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普陀山之行(1) |
[游记]普陀山之行(1) |
2008-03-21 sina.com.cn |
大中小 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是普陀山第三大寺,建筑倚山势而建,颇具江南园林特色。正殿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及二弟子佛像,这是普陀山寺庙中主殿不供奉观音而供奉佛祖唯一的一座寺庙。在岛上最高处供奉佛祖,以示信徒对佛祖的崇敬。 法雨禅寺又称后寺,在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 普济寺位于普陀山灵鹫峰下,坐落在白华山南,为普陀山寺院之首,又称前寺(相对于法雨禅寺的"後寺")。它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主殿为大圆通宝殿,由于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人称"活大殿"。此殿供奉观音大士,和一般寺院主殿供奉如来佛不同。观音坐像高 6.5米,莲花座高2.3米,庄严慈祥,极为气派。四周还有三十二化身像,为观音教化众生而化出各类人像。寺前有海印池,植有莲花,池上建有八角亭、御碑亭,东南侧为元代(1206-1368年)多宝塔,造型别致,雕工精巧,具有浓郁的元代雕刻和建筑风格,为珍贵文物。现普济寺是普陀山佛教活动中心,凡重大佛事活动均在此举行,也是普陀山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普济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海会桥 “海会”意指诸佛菩萨聚会在一起,其德之深与数量之多,犹如大海一样,故称。海会桥横跨池上,将池分割为东西两潭。桥为单孔石拱桥,长约20米,宽5米,两侧栏板双面浮雕有各种戏剧故事、竹木花卉、飞禽走兽、虾蟹鱼鳖等图案52幅,雕刻精致,为石刻珍品 多宝塔 位于普济寺东南,海印池附近,用太湖石砌成。曾得到元太子宣让王和江南诸藩王资助,故又名太子塔。此塔创建于元代,为普陀山现存最古建筑物。 据传,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天竺(古印度)僧,在潮音洞前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现身,授予他七色宝石,这里逐成为观音圣地。公元859年日本高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迎奉一尊观音像回国,经过莲花洋时突遇阻不能行,他认为观世音菩萨不愿去日本,即把观音像留在岛上,建一座“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从此成为观音菩萨应化道场。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太监王贵送香幡到普陀山供养,开创了朝廷降香普陀山之例,公无1080年宋神宗元丰年命王舜封出使三韩,在海上遇风浪,祈祷观音保佑,得灵验,因此诏改“不肯去观音院”赐额赐银建“宝陀观音院”(今前寺),遂成为佛教净土。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诏宝陀寺列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朝廷赐钱万缗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道场。元代自世祖起各朝曾十余次派人目普陀山降香,修建佛殿,号称普陀山“三宝”之一的多宝佛塔便建于元朝。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慈圣太后主持刊印十五部《大藏经》,其中一部即送至普陀山。清康熙六次南巡,每次都与普陀山联系,接见高僧,御书匾额,赋诗谈禅,拨帑金,赠佛像,修殿宇,清代历代帝王先后多次赐金普陀山。孙中山先生1916年游普陀山时,在慧济寺前见到奇观景象,遂作《游普陀山志奇》一文,传于后世。观音菩萨的济世拔苦、大慈大悲的形象深入民心。普陀山与观音紧密相连,大量的古刹梵宇、建筑、塑像、书画、诗文、音乐、碑文、石刻以及传统的观音香会、民间习俗、传说、景点名称等形成独特的观音文化。(文字皆为下载)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a7a313010008ro2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