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上海之行——博物馆和美术馆们 |
[游记]上海之行——博物馆和美术馆们 |
2007-07-27 live.com |
July 30 上海之行——博物馆和美术馆们 去上海的前几天里,我特意上网搜寻最近举办的展览。刚好有几个比较大型的展览,我亦感兴趣,一个是多伦现代美术馆的现代艺术展,一个是上海美术馆的国际摄影展,还有一个是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藏品展。由于多伦在周一闭馆,在周日准备出发的我,就选择了多伦作为我的第一站。 上海的天气转阴,下起了小雨,这与第二天在烈日之下走进上海美术馆完全不同,非常舒服和清雅的天气。多伦美术馆附近是海伦路,我对这个名字也感到好奇,不过不知道它的由来。在湿润的雨天,多伦美术馆的入口显得过于简洁。我买了票走进去,几个外国人也进去参观。 第一层楼是网上放在头条的“劳瑞斯·切克尼个展-万里无云”。按实际大小制作出的扭曲的门的确带给了观者一种奇特而失重的感觉,还有网络装的小球体,围绕在中间的旋转楼梯上。也许是近几年看美院学生的毕业展太多了,以至对这样的装置艺术展没什么感觉。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它的制作精良,材料运用自如。我在周围的墙体上看到设计师的构思草图,用不同的材料组成(这竟是本次参观最有启发性的作品)。之后,一楼的展厅就全部看完。我随着中间的旋转楼梯上去,心想这扭曲的门的创意难道不是来自达利的扭曲的钟表吗?只是他将作品进行了真实尺度的立体创作,这一点值得赞扬。 二楼是:“冲突和网络”上海巡回展。二楼几乎没有灯光,由电脑和投影仪投射在墙上的画面仿佛象真的在身边的物品,让人有些异样。其中一个画面的内容非常阴郁,时常有静止的灰色调的景物,同时还会不停地出现与我等高的忧郁的人物,坐在墙头或者是山上。二楼的天花板非常低,黑暗的楼面,其中一个作品里的人物不停地在讲外国话,似乎是韩语或日语,非常嘈杂,让人烦躁不安。我在二楼感受到的几乎是恐怖的气氛。我在一些美院学生的作品中也看到类似的风格,他们大概是模仿,唯一不同的就是没有放在这样简洁黑暗的展厅里,粗糙的墙体和混凝土的地面加重了怪异的氛围。 我象逃也似地走向三楼,幸好其间遇到几个其他的参观者,否则我真的觉得去到了另一个世界。三楼已经是展馆部分的顶层了。以上楼层则是作其他用途,如画廊或会议室等。三楼的一个小角落里展着一系列的病历和诊断单,治疗人类的心理恐惧病,如害怕嫉妒、害怕孤独、害怕高度、害怕红色等等。另外一个装置设计是通过灯光将只披了一块布的塑料模特投影到墙上,影子的造型我很欣赏,但是那披着的一块布竟然仿佛是小熊维尼或者是其他什么卡通形象的毛巾料,真是让人目瞪口呆。这就是我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所看的现代艺术展吗? 怀着遗憾和几乎后悔的心情我离开了多伦,虽然由于走错了楼梯,我又意外听了一次给中央美院的研究生们讲的讲座,但是还弥补不了我的懊悔心情。我热切地怀念古典大师的作品。 |
转自:http://danylifemydanwell.spaces.live.com/blog/cns!BB797505A3788A37!576.entry9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