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普陀山游记 |
[游记]普陀山游记 |
2007-07-16 live.com |
普陀山游记 慕名普陀胜地许久了。第一次听说普陀山,要从祖母信佛说起。一辈子都在乡下度过的祖母对佛、对菩萨的信仰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耳濡目染地我也早早地对佛教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祖母终生信奉的“与人为善”成了我对观音最初的解读。普陀山作为菩萨道场,除了佛教圣地外,风景秀美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之一。真正促成这次普陀之旅的却是女友“小企鹅”的选择。我酷爱登山,享受荫翳蔽日,潺潺山泉和鸟鸣更幽的山川之美;而大海则是小企鹅的最爱。普陀山位于东海之滨,山海兼备,自然成了不错的选择。 说来不巧,天气预报未来几天都是阴雨天气,而我们出发的当天上海就下起了小雨。看着长途汽车两侧由雨珠集中汇成的水流,耳边小企鹅不时地担忧雨天难行,我的心里也开始打鼓,向菩萨许下了第一个愿望:普陀山千万别下雨啊。 由于一路下雨,当晚到达宾馆的时候已经11点多了,匆忙洗洗睡下。房间窗户的隔音效果显然很差,窗外不住的雨滴声和一阵阵狂风呼啸而过将一夜的睡眠硬生生地切成了好几段,时时提醒着我对天气的担忧,也让我感受到了海风的威力。 (一)海天佛国 早上醒过来的时候,窗外雨停了,呼啸而来的风声也歇了,窃喜菩萨显灵。简单洗漱,吃了些早点之后,宾馆前台电话通知导游已经在大厅等候。 导游小虞是个本地人,一身休闲打扮,见面时非常职业地跟我们打着招呼,紧接着就用标准的导游的口吻告知我们今天一天的行程安排。由于我们报名参加的旅游团就我们两个人,小虞开玩笑说是我们的“御用”向导。一早起来就蛮顺利的,心情也似天空一样放晴了。简单介绍之后,我们便随着小虞来到了轮渡码头。原来昨晚我们入住的宾馆在沈家门,从沈家门到普陀山仍然需要轮渡,快艇大约1刻钟,大船则需要半小时到3刻钟的样子。到了码头,我们又遇到麻烦了。由于早上刚刚转晴,海面上雾气重,轮渡暂时停运了。小虞请我们坐在侯船厅等待,小企鹅一看大厅内人多空气不好,还是觉着站在外面等更舒服。于是我们便站在大厅外一张舟山群岛示意图前耐心地等待雾气消散。闲着无聊,我们便观察起那张示意图来了。与我们所处的沈家门正面相望距离最近的岛屿便是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普陀山了,普陀山整体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条形。岛的最南面立着一巨大的南海观音立像,告诉我们这座岛屿是菩萨的道场,用句时髦的话说,这儿是观音的主场,是菩萨的地盘。岛内建筑密集于岛屿的南部。观音立像往上便有不肯去观音院、普济禅寺、盘陀石等等佛教建筑。同时普陀山镇政府,普陀山佛学文化研究所也都集中在岛的南端。法雨禅寺位于岛的中部的;再往北是慧济禅寺和北端的大型的客运索道。往东面看,是两个面积较大的沙滩,较长的叫做千步沙,而较短的那个则被称为百步沙,这里的“百”和“千”估计是依其南北长来定义的。小企鹅高兴地指着千步沙告诉我,这儿也是我们旅游线路上的主要景点之一,尽管我对大海不似小企鹅那般着迷,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来到海边,体验沙滩的魅力,自然少不了对他也有一些向往。有这个对大海、沙滩钟情的同伴在身边,我已经做好赤脚在沙滩奔跑的思想准备了。普陀山的西面主要是一个居民区龙沙新村,佛教景点相应较为稀少。 跳出普陀山,紧挨着的还有著名的桃花岛、朱家尖和洛迦山,普陀山北面则嵊泗群岛,而在往北上便能看到大小羊山深水港和国家11.5重点工程项目的东海大桥了,直接将羊山深水港和国家的经济中心上海市一线相连。在比较了我们来时的汽车线路和海面上两点间直线距离之后,小企鹅嘟噜起嘴不高兴了,埋怨我们绕了老大一个圈子,甚至动起了我们下次坐轮船过来的念头,认为这样会省时而且会经济许多。大致看完这张示意图之后,我突然醒悟到附近有如此岛的旅游资源。且莫说嵊泗岛的渔民特色旅游可能不能人人尽知,凭借金庸先生武侠名作《射雕英雄传》而闻名中外的桃花岛也就近在眼前;近年来凭借沙雕办起特色旅游闻名全国的朱家尖也与普陀山隔海相望;珞珈山更是由于外形酷似一尊卧佛平躺于东海之中而成了众多善男信女来普陀山必观的奇景。突然间,我想起了近来互联网上流行的一句都有些变了味的名言:其实我们身边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面对大自然景观时何尝不是如此?与舟山群岛相比,我的家乡,曾经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巢湖在自然风光上也是别具一番风味,但是在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上却和这儿相去甚远,相应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准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罢了,想得太多影响情绪,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不久,云开雾散,轮渡重新开始了,导游小虞手拿船票过来找我们过去排队上船了。可惜雾气尚未完全消散,快艇还没有开通,我们只得坐大船过去了。大船也不错,虽然人多,船速慢点儿,好歹我们可以安心地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了。等真正坐下来才忽然发现这一早上折腾到现在还没有坐下来过呢,这半小时的轮渡时间刚好可以抓紧养养精神。佛地就是佛地,连轮船上播放的VCD音乐光碟都是阿弥陀佛,那舒缓的语调配合着游船在平静海面上的轻柔的左右晃悠,让人浑身放松,似乎浑身上下每一处毛孔都完全张开,呼吸着轻柔的海风,在舒缓的阿弥陀佛声中放松陶醉。身体在放松,思绪也似张开翅膀一般,自由地放飞。想来古人在重要的宗教祭祀活动前,总不忘郑重其事地沐浴斋戒,感情除了对神、祖先表示敬重,我想沐浴和素食还有平静心态,消弭戾气之用吧,似这般渡船听乐不知道是否组织者的有意安排,也不知菩萨当年选择这座灵岛作为自己修炼道场时是不是也考虑到了这个效果?想到此,自己乐了,完全是思绪没受约束,胡乱想到,想法浅薄,菩萨莫怪。睁开眼睛,外面一直笼罩在雾气中的普陀山已然清晰在目。 跳下船坞,经过一条长长的进山甬道,便进了山门了。山门正对面的是一块卵形巨石,上书四个金色大字:海天佛国。 (二)盘陀石、普济禅寺 天空彻底晴朗了起来,平和的海风拂面而过。我们踏着红木栈道往西山进发。一路上独具特色的佛教建筑依次在面前呈现,如同唱诗般的佛教音乐从一个个外形逼真的山石状音箱轻柔地飘入双耳,真的感觉有些梦幻了,超凡脱俗,好一块人间净土!小企鹅趁势将红色的小背包滑到了我的腕上,又顺着胳膊背上了我的双肩,牵上我的手,幸福地冲我笑笑。我转回头来继续前进,同时握紧了小企鹅的右手。 山路两旁的路灯就非常有特色,灯杆的顶端左右两边各垂一只灯泡,特点就在灯罩上,“左鼓右钟”,小虞说这是山上的一个讲究,具体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西山这边是居民区集中的地方,沿途的房屋建筑以青色为主色调,倒和金碧辉煌的庙宇大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穿过一带居民区,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整齐的平房,平房前一条蜿蜒曲折的人工沟渠自然地保持着我们和平房的距离,维护着它们的清静。导游告诉我们,这儿是普陀山上有名的女子佛学院,里面住着上百的女僧人,每日一大早就赶往山顶寺庙参禅学法。 我们向着第一个景点“观音石洞”进发。狭窄的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却很少听见鸟雀的声音。小企鹅好奇地问岛内有些什么小动物。虽然平时在家门口见到条宠物狗都吓得藏到我身后,却天然地对野生动物的物种饶有兴致。小虞说这里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松鼠了,至于能不能看得到,她神秘地给了“缘分”二字作为答案。就这一句外交辞令般的回答却引来了小企鹅极大的兴趣,她坚信我们一定是有缘人。观音石洞周围是座庙宇,相传是一位美国的游方僧人化缘修建而成。庙宇的大门前面是座石桥,石桥护栏上的石狮子雕刻得雌雄相间,惟妙惟肖。雌狮子脚下有只小狮子玩耍,而雄狮则是自己拨弄着脚底下的球;雌狮头向左,熊狮头朝右,好像互相交谈些什么,如此亲切,人性化的石狮雕刻着实不多见。“小松鼠!”小企鹅的惊叫声将我的注意力从石狮移开,顺着她手指的方向, 2只松鼠,拖着比自己身子还要大的尾巴,在对面的竖直墙面上迅速移动。我马上反应过来,掏出相机试图将他们拍下来,可惜还是动作太慢,等我打开相机的时候,一只已经消失了,而另外一只也已经潜伏在窗台上,难以拍全他的面目了。虽然没拍到松鼠,小企鹅有些遗憾,但却印证了小虞的缘分一说,小企鹅还是显得非常兴奋。 跨进庙门,拾阶而上,正对面就是观音石洞了。石洞本身不高,石洞门外一只高达数米的香炉香火袅袅,香客游客一律按照规定虔诚地从石洞的两边进入,绕一圈从另一边出来。洞内面积不足10平米,高也不足2米。石洞的神奇就在于传说观音大士在此处现身过。石洞背后垂直的石壁上“大士重现”四个大字说明了一切。 走出观音石洞,我们就像盘陀石进发。一路上小虞给我们讲解从貔貅开始。传说是一个龙子,因其生来“龙头狮身麒麟脚”,龙王嫌其相貌怪异,由冷落化为愤怒,恨不得将其除去。观音大士却发现貔貅实非凡,既然龙王不识宝,就向龙王讨了去,从此掌管天下财富,享受人间香火供奉。相传澳门赌场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入赌场者,一律不得携带任何与貔貅相关的饰物。“只吃不吐”的貔貅倒成了节省的老百姓们最受欢迎的保护神之一。小虞告诉我们,从貔貅脑袋顺摸到其胖胖的屁股能给我们带来好才气,小企鹅立刻拉着我就去摸了一把,这时小虞急忙补了一句:千万不要摸嘴,貔貅什么都吃,一摸嘴就把好运也让它吃掉了。果然财运和风险从来都没有分开过,求财也要小心谨慎而行。 再往上,我们来到了“双龟听法石”和“盘陀石”所在。双龟听法石其实是三块岩石天然生成的。两块海龟状的稍小一些岩石位于大岩石之上,一块在前,一块在后,在前的一块好似一只梗直脖子的海龟努力向前。相比前者,后面一只就没这么顺利了,趴在斜坡上,正努力往上爬呢。在这样的半山腰,两只海龟为什么要如此努力往上爬呢,原来它们是赶来听观音菩萨说法的,相传菩萨在山巅设坛讲法,远近生灵都慕名而来,这不如此行动不便的海龟都从大海爬上山来。只可惜,这两只海龟一直就在半山腰,估计永远也别想爬上山顶一睹菩萨仙容了。 在西山一片开阔的山顶平台上,有一对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的巨石——磐陀石,相传这里就是观音大士的说法处。“疑天外飞来,似神手搁置”。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石上有明万历年间抗倭将军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健、势如飞天的大字,最令人惊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点,据说侯将军题字时,大石左右摆动,摇摇欲坠,于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当当地固定住了。 小虞给我们讲解清楚后,很适时地给我们留下了拍照的时间,而自己则隐去和熟识的小摊贩聊天去了。我拉着小企鹅在这儿一个劲地按快门。拍好了盘陀石,我们又到盘陀石近旁一俯卧的水牛近旁拍照留念。这只水牛名曰“听法水牛”,相传和那两只海龟一样是来听菩萨讲经的,一样费了很大的劲,虽然比海龟幸福,爬上山顶,得见菩萨真容,然而终究累坏了,就趴在地上专心听讲。遗憾的是,老实巴交的水牛却把屁股冲着菩萨了,菩萨一怒之下,就将它点化成了石头,从此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小企鹅让我骑在水牛背上作牧牛状,我刚坐上去,姿势还没摆正,小企鹅就冲我高兴地招手——已经拍好了。想想好歹我也骑过真正的水牛(其实小时候就骑过一次,可就那一次,我还被摔下来了,从此再也没敢挑战过。),拍过了就算了吧,小企鹅却得意地告诉我拍得很自然,我拿过来看看,自然倒确实自然,就是感觉有些傻笑。 西山脚下的“心字石”是个谋杀菲林的集中区域之一,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情侣来说更是如此。在近乎垂直的一整片大岩石上,一个硕大的朱红色“心”字摆在中央。小企鹅的勇气这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平时拍照稍微站高一点就害怕,拍出来一眼就能看出来不自然的她,这会儿还没等我鼓励,就跃跃欲试了。导游担心小企鹅胆小,建议我们站在“心字石”前的一块平地上,以“心字石”为背景拍一张留念就好,小企鹅不依,硬是拉着我的手,双膝一屈,整个坐在石头上,慢慢地一步一步挪到心字最中央处,和我肩并肩坐在“心”字中央的那一点上,这才招呼小虞一定要把整个“心”字拍全了,然后面带微笑,偎依在我的身边拍下了这张照片。 普济禅寺是普陀山内最负盛名的禅寺之一。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经过历朝历代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修缮,直至 1979年开始全面修复原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普济禅寺院门外,是一片池水,称为“海印池”。“海印”,是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整个池塘长百米以上,宽四五十米,由于此时的季节不巧,池塘中的莲花尚未发出来,但是人工制作的莲花还是少不了的,池子中央一朵白里透红的荷花在鲜绿欲滴的荷叶莲子的掩映下,傲然开放。在池塘的另一侧,一个直径10多米的莲花状喷泉口忽隐忽现地齐水面高。真个池塘被分成三块,水面上横跨一座拱桥和一座引桥相连的八角亭子。小虞告诉我们这儿是普陀山香客最集中的地方,平时也最热闹。海印池是修来供前来烧香的游客放生用的,所以又称为“放生池”。佛经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图。放生池的设计应该算是佛教建筑的当然内容和象征了。 奇怪的是高悬“普济禅寺”匾额的下方理应是禅寺的大门,却被关闭得严丝合缝,看着身边川流不息的人潮,真觉着奇怪为什么大门不开。这个悬念直到小虞领我们从侧门进去的时候才算解开。她解释说,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爱好游山玩水。来普陀山时恰好当天正门不便开放,而皇帝直接从侧门而入,从此以后,普济禅寺的正门就长年封闭,所有的游客也只好随乾隆爷从侧门进入了。 进得寺门,迎面的是寺内的正殿“大元通殿”。“圆通”是观音的代名词,其意是“不偏倚,无阻碍”,圆满通达。大圆通殿初建于南宋,清康熙年间得以重建。堪称“疏朗博大、宏伟巍峨,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故有“活大殿”、“天下圆通殿之祖”的美誉。大殿顶盖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庄重典雅。殿上供奉的毗卢观音圣像高达8.8米,妙相庄严,观照自若,头戴毗卢天冠,天冠上有阿弥陀佛像,手结定印,为全山圣像之最。 大圆通殿两旁端坐着32座观音应身像,展示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如辟支佛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等等。这32座应身像加上中间供奉的观音佛身,共33身。这种塑法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普陀山上另外一处重要的观音景点——南海观音铜像就是33米高,据称当时的设计高度就是从观音33身得来灵感的。 大元通殿门口香火鼎盛,往来香客排队往门口的铜香炉内焚香,乞求菩萨庇佑。在导游的鼓动下,小企鹅也动心去求得香火磕头,倾诉心中愿望。对于拜佛求签之事,我历来不赞成也不反对。不赞成倒也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无神论”观点使然,倒是我心底里认为“无欲无求”本就是佛家的应有之意,要戒除一切凡尘杂念,方能得道。然而现实中但凡拜佛求签着,必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愿望,眼巴巴地渴望着佛祖给予满足,若然果然实现了,方才有了“还愿”一说。由此,拜佛求签无异于求佛祖做违背处事原则的做法,断然不可。再说不反对的理由。能跪拜在佛祖的面前,是为了诉尽心中苦闷,借许愿的形势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无疑也是件好事。宗教信仰,拜佛求经本身还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三)二人海滩 中午稍作休息,我们继续向法雨禅寺和千步沙进发。 和普济禅寺的喧嚣热闹不同,法雨禅寺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下,显得静谧而冷静。站在通往法雨禅寺的牌坊前,眼前只能看到短短一截往上的山路,在往上便完全被荫翳蔽日的参天大树所遮盖。沿着山路走过去,不远便是一泓池水,同样是放生池,法雨禅寺前的池塘也比海印池来的平静许多,碧绿的池水常年在古木的掩护下,很少能够享受到阳光直射的温度,无欲无求,清心寡欲反倒和法雨禅寺的风格暗合。 走过石桥便进入了禅寺大门。法雨禅寺依山势而建,一层一层依山势而上。排在最前面的是天王殿,供奉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这里的天王像与别处不同,在别处见到的天王脚底下都踩踏着一个象征着恶魔的形象,以示惩妖除恶。而这儿却不是这样,四大天王都抬起一足。导游告诉我们这里面还有个传说,相传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之前曾在寺院出家,打扫寺庙的时候觉着四大天王脚下灰尘难除,于是就无心说了一句,让天王将脚抬起来。他这么一说不要紧,天神知道这是真命天子,天子之令不得不从,于是就齐刷刷地抬起一脚,而朱元璋打扫过后,一时忘了让他们放下了,于是从此以后四大天王就单足独立了。天王殿后面是寺院的正殿——玉佛殿和九龙殿,玉佛殿供奉着一尊纯白汉白玉观音像,而九龙殿中供奉的佛像顶山则有“九龙藻井”,九条龙围成一圈,环绕在佛像头顶周围,倒挂在屋顶上。在往后就是御碑殿和方丈院了。佛教清净地,就连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也鲜有喧哗者,在一片香火氤氲里,用心感受着佛家的教化。 “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法雨禅寺前不远处便是千步沙的所在。一到沙滩,安静了半天的小企鹅突然间活跃起来了。迅速脱去鞋袜,小企鹅拉着我向海潮奔去。“千步沙”因其长约1700米而得名。小企鹅曾去过别处的沙滩,她饶有兴致的给我解释说,这里的沙滩宽度也比别处来的宽,从我们第一脚踏入沙土点到海水能冲刷到地方大概也有百来米。想比海水冲刷的沙滩的平整,离得远些的沙地更加柔软。一脚踩下去,整个脚面便立刻陷了进去,细沙迅速穿过脚趾头中间的缝隙,漫到脚背上来。一路跑到海边,沙滩上便留下一串完整的脚印。由于是阴天,沙滩上竟然只有我们两个人,潮湿的海风带着海腥味随着海浪一齐向我们袭来,还真有些怪冷的。小企鹅却一点儿也没在意,牵着我的手,卷起裤腿,站在浅滩的海水中,任凭海水一浪一浪地冲刷着小腿,欢快地沿着沙滩奔跑。我弯下腰,在海水中捡了一只贝壳在海滩上画了一道横线,小企鹅心领神会,站在线后面,等我喊到三的时候,拔腿就跑。跑步她当然不是我的对手,没费劲,两三步后他就拉在我的身后了,听着身后的动静越来越小,我得意地以为把她远远甩开了,直到脚底板跑得疼了才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这才发现小企鹅远远地站在那儿,得意地冲我大笑,我这才醒悟过来:上当了。根本就是我一个人在跑,可怜我的脚底板了,沙滩让海水冲刷的如同水泥地似的僵硬。看着小企鹅站在海水里,裤腿高卷及膝,长发随海风在面前飘舞,弯腰窃笑,却又不忍放弃看我被耍后的糗样,偷偷地抬起头得意地偶尔瞄我一眼。这回我没有一丝责备她的意思,走到她的跟前,张开双臂从背后将她拥入怀中,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眼前的水天一色。海水依旧规律地一次次冲我们袭来,夹杂的泥沙随着海水从脚背擦过,轻轻的,痒痒的。每一次海潮过后,脚后跟便会出现一个深深的沙坑,脚顺势往后挪到沙坑里,下一次冲刷又在这之后挖出一个同样的沙坑。小时候读语文时,记得有一篇关于古人打捞铁牛的故事,海水冲刷形成的沙坑让铁牛一步步往前滚,最后铁牛是在上游出现,而非下游。低头看看怀里安静下来乖巧的小企鹅,内心一股怜爱油然而生,没征求她同意,向前一步,一把将她送上后背,使劲往上一提,抓紧双腿,又一次踏浪狂奔而去。 当我意识到沙滩上忽然又来了一大群人的时候,天气愈发阴沉了,海风也改变了方向,夹杂着沙子吹得眼睛都难以睁开,小企鹅说我们该回去了。依依不舍,我们沿着来时的脚印又踩了回去。 (四)不肯去 最后一天的目的地是不肯去观音院和南海观音铜像。相传观音菩萨在山西五台山供奉时,被一前往朝拜的日本僧人看中,遂向住持讨去日本供奉。基于传播佛学的考虑,住持欣然应允。僧人于是小心翼翼地立刻出发飘洋过海,希望尽快赶回日本。谁知道当轮船行至普陀山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行人不得不靠岸休息。及至次日天晴再次出发。谁知刚一发船,天气立便。如此反复多日,日本僧人毕竟是个得道高僧,明白了其中的就里,遂将观音菩萨安顿在了普陀山,而自己一行人也顺利回到了日本。因为这个传说,所以普陀山上第一个观音院就被命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至于为什么不肯去,众说风云,但其中的一个共识是观音对普陀山的喜爱,从此普陀山便成了享誉中外的观音道场。 “不肯去观音院”坐落在普陀山的最南端,整个院落占地很小,整体造型也不似山上其他院落,是个低矮的木结构建筑,典型的日本寺院风格。而寺院正门两旁的走廊中也呈列着各种各样日本的观音菩萨形象。和世界其他文化一样,佛家的“普度众生”也是没有国界的。位于观音院近旁潮音洞,相传就是当年日本船只靠岸的地方。潮音洞为山石裂隙所成,从崖至脚高数十米,半浸于海中。洞有二门,通明如天窗,潮水奔驰入洞,浪石相激,声如轰雷。涨潮时倚岩俯视,仿若蛟腾足下,险怪百出,声若雷鸣;晴天时洞内七彩霓虹闪现,蔚为奇观。站在观音院门前的凉亭上,位于浩瀚大海对面的珞珈山,形状酷似一卧佛,平躺在东海之中。 站在观音院前的护栏前,俯瞰近在眼前的大海,浑浊的海水一浪一浪地冲刷着岩石,耳旁轰鸣声不断。我突然间开始有些担心,转身问小虞,普陀山又没有受到过海啸,飓风等灾难的侵袭。小虞微笑着打消了我的顾虑,普陀山从未经历过任何的自然灾难,也许这也是菩萨的关照吧。 穿过紫竹林,再往前走不到10分钟路程便到了新近落成的南海观音铜像跟前了。而这儿也是我们普陀之行的最后一站。这个在开光当日祥瑞乍现的观音铜像自然也是香客、游客必去之地。 三日之行,难言尽兴。在回程的路上,小企鹅低声埋怨车开得太快,比来时快多了。 |
转自:http://chengrf2002.spaces.live.com/Blog/cns!B01530D77FC8CAAF!272.entry4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