雨寺,开期传戒,我们就挂单住在后寺云水堂,那时在船上还没有上岸的时候,老远就看见上文所写的‘道头牌坊’,从人海扰攘的上海,来到这海天佛国,心中真有说不出的愉快和清凉,因此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朝山进香’的黄布香袋,跟著多年常来的老香客,往各寺院中烧香拜佛了心愿。我们翻山越岭,前山忙到后山,寺院跑到庵堂,我老有一个疑念没有打破,那就是没有看见紫竹林中的活观音,又不敢在同参面前提起来问,恐怕他们要笑我是个‘土包子’,好在来日方长,这个疑问只有秘而不宣。第二天有人提议去紫竹林进香,征求那几位愿意同去的,我是第一个举起手来附议,因为有几个去过的不愿再去了。我是一心一意的要到紫竹林中朝拜活观音,恭闻法要,那知跑到紫竹林,仍然还是看见一班善信们拜佛求签,并没有看见有甚么活观音菩萨,在那里说法给人听;善财龙女也是一无所见,更感觉奇怪的,连紫竹林的那些茂林修竹也不知跑到那里去了。这一来使我大失所望,以为这里决不是紫竹林,询问同来的人,他们说这就是紫竹林,再没有其他第二个紫竹杯。因此我这个疑案,不能再不设法解决了,我决意找本庙的大师傅问个究竟。我拉了一位该院的知客僧,坐下来和他谈天,请问他紫竹林的由来,为甚么看不见紫竹林中的观世音?他用手一指说:‘那不就是紫竹林吗!’我依著他的手指的地方看去,只见那台上摆了一块大石头,我说:‘那是一块顽石,那可算作紫竹林呢?’他说:‘你再去仔细看看,那石头上面不是有紫竹吗?’我问他这是甚么意思,请他详细说明,他说这里有一段很有趣味的故事,说明紫竹林名为紫竹石的由来。
|
转自:http://dfzr.721006.blog.163.com/blog/static/11531132007942383251428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