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流走进大殿,香烟缭绕,禅意弥漫。正中塑有观音像,高约9米,两边塑观音32应身像,展现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普济寺香火极旺,香客络绎不绝,以求得菩萨保佑全家安康、财源广进、增智增慧等等。其实,我不谙佛道,从来没有经历过烧香拜佛。也许是入乡随俗,也许是别人虔诚的感染,也许是香火萦绕的熏陶,我竟然也虔诚地学着别人闭上眼睛烧香、拜佛、许愿,在心中庄重地默念家人平安健康。听说拜佛是很有讲究的,规矩也不少,就说进大殿时先迈左腿就要从左边走,先迈右腿就要从右边走,然后数到31步,到哪个罗汉跟前就拜哪个,那样才能带来好运,而大家都想走好运。我生怕闹出笑话,事前就跟朋友请教了,让他指导我烧香拜一拜佛祖。其实,拜不拜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了一个超然尘上而又积极生活的健康心态。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人有诚心,佛有感应”的玄妙。 从普济寺出来之后,我们在西天门下东南方看到了“心”字石,在山的斜坡上有一个巨大的红色的“心”字石,相传观世音菩萨曾在此石上讲说“心经”。心字石的对面,是一小块空地,前面便是悬崖了,护栏的铁链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铜锁,我自然想起了黄山上的锁。我没有去过黄山,但是听说黄山的铁链上也挂满了这样的锁,想锁住的,是心和爱情,只是不知道真正达成愿望的有多少。普陀山的奇石很多,比如磐陀石、观音说法台、卧牛听法石、二龟听法石等,不仅造型神奇,而且都赋予了它十分传奇的故事,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没能一一去看,心里不免有些遗憾。 穿过西天门,我们去了普陀山第一庵“不肯去观音院”,在岛的南端我们还看到了矗立的那尊巨大的贴金的南海观音。“南海观音”基座依海边一座山丘顺势而起,我们拾级而上,举目南望,对面的洛伽山似一大佛安详地仰卧在海面上,与南海观音铜像一站一卧遥相呼应。观音下的展室内左右前的墙壁上都是精美的雕画艺术品,后壁上是功德碑,展室外面的牌坊也很精美。下山的时候,我们往走这才发现,这里到处都是艺术品,连上山路上的青色大理石护栏上都刻着精美的诗配画。 回宾馆的时候,天色还早,我和朋友便去了千步沙,沙滩地形稍呈弯形,长约二里,柔软的细沙缠绵着我们的脚步,确有“黄如金屑细如苔”之感。走累了,我们便坐在沙滩上,静静的看海,静静地听海。那浩淼的碧波一望无际,与天浑然成一体,颜色由碧绿逐渐过渡成湛蓝色,显得很含蓄,是一首诗,是一幅画。黄昏时的大海,出奇地美丽,夕阳映红了半边天,丝丝红韵洒满海面,整个普陀山披上了一层红色的衣裙,象亭亭玉立的少女。凝望眼前的海水,仿佛是在看一块硕大的流动着的碧玉,在这片起伏的绿中,一排排卷起的海浪不停地冲涮着小岛,卷起一层层的白浪花,犹如那在绿叶丛中盛开的六月雪。迎着海浪,用手掬起一捧海水,顿觉一阵清凉,似乎与海融为了一体。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的好长好长,心从来没有这么宁静过,那是一种洗涤过的,没有任何俗尘杂念的宁静……入夜,枕着涛声沉沉地睡去,仿佛有超然出世的感觉。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晨光清亮如水,连同满山葱茏的绿意,一同涌进屋内。吃过早饭,我们直奔慧济寺。慧济寺座落于佛顶山,是普陀山最高处的寺院。很多人来普陀山许愿,其实就是要去慧济寺的“有求必应”观音菩萨。相传,要想完成心愿,就必须登上佛顶山的1008个台阶,每上一步给观音磕一个响头,一直坚持到佛像前,心愿就会实现。不管灵验与否,我作为佛门之外的人干脆不跪就是了。走在山间的小径上,幽幽深谷,层层沉积岩叠成整齐的山,片片树木,如帘如藤,簇簇野草,星星点点,一路还远远地传来悠扬的佛经圣歌……登顶眺望,碧海环绕,海天一色,山在海的拥抱里。山岸的孤绝,海水的苍茫,便创造了独绝的意境。山海既融为一体,又各具其趣。前人有这样的说法:“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普陀自然就有了“海山第一”的美誉。 走在一条狭长的甬道里,感受着一廊绿荫,似乎要被羽化到另一个世界一样。曲径通幽处,迎面一道山墙,行草着四个大字:佛顶顶佛。再下数道台阶,又转三两个弯,慧济寺便呈现在眼前。进大门下台阶进得天王殿,我们恰逢寺里修行念经时间,八个和尚在菩萨面前站成一排,经书摆在桌上,盖经书的布是红缎子的,上面绣着荷花,十分精美。和尚们随着清脆悠远的磬声咿咿呀呀地念经。虽然我不信佛,也听不懂僧人们的经文,但是寺内的诵经声、磬声、木鱼声,简单的融合在一起,却给了我一种慑人心魄的力量,瞬间觉得心中一片平和、宁静,仿佛走入了一个纯粹自然、完全净化的境界,一切烦恼、忧虑、功名利禄都变得空明澄澈…… 从寺南下山,拾级数百,便看到云扶石了。一块丈把高的岩石,直立在一堆巨石上,刻“云扶石”。石势外倾,海风拂过,真担心会翼然而飞。从石下路过,危危乎恐其下坠。紧连的巨岩上,楷写着“海天佛国”。 因下午要返程,好多名胜来不及一一瞻礼,带着深深的眷恋,我们离开了这块有着灵气灵光的土地。站在客轮甲板上,我频频回首,观云卷云舒,望沧海奔流,普陀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视线以外,可思绪依然飘在香火缭绕中,似乎每一个建筑都有故事,每一棵树木都有传说,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每天都吸引着大批游客,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普陀山的风景优美,而是源于它的文化。文化不是附着在风景区的外在装饰,而是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从普陀山岛归来,总觉得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全没了以往旅游时奔赴山水的匆忙,有的是山上一草一木、一寺一庵、一滩一水带给我的温馨、快乐和启迪,深深触发的是我心中的无限深情——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