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格里拉

[游记]香格里拉

2008-06-27    sina.com.cn

神秘的香格里拉

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描写了一个满神秘色彩的深藏在高山和富饶的“蓝月亮”峡谷之间,有一座座使人陶醉的田园式庭院的“世外桃园”。书名叫《消失的地平线》。1937年,意大利裔美籍电影导演费兰克·卡普拉又把该书拍摄成电影。从此,“香格里拉”成为世人向往的“一块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理想王国。
“香格里拉”在何处?希尔顿声称,他的读者在任何地图上都无法找到“香格里拉”,但他又暗示:“香格里拉”就躺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两边是看似寂静而又令人忧伤的小山,但它的最高处却是“世界上最美丽可爱的山峰”,“这几乎是一座洁白无瑕的锥形山峰,简单的轮廓仿佛出自一个孩童的手笔”。
据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提供的一份关于香格拉宣传卡指出,希尔顿和卡普拉都未曾到过这个地区,许多人推测希尔顿写作《消失的地平线》的灵感来自1924年至1935年间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推出的系列文章。
此杂志介绍了约瑟夫· 洛克在云南省西北地区的探险历。这个被西方学者誉为“纳西学之你父”的美籍奥地利植物探险家和人类学家洛克博士,自1922年5月至1949年7月,在丽江生活了近28年,其间,把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神奇的风光风情不断介绍到西方世界。洛克对丽江这片神密的土地充满了眷恋之情。
这张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宣传卡用的是洛克在1928年拍摄的一张丽江玉龙雪山照片,在照片上的玉龙山顶位置用英文套写着“神常驻的高山牧场抚慰了他的心灵……”

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任何虚构的小说都不可能是凭空臆造的,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生活原型的影响。希尔顿没有到过中国西南地区,而他写的作品描写的是架飞机由西向东南飞过西藏地区迫降的地区--香格里拉的故事。令人称奇的是小说中描写的香格里拉滇西北地区,特别是丽江的实际十分相吻合:与小说中的雪山、大峡谷、寺庙、庭院等自然环境相吻合;与小说中的天然飞机场等情节相吻合;与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相吻合……甚至与小说的地名也相吻合。
丽江县的老君山山脉沿金沙江到梓里铁桥一线广大山区,清未就称为香格里拉,其东部称东香格里,西部称西香格里。
而希尔顿书中“香格里-拉”(Shangri-la)中的“拉”,也与当地的习惯用语相近,把一个“拉”放在一个名词之后,就成为亲切或客气的称呼,或带有肯定或疑问的语气。
如此众多的巧合,希尔顿是不可完全凭空臆造的。结论只有一个,希尔顿小说的创作原型,只能来自洛克等西方学者曾经提供的素材。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另外,早在洛克之前,西方的不少学者也向世人介绍过丽江神奇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对这片遥远的土地充满了神秘感。
清同治十二年(1873),法国学者保尔西最先涉足丽江,被这片神奇土地所倾倒,回国后发表了一本叫《宇宙》的书,首次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丽江。
之后,在19世纪未,先后有特拉佛、杜各洛、叔里欧、孟培伊等四位法国保险家步保尔西后尘,来到丽江探险,并采集了丽江等地大量的植物标本和种籽回国,在欧洲引起了轰动。
英国学者闻讯也不甘落后,纷纷接踵而至。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者乔治·福菜斯,他从1904年至1931的28年间,先后七次深入丽江等地进行植物探险活动。他第一次到丽江时,就住在丽江县玉龙山下的雪松村。
由于福菜斯等人从丽江等地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种子带到欧洲,引起了欧洲园艺史上的一场栽培滇西北高山花卉的大变革,从二十年代初,在欧洲兴起一股栽培滇西北花卉之风,以至在欧洲流传着“无中国花,不成庭园”的民谚。以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地区,被世界植物学界称为“世界园林之母”。这一历史事实,对于当时的英国作家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不可能不产生重大的影响。
香格里拉,这个人类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究竟在什么地方?也许正为希尔顿所说的,读者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找到。但是丽江神工鬼斧的自然风光,神秘的民族文化却是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
李霖灿先生曾在《玉龙白故人情》一文中曾讲述过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当还是西湖艺专学生的李霖灿、李晨岚两位来自河南的学子到了丽江,他们把在丽江采写的游记寄到西南联大,在《今日评论》上发表。沈从文教授看了他们寄来文章后,十分激动,便以此为素材构思着手写一部名为《虹桥》的小说,小说写了一部分后,一天,李晨岚从丽江玉龙雪山回到昆明去见沈从文教授,把金沙江、虎跳涧、哈巴、玉龙等奇胜,“一一以实地观感从实招来”。没想到沈先生听完后只说了一名话:“完了!听君一夕深淡,就我所能想象的绚丽和我所能控制的词藻,都还不足以表达出玉龙雪山之美于万一,这篇小说是写不下去了!”这样一篇要流传千古的小说故事便没有了结局。
如此看来,希尔顿先生在创作《消失的地平线》时,要是了也亲耳听了洛克等人的实地观感,恐怕也会说出沈先生这样话:“完了!这篇小说是写不下去了!”只留下一个深深的遗憾。
然而,这一耐人寻味未不尽的遗憾,不正是香格里拉的魅力所在吗?

人神往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其一直作为“净王”的最高境界而被广泛提及,在现代词汇中它又是“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据藏经记载,其隐藏在青藏高原深处的某个隐秘地方,整个王国被双层雪山环抱,由八个成莲花瓣状的区域组成,中央耸立的同环雪山,初称为卡拉巴王宫,宫内居住着香巴拉王国的最高领袖。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中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圣人,他们身材高大,拥有自然力量,至今仍从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一种名为“地之肚脐”的隐秘通道与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并牢牢地控制着世界。事实上长期以来,这条“地之肚脐”的神秘通道,一直作为到达香格里拉王国的唯一途径而成为寻找香格里拉的关键。
在藏传佛教浩繁的经文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捍巴拉王国的辉煌,她不但创造并主宰了世界,同时又是达赖喇嘛和班禅的转世地,并且那里还是一个自然景色中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矿及纯净空气的汇萃地,是美、明朗、安然、闲逸、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最美好理想的归宿,那里没有贫穷,没有困苦,没有疾病,没有仇恨与死亡,只有花常开水常绿,庄稼总在等待收割,甜蜜的果子总挂在枝头。正因为拥有这些,“香格里拉”的传说,才象谜一样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信徒香客,也吸引着西方世界的探险家
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景区核心为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中排名第十一位的三怙主雪山。“属众生供奉朝神积德之圣地”。三怙主雪山为鼎立而峙的三座雪峰,北峰仙乃日,意为观世音菩萨,慈善安祥,温馨平和,海拔6032米,为稻城第一高峰;南峰央迈勇,意为文殊菩萨,端庄娴静,冰清玉洁,海拔5958米;东峰夏诺多吉,意为金刚手菩萨,英俊刚烈,神采奕奕,海拔5958米。三座雪峰呈“品”字形,雪峰周围群峰林立,大大小小共30余座,千姿百态,十分美丽壮观。

八大重合横断山
大家知道,“香格里拉”是一位外国人在小说中描写的理想王国,地点在中国的横断山区。

有人说这个概念来源于藏传佛教中“香巴拉”的传说,因此主张用“香巴拉”来替代“香格里拉”,但我觉得一旦替代,则“香格里拉”的神韵全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是理想国,但也不能替代“香格里拉”,因为“香巴拉”也好,“桃花源”也罢,它们在人们脑海中唤起的“理想王国”的画面,是从游牧或农业文明的背景中涌现出来的,它是农民、牧民的向往;而“香格里拉”的潜台词是对物质并不匮乏的现代社会的失望,是对工业社会的逃离,这是现代都市人的梦想。

“香格里拉”和“香巴拉”,它们背后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完全两样。

香格里拉是什么?香格里拉是指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对立的一种理想王国。她是一个田园式的宁静国度。她的风光是美的,有草地、森林、田园、雪山,她追求适度的物质生活。她还应该是一个秘境,即她应该保持进入的艰难性,只有进入的艰难,才有令人向往的神秘,才能成为理想。

香格里拉是有宗教信仰的。那里的人心灵宁静安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概念有着巨大的含金量,因此人们争夺她。印度、尼泊尔等国纷纷宣布他们找到了香格里拉。

中国的几个地方也在争香格里拉,如云南的丽江、怒江州的丙中洛、四川的稻城等。最终是云南在北京召开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的新闻发布会。

我们所说的大香格里拉地区不是“香格里拉县”,后者只是前者的一小部分。

我们所说的大香格里拉地区,她西至西藏的林芝地区,东到四川的泸定,还包括岷江的上游,北至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及石渠县最北端,包括了青海果洛州及甘肃最南端一部分,南到云南丽江一线。若用经纬度来表示,则是东经94度——102度,北纬26度—34度围成的这样一个区域。

这个区域的各地方既有自然上的相似性,也有人文上的共同点。在这个范围内如果某一个地方是香格里拉,那么这一带就处处是香格里拉。应该说中国存在一个大香格里拉文化圈,范围就是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大三角区。

这个区域符合人们关于香格里拉的想象和界定。这个区域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令人向往,最根本的原因是:这里还没有遭到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和改造。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化运动就像那翻越横断山的季风,至此已是强弩之末,留下了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雨影区”。

这个区域令人流连忘返,痴情迷恋,是因为她的内涵深厚无比、精彩纷呈。

我将大香格里拉区的内容概括为八大重合,即有八大层面叠加在一起。这八大层面,在其他地区,仅有一个层面就十分幸运了,但在大香格里拉区却是叠加在一起,覆盖整个大香格里拉地区,叫她怎能不精彩?

这八大层面是:一,横断山区。这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这里高山峡谷相间排列,六条大江并行流淌。云南将“三江并流”申请为世界遗产,其实更壮阔的是“六江并流”。二,东女国女性文化区。《唐书》上记载的东女国就在这里,这一带弥漫着一种女性文化,这是足以傲世的文化资源;三,藏传佛教。这里经幡飘动,梵呗声声,佛教覆盖着整个区域。四,茶马盐古道。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分布区。康巴藏民,离不开茶,其实还应加上“盐”,人哪能离开盐呢,因此茶马古道应是茶马盐古道。它像一张网,铺遍整个横断山区;五,康巴文化。这里是康巴文化区,康巴被认为是藏族中个性最独特、历史最丰富的一支;六,民国西康省。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西康省的范围,有许多历史、政治的文化待挖掘,如今这里是川、滇、藏大三角区;七,藏彝大走廊。这里是中国民族演化的大走廊。人类学家称之为“藏彝大走廊”,这个走廊是民族迁移、分化、演变的一个大通道。八,土司文化。这里曾经是由大大小小的土司管理的,因此留存有独特的土司文化。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814d301009km8.html21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