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普陀山游记

[游记]普陀山游记

2007-07-16    sina.com.cn

普陀山三大寺院是我们第二天行程的主要安排。三大寺院即是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是普陀山最有名的寺庙,也是普陀山宗教文化的集中体现之所在地。

由于初游普陀山,我们选择了以普济寺为首站,经法雨寺,再步行上佛顶山游慧济寺的路线,所以,此次我们改变了路线,采取相反的路线,即从我们的住宿地(金沙附近)做巴士绕至佛顶山后山角,坐缆车上佛顶山,游览慧济寺,然后下山,依次参观法雨寺和普济寺。

清晨的一场薄雾,使得我们再次失去了观赏普陀山海上日出的机会,实在是遗憾。不过,待我们上路出发之时,却早已是阳光明媚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山间,照在树上,照在海面上,照在寺庙上,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安宁,富有朝气。从住宿地大约经过15分钟的车程,抵达佛顶山后山脚下,买票等候坐缆车上山。

普陀山海拔虽不高,约 248米,最高点就在佛顶山,因此,不到15分钟的时间,崭新而平稳的缆车就将我们送达了山顶。

慧济寺深藏于林屏之中,游人到达山顶,还见不到寺院踪影,进入一条间嵌莲花石板的通道,两道黄墙夹路曲绕,行不多时,寺庙就呈现在眼前了。慧济寺因位于佛顶山山顶,因此,又称为佛顶山寺,早先只是一石亭而已,明代之初才始建慧济庵,清代乾隆年间扩建为寺。经光绪年间再次扩展,遂成普陀山三大巨刹之一。该寺布局为其它禅林所少见,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条并行线上,颇具浙东园林建筑风格。和普陀山宗教信仰一脉相承,寺内最著名的就属观音殿了。殿内汇集了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历代画家所画的观音像的镌刻石观音像,共123尊,集中体现了普陀山的观音信仰特色,是山中宗教艺术的瑰宝和精华之一。

从慧济寺后门拐出之时,后院的一尊弥勒佛吸引了我的目光。首先是诧异以供奉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和以观音殿闻名的慧济寺中何以出现如此赫赫醒目的弥勒佛像;其次是疑惑这尊弥勒佛像何以供奉在后院露天。

早就耳闻普陀山生长有世界上仅存的唯一一株鹅耳枥,所以出得后门来就一直找寻它,却良久未得寻见。千般寻觅之后,才终于在后门口处找见。其实,从我这般非植物学家之流来说,鹅耳枥实际上也只是一株普通的树而已,树干普通,树叶普通,形状普通,颜色普通。而且没有导游指引,难怪我们寻觅半宿都不得之。比较突出的特色就是由于树枝骈出双分并作90度转向,雌雄同株,所以被人称作夫妻树。但是,就是这么一株在我眼里普通的树,却是世上仅存的唯一的树种,实在是当世名贵树种,令人肃目。

出得慧济寺,在佛顶山逗留一个小时之后,走马观花地看了刀劈石和孙中山题词处,我们就沿香云路顺势而下佛顶山。

佛顶山香云路1087级台阶,下走远比上攀艰难,恐怕这也是登山的一般经历。幸好沿途有海天佛国崖、云扶石、香云亭等一路风景,倒也可以暂留解乏。海天佛国崖是香云路上最引人瞩目的石刻景点,在香云路中估拐弯处,岩石上篆有一米见方的四个大字:“海天佛国”。海天佛国概括了普陀胜景的特色,后来成了普陀山的代称,这四个字为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海天佛国”岩石上又一累石,状如钟,呈长方形,凌空卓立,峻险怪特,危而不坠,有人在石上刻“云扶石”三个大字,意即此石似有云雾扶围,常有云雾缭绕景象,但是,当天我却未能目睹此番景象,估计得等到雨雾天气才能见识吧。

沿台阶至山脚,即是著名的法雨寺了。

虽然法雨寺位列普陀山三大寺庙中的第二位,但是,给我的错觉却觉得它应该是第一大寺,无论是寺庙面积规模还是香火游客来看,都是如此。法雨寺又称后寺,与之相对应的前寺则是普济寺。法雨寺建筑布局依山取势,分群递升,从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显得宏大高远,气象超凡。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

法雨寺众殿堂当中,应以九龙殿最为特色明显。与其它寺庙不同,它的驻主殿不是大雄宝殿,而是九龙殿。九龙殿是清代康熙年间从南京明故宫拆迁而来,是国内佛教寺院建筑最高规格的一座佛殿,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之一,我才认为法雨寺应该是普陀山第一大寺。殿内八根金柱是精致的雕龙砖,藻井是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而成的,一条龙盘于顶上,其余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正中间悬吊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戏珠的整体图案。

整个法雨寺可谓是庙宇宏伟,古木荫天,香火鼎盛,森严大气,有诗为证:“院古炉烟嫩,鱼红壁影深。谈玄潮有声,观海佛无心。细雨长廊夜,空山清磬音。灯华人不寐,待听毒龙吟。”

从法雨寺下来,已是晌午时分,考虑到体力和时间缘故,我们是在午餐和稍事休整之下的下午继续前往普济寺的。

普济寺又称前寺,是普陀山第一大寺,也是全国的重点寺院。

普济寺东南侧不员处的多宝塔是我们前往普济寺的第一景。我们所到之时,多宝塔正在修缮之中,并未开放,因此,只能在外远观。原塔呈方形,高约18米,双层塔座,3层塔身。座基较宽,平台的转角处及四周栏下饰有螭首,作张口吐水状。第二层之蟠龙柱,体态雄健,纹饰线条流畅。第三层,塔身每面均凿龛,各镂古佛一尊。每层桃台石栏柱端刻有护天神狮及莲花。塔上所镌佛像、菩萨,全伽趺坐式,为密宗佛像。唯观音塑像妙若少女,神情凝重妩媚。塔刹为仰莲宝瓶。经修缮之后基本上还是保存了原有的风格,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元代风格,是普陀山上的三宝之一。

普济寺正前方是海印池,建于明代。在我的印象中,海印池应该有是荷花浮于水,清风扬其上的妙景,但是,此番情景却早已不再。代替池中荷花的是铁管盘错的喷水池管,荷花荷叶早已连枯枝残叶也无可寻见,实在是大煞风景。池上建桥三座,依次是永寿桥、中桥和瑶池桥。永寿桥在海印池东面,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两边桥栏柱上原本雕刻有石狮,或蹲或坐,形态各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为的破坏,现在仅存的石狮已屈指可数。瑶池桥在海印池西面,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据说,永寿桥是古代文武百官进寺通道,百姓则只能从瑶池桥进出,而中间的中桥则是皇帝、皇后和皇妃朝圣之道。暂且不管什么皇帝、皇后还是文武百官走什么道,我倒是觉得平民百姓走这个瑶池桥有点过于“奢侈”了。“瑶池”,多么华丽的一个词,也只有在佛教当中会让平民百姓沾上点光,看来的确是佛法普照了,也是万民之幸啊。

中桥南端连接雍正御碑亭,北端直通普济寺大门,不过普济寺大门平常是关闭的,所有僧人、游客都必须从东门进入寺内,西门出。由此我也联想到,这中桥和大门可能就是为皇帝、皇妃们之类的人上只人专设的,尔等平民不敢近步的。即便是有这等特权,诸如我等平常之人也不会绕过永寿桥,拐上中桥从大门入,而是早早地迫不及待地从永寿桥上行去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374ab6e010008xp24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