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谭鑫培与普陀山大藏经-史海钩沉

[游记]谭鑫培与普陀山大藏经-史海钩沉

2007-09-04    bjsyouth.cn

谭鑫培与普陀山大藏经

谭鑫培(1847—1917)是京剧“谭派”创始人,国剧一代大宗师。当年梁启超先生这样评价他:“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角就是谭鑫培。《北京晚报》去年有则报道说,谭鑫培与普陀山有缘,当年曾帮助佛国和尚向慈禧进言,为普陀山刻印了一套完整的大藏经。此事是否当真?

谭鑫培后人如是说

《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在《重修谭鑫培墓》一文中说,谭鑫培后人谭立曾跟记者讲了个故事:有一年,他和妹妹秋曾去普陀寺。寺内住持得知他姓谭,视如贵宾。为什么对他俩如此敬重,就因为他们是谭鑫培的后人。原来谭鑫培生前帮助普陀寺印了一部大藏经。当年普陀寺的和尚为印大藏经来到京城化缘。和尚奔波劳碌,缘没化到,反在北京病倒。有人跟他提起谭鑫培。和尚在戏园子找到了谭。谭安排和尚在自己家里住下,又借进宫给慈禧演戏之机,向老佛爷说起这事儿。老佛爷听了谭的戏,一时高兴,下令内务府拨银,为普陀寺刻印了一套完整的大藏经。普陀寺的住持为感激谭,特地刻碑记述此事,立于大殿前。一次,谭鑫培到江南演出,来普陀寺拜佛,发现此碑,对方丈说这碑不能立在这儿,后来方丈将此碑移到殿后。大藏经和碑至今保存在普陀寺,所以寺里和尚对谭氏后人视如贵宾。

刘一达报道说,您也许知道现在的歌星影星,一个个都属有钱阶层。在谭鑫培生活的年代也如此,他的声望在当时,比现在的大牌歌星影星可高多了。您想二十多年的“内廷供奉”,他在宫里演出,哪一回能空着手出来?别的不说,慈禧太后赏一个“红包”,也许就够一个人吃一辈子的。谭鑫培在那会儿绝对是一个大款。但是,他有钱是有钱,并没给家人留下什么产业。您会问了,那他挣的钱都哪儿去了?跟您交实儿底儿吧,他手里的钱大都捐给了寺庙。原来他信佛,一位皈依佛门的居士。他信佛,不但积德行善,遇有天灾人祸,他不但掏钱捐助,率先带领名伶搞赈灾义演,而且为修寺庙,不停地慷慨解囊。他去世后,千年古刹戒台寺方丈把门头沟香火地送与谭氏作为墓地。

笔者了解到,谭鑫培后人所说的普陀寺,说的就是普陀山寺院。

谭鑫培到过普陀山

谭鑫培进宫唱戏是在光绪十六年(1890),直至宣统,前后历经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特别受到慈禧的赏识。由于谭鑫培技艺超群,这位老佛爷对他的欣赏,超过了所有进宫的优伶,有段时间甚至到了一天不听谭的戏,就过不了戏瘾的程度。

当时,戏曲与曲艺就是民众中的“流行歌曲”。谭腔脍炙人口,京城满街传唱,又得慈禧喜爱,因此,就是王公大臣也得给谭鑫培面子。而他对王公官吏们的奢侈靡费也颇看不惯,常有言语与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据说有一次内阁大学士那桐问他:怎么你见了赏银就没乐过呢?谭回敬道:国家如此积弱,都是你等私欲无涯如洞穴难填。现在国家危亡之际,我虽然是一个唱戏的,但伶之声、士之文,其为不平之鸣也。

谭鑫培信佛、肯帮人忙,又有机会可向慈禧进言。那么,他与普陀山是否有来往呢?

普陀山志有京剧大师马连良、余叔岩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游普陀的记载,但对谭鑫培是否来过普陀山朝香却语焉不详。

笔者在写《1867年,舟山人推动京剧到上海》一文时,发现谭鑫培到过普陀山的史料。有这样的记载:1915年,谭鑫培去浙江普陀进香,经过上海,被女婿夏月润和他的兄弟留住,再三恳求,难以拒绝。于是商量好在去普陀之前,先在上海新舞台演五场;等由普陀回沪,再演五场。

1914年9月,《顺天时报·梨园春秋》载:“谭鑫培十余年来,每值炎夏向例不演。本年七月间,原欲去普陀寺降香,嗣因身体重疾未能前往。至八月中旬,病体痊愈,而两手皮肤尽行脱落,面部愈觉瘦枯,几乎一命不保。盖鑫培今年已六十九岁矣。若非平素保养得法,必致一撅不起,今幸转祸为福,留此残年,虽系鑫培之幸,亦顾曲者之幸也。”

这样看来,谭鑫培到普陀山朝香也有可能不只一次。有记载说,早在光绪五年,谭鑫培就到上海演打严嵩剧于丹桂茶园。谭鑫培多次下江南演出,女婿又在上海办戏院,这为他到普陀山朝香提供了很大方便。
但谭立曾叙说普陀山刻碑记述谭鑫培帮助佛国取得大藏经一事,普陀山志并无记载,笔者却没能找到其它史料印证。

光绪间两获《龙藏》

普陀山志记载,清朝光绪间,也就是谭鑫培为慈禧进宫演戏时,佛国确实得到过朝廷颁赐的大藏经。
大藏经是我国汉文佛教典籍的总汇,它是佛教及有关文化的一部大丛书。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一千年之间先后有各种官刻、私刻版本二十余种。
明清时期,普陀山多次获得过皇家颁赐佛经。《普陀洛迦新志》称,“普陀于明万历间前后两寺,五赐藏经,(前寺三次,后寺兩次),具有敕文,都六百七十八函。清康熙十年,以海寇猖獗,废县迁僧,致多遗失。惟普济尚存一藏。乾隆中,又赐新刻《清藏》一藏。法雨、慧济二寺,亦各于光绪间请有《清藏》,共七百二十四函,目录一函在外。”

光绪间这两次分别是:光緒十九年(1893),由法雨寺住持化闻呈厅,申详道抚奏准,颁赐清藏经全部;光绪三十三年(1907)朝廷准慧济寺住持德化请大藏经,现存有朝廷圣旨,为普陀山文物馆馆藏文物。

《清藏》又称《龙藏》,它是清代唯一的官修大藏经,由两代皇帝雍正和乾隆敕命编修。自雍正十一年编刻,至乾隆三年完成,全藏724函,共收经1669部,7168卷。这部天下鸿著,若一册一册地摞起来有40层大厦那么高,一张张打开有100公里长,可谓书林之绝品,天下之奇观。其所收经文之多,字体雕刻之精美,历代藏经皆无出其右者。它是木版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杨玉良《清龙藏经的刊印情况拾遗》一文介绍,《龙藏》于乾隆三年刊成后,次年刷行了100部;自乾隆二十七年至清末,又陆续印刷过32部,颁赐京内外各寺院。

封建社会,由皇帝颁赐经给寺院是一种很大的荣耀。如果那一个大寺院能请到一部“御赐龙藏”,那真是无上的光荣,所以国内有名的大寺都想请得一部龙藏,作为镇山之宝。而一般的寺院是想都不用去想。
清朝自乾隆至清末的170年间,皇家一共才印制了132部大藏经。普陀山能得到三部,这在全国所有寺院中实属罕见。

一件艰苦之事

请求颁赐大藏经过程又是如何?东南亚著名古刹,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光绪三十年获得《龙藏》。有人这样记叙:当时八十岁的妙莲老和尚入京向皇帝申请。清代高僧入京请藏经,得要王公大臣联名发起才行。还要经过僧录司报告皇帝。经过皇帝批准不是容易的事情。

皇家颁赐佛经数量有限,申请者众多,僧人进京要想如愿以偿,应是一件艰苦之事。明朝时期,福建黄檗山万福寺僧中天进京奏请藏经,苦候8年未果,竟圆寂于京师。其徒孙鉴源、镜源继承遗志又进京,越六寒暑,得邑人宰相叶向高之助,朝廷乃赐藏经678函。清末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儿子刘体智在《异辞录》一书说,李鸿章执政时,九华某寺僧至京,请藏经。刘家“仆媪辈多为九华旧香客”,也为帮寺僧进入李府打通关节。李鸿章一高兴,亲自为寺僧写了条子,叫人“为之上下关说,得早领经以去”。

普陀山志说,法雨寺住持化闻为振兴普陀,频年跋涉重洋,奔南走北。光绪二十三年秋,再赴北京,谋请新藏经,积劳成疾而归,至十一月,趺坐而逝。世寿58岁。这么看来,谭鑫培后人所说,当年普陀寺的和尚为印大藏经来到京城,奔波劳碌,事没办成,反在北京病倒,这很有可能发生。

京剧有一出戏叫《秦琼卖马》,讲的是隋唐好汉秦琼落难遭困,身无分文被羁在“宾馆”,最后不得不卖掉坐骑以付饭钱住宿费的故事。谭派把秦琼虎落平阳被犬欺的苍凉无奈而又忿忿不平,演绎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其中的“主打”唱段:“店主东带过了黄膘马,不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佛国和尚当年也得找许多关系帮忙,这应在情理之中。

不过,普陀山毕竟是观音道场,名气远远大于其它许多寺院,申请颁赐大藏经客观条件应更好些。光绪间,朝中大小事情都由慈禧说了算。慈禧最崇拜观音大士。慈禧为筹办七十大寿庆典,在颐和园拍摄许多照片。其中慈禧扮成“普陀山观音大士”,太监李莲英、四格格、容龄姊妹分扮护法韦陀、善财及撑船仙女的照片等曾广为流传。普陀山光绪间能得到两部《龙藏》,应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构成优越修学环境

相关史料显示,朝廷批准颁赐大藏经,同时还会御赐金佛鸾驾,并赐请藏高僧紫衣玉印和锡杖如意,护送藏经到那个寺院。那是一件十分隆重的盛典。

光绪二十年,江苏十大名刹联合,结团偕往北京,具呈内务府,敬请十部龙藏,每寺一部。得到皇帝批准后,十大名刹自备纸张,在京雇工开版印刷。印刷后,再行装箱起运。以彼时的交通,几十大箱的藏经由北京运到南方,确属不易。所以请藏经的诸大寺皆制有“奉旨回山”、“钦赐龙藏”的牌匾,水陆车船,上上下下,十分风光。

请回来的经,只是宣纸卷儿。然后将它折成经折本,每册再用香檀木板,十册一盒。盒子也采用香檀木,分装十大橱柜,柜内又是一格一盒的。盒子上、夹板上皆刻上经、律、论的名字。取阅时,先看目录,抽取一盒,不动余盒。

藏经到寺院,将大大提升后者的社会影响力。福建黄檗山万福寺史料说,朝廷同意赐藏经,鉴源、镜源回寺后即着手修建大殿与法堂,叶向高亦捐建一座藏经阁,寺院始起衰转盛。普陀山慧济寺请得大藏经在寺中珍藏,这是它成了与普济寺、法雨寺齐名的三大寺之一的关键时刻。

“御赐龙藏”带给的风光终究不过是过眼烟云,它给寺院更重要的影响在于构成优越修学环境。光緒十九年,化闻赴京请藏经,还聘印光法师至法雨寺藏经楼修持。印光发现,普陀山相当重视藏经的请置,不仅收有明代南藏,而且还有刚从北京请置的全套清《龙藏》,同时对新刻方册佛典,亦多有购置。这在当时江南丛林中,并不多见。印光潜心阅藏,最终成为民国佛教大师。在普陀山阅读藏经,而为大德高僧者,可以说是代不乏人。

新华社2004年6月27日报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印清乾隆版大藏经工程启动,它将由文物出版社等单位分函分批出版,全部出齐将历时5年。重印该书将捐赠给海内外之名刹收藏、研究,促进佛教文化的发展。这又是一项传世宏伟的文化工程。

这套大藏经雕版有79036块,梨木雕成,重约480余吨。难能可贵的是,它们历经270年后,依然完好。

转自:http://www.bjsyouth.cn/viewthread.php?tid=678123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