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格里拉游记(三十九) |
[游记]香格里拉游记(三十九) |
2008-03-07 sina.com.cn |
香格里拉与民族走廊 文/高星 今年春节,我曾到河西走廊一游。位于甘肃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一段,也是农牧文化交替与分割的地带,与黄河、长城并行。 如今人类学家把从甘、青、川西、藏东到滇西的三江流域,再延伸到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的这一狭长地域称为“民族走廊”,中国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洛克等许多国外探险者都是走在这个走廊上进行考察的。 中甸香格里拉地处这条民族走廊结合部分中心地带。先后有白狼、木、楼薄、濮繲、姐羌等古氏羌部落在这里定居,经多次迁徙、战争、交流、融合,至清末民初,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藏、汉、纳西、彝、僳僳、白、苗、回、普米9种民族杂居的地方,如今全县发展共有25种民族、7种语言、5种文字的多信仰、多文化、多习俗的民族共融的县。 在这条民族走廊中、汉、藏、白、纳西等族文化中的佛教、黄教、东巴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许多民间信仰都融合在了一起。 而民族服饰也是相互影响,如奔子栏的藏族服饰也与其他藏区不大一样;普米族式的大包头,蒙古式的夹袄,彝族式的百褶裙……。显得十分独特。而藏、彝、普米、纳西、摩梭的歌舞又形神肖似。 藏族民居也有受汉式木栏,纳西的木柱条房,彝族的雕楼等影响,形成独特的民居建筑。 在藏族的碉楼院房中,或许可以听到五音阶的丝竹旋律隐然有傣家风尾竹的婆婆之声,在西藏左贡县加朗村藏族村民世世代代传唱的歌里,其衬词反复咏叹着苍山洱海的明月;雪山脚下,还有着纳西族先人留下的村寨城堡遗址和水利旧迹。遍及各地的寺、庙壁画上飞动着印度、尼泊尔文化和汉文化的色彩和线条…… 走廊中的茶马古道沿途是多民族大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大融合大贯通的传递带。地理生态环境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及文化集团的格局。 民族走廊延伸在海拔五百至五千米的广大区域内,纵占十多个纬度、横跨二十多个经度,众多的民族集团就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再加上河流的切割,山脉的纵横交错,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独具一格与和互制的地理单元,塑造了不同民族集团的独特文化。其后又因茶马古道的串联贯通,形成相互包容、影响、渗透、演进、丰润的局面,是丰富多彩的杂烩火锅。 在受各种文化冲击中,最突出的是印度文化、中原文化及西北氐羌文化、东南沿海的百越文化、中南地区的百濮文化等,而不同区域的物质产品稻米、茶叶、丝、蔗糖等,又形成了相应不同的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糖文化向东渗入了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中的稻作、丝绸、茶叶、瓷器等向西也渗透到了印度文化之中。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c77bc01008whq.html19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