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考察期间,徐霞客多次向木增土司提出要前往中甸(今香格里拉县),由于种种原因,木增始终没有答应,“中甸皆古宗,路多盗,不可行。”徐霞客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四百多年后,作为徐霞客家乡后人帮他完成了夙愿,报道组一行抵达香格里拉县后,受到迪庆日报社同仁的热烈欢迎(注:香格里拉县为迪庆州府所在地),并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 “香格里拉”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小说家詹姆斯 希而顿1933年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他向世人描述了中国西南部宁静和平的土地:一个有雪山湖泊、神秘庙宇、美丽草原的世外桃源。在徐霞客心目中,香格里拉是个神秘美丽的地方,虽未曾到过,他以耳闻或者别人文字记载的方式在游记中多处提到香格里拉,记载了香格里拉的宗教、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香格里拉平均海拔3400米,顾不上“高原反应”,我们随即以徐霞客文字记载为线索,在香格里拉展开为期一天的徐霞客圆梦之旅。 “且求往中甸,观所铸三丈六铜(佛)像。”在丽江考察的时候,徐霞客曾致信木增土司,请求前往香格里拉考察佛教,徐霞客所言的“三丈六铜像”原址位于今天的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内,遗憾的是,供放铜像的寺庙只剩下残垣断壁,原铜像早已被破坏,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在距离香格里拉县城北5公里的松赞林寺内,我们找到另一尊高约三丈六的佛像,高大威严,供放佛像的松赞林寺是云南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主殿的黄金色屋顶,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庄严肃穆,又为香格里拉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神秘的藏传佛教让徐霞客心往神驰,由高山、草甸、湖泊、原始森林等组成的香格里拉自然景观更让人着迷。香格里拉县城东行约半小时便来到著名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公园整合以前散落的资源,既有属都湖的纯美和碧塔海的明净深邃,也有淳朴善良的牧民,羊群点缀着片片高山草甸,普达措国家公园是整个香格里拉自然景观的微缩,行走在公园内,让人感觉到高原的闲适和恬静。告别普达措国家公园,汽车驶向下一个目的地――白水台,“丽(江)郡北,中甸之路有北岩,高阔皆三丈,崖石白色而东向”徐霞客在游记中生动描绘了所闻白水台的奇特景观,白水台位于香格里拉县三坝乡,从普达措国家公园到白水台不足100公里,汽车却开了近四个小时,山高路陡让我们一路神经紧绷,白水台是由泉水中的碳酸氢钙遇阳光发生分解反应后不断沉积形成岩溶地貌,高约60米,远远望去,犹如一张巨大的翡翠玉镜;白水台还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泉水被纳西族人奉为“圣水”,每年“二月八”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徐霞客笔下的香格里拉魅力不只体现在宗教、自然景观等方面,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茶马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塑造出淳朴的民风,在香格里拉采访,我们时刻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和善良。在迪庆同行为我们举行的欢迎晚宴上,来自藏族、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同胞表演起欢乐的歌舞,欢迎远方来的客人,迪庆日报藏族小伙张德海,一个人竟会唱一百多首民歌,原生态歌声如同天籁之音。在香格里拉,少数民族同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