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南之行香格里拉游记

[游记]云南之行香格里拉游记

2008-06-27    sina.com.cn

9月2日,我们乘车从丽江赶往香格里拉。

走了没多久,远处山峰与田野之间升腾着的一带水雾引起了我的注意。那雾气氤氲飘渺,象极了我脑海里杜撰出来的海市蜃楼。李师傅告诉我,那里叫拉市海。拉市海是一片高原湖泊和湿地,鸟类栖息的天堂。每到1、2月份,越冬的候鸟还没有北归,海子里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场面极其壮观。可惜啊,我来的季节不对。这时也只能远远地遥想一下,再拍张照片留念。

当天的第一站是“长江第一湾”,位于丽江石鼓县。长江这时还不叫长江,称作金沙江(见到金沙江,觉得无比亲切。我的家,曾经就在金沙江边)。江水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横断山脉的深谷中穿行。到了石鼓,突然掉头折向东北,形成罕见的“v”字形大弯,称作“长江第一湾”。石鼓的得名也很有渊源,据说那里有一块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立起的鼓状石碑。世间动乱,鼓就会裂开。太平安定了,鼓又会自己合上。无缘见到这面传说中的鼓,不知道它现在是裂开的呢,还是合上的。颇有悬念。

第二站是虎跳峡。一路上,李师傅都在向我散布恐怖言论。他说,前几天有个游人正在虎跳峡拍照,突然峡上的大石滚落,游人当场壮烈牺牲。为此,那里已经戒严好几天了,不知道这次我们能不能进去。我是特别不禁吓的一个人,听了他的话,一路都在发愁:万一我在虎跳峡牺牲了,我们一家老小可怎么办?……再看妈妈,丝毫不受影响,依然是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看来,耳朵聋一点也不是一无是处啊。想活得超脱,耳朵就不能太灵。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界,不是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能轻易达到的!

提心吊胆的时候,虎跳峡已经到了。还没下车,一个身穿藏袍的男孩子跑过来。他叫洛桑,是我们在香格里拉的导游。不过,我一直不愿意叫他这个名字,我总觉得这个名字不吉利。不是有个叫作洛桑的人,据说才华横溢,可是年纪轻轻就车祸死掉了嘛。洛桑告诉我,他是藏族人。藏族的男孩称作扎西,女孩叫作卓玛。既然不愿叫他洛桑,后来,我就一直管他叫扎西。扎西的皮肤颜色很深,但不是简单的黑红,而是一种润泽的深棕色,配上他棱角分明的五官,显得硬朗而俊秀。

我们到的那天,虎跳峡已经撤销戒严,游人又可以自由出入了。虎跳峡的路果然狭窄陡峭,妈妈自己是走不成的,我叫了一顶轿子,一路抬着她。然后,自己跟着扎西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下。扎西只有22岁,浑身散发着蓬勃的朝气。让我讶异的是,这个男孩粗犷的外表下,竟然有一颗无比细腻的心。一路上,扎西都不断地嘱咐我,靠内侧走。而他,则一直走在外侧保护我。更让我感动的是,据李师傅说,按照行规,导游是可以不陪客人进入峡谷的,他完全有理由只坐在车里等我们。但是扎西没有,他一直陪着我和妈妈游完虎跳峡全程,还耐心地作着解说。这个扎西的出现,让我对藏族的男孩充满了好感。

虎跳峡,顾名思义,就是老虎能够一跃而过的峡口。这里是整个长江江面最窄的地方,两岸耸立着著名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最窄处可能只有10多米。不过,跟我原来想象的不同,所谓虎跳的地方,其实江心是有一块巨石的。也就是说,老虎是借助江心的这块石头跃过长江的,而不是从河这边直接跳到对岸去。所以,这块石头,被叫作虎跳石。石头周围,河水汹涌湍急。难以想象,当年漂流长江的那些勇士,是怎么攻克这块险地的。

江边的栈道修得很长。在虎跳石一带拍完照,我拉着妈妈打算去另一边的栈道看看。刚抬脚,就被扎西拦下来:“不要去,那边是前几天出过事的地方。你看,还有人在两边看守呢。”定睛一看,那里的栈道上,依然横七竖八地散落着零星的碎石。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不禁背上起了一层薄薄的冷汗。

看了虎跳,吃了中饭,继续往香格里拉赶。香格里拉,世外桃源的同义语。自从《消逝的地平线》出版以来,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对它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其实,直到现在,真正的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还是悬而未决的事情。不过,大部分人都认为,云南的中甸,就是书中描述的香格里拉。所以,我们要去的地方,其实原来的名字是中甸,因了那本小说,而更名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小县城,位于云南迪庆自治州,它的主要民族是藏族。

路上,扎西考我:“我们藏族有三种婚姻方式,你能猜出是哪三种吗?”我不知道,又不肯服输,就随口乱编:“三种啊?……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吗?”扎西愕然:“我发现你真的很聪明。”我汗,其实是多么简单的排列组合啊!

扎西说,藏族的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是有讲究的。如果一夫多妻,妻子必须都是姐妹。一妻多夫,丈夫必须是兄弟。这样的家庭很让人好奇,妻子们或者丈夫们不会因为争风吃醋而打架吗?不过,少数民族的家庭好象历来都很和睦。只有汉人,才会在家里因了鸡毛蒜皮,勾心斗角,争执不休吧。

藏民是从来不分家的,每一户都是大家族,几代人共同居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家最少也有十几口子人。老人在家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路边经过藏族的民居,扎西指点着,教我看房顶飘扬的象旗子一样的东西。那些旗子,有不同的颜色。根据颜色不同,可以知道这家里是否有活佛、是否有喇嘛,等等。不过,到底怎么区分,我现在已经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路边,放眼望去,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青稞田。偶尔会看见马和牦牛在路边溜达。这里的车遇到马和牦牛过路,必须停下来,让它们先走。看着牲畜们不紧不慢地在车窗前经过,感觉人和动物能够和平共处真好。关于青稞架,也有不少故事。青稞架是用来晾晒青稞的木头架子,一排一排的架在路边,斜向天空的一端被削成尖尖的样子。据说,这些青稞架被外国卫星拍到,那时卫星照片还不是很清晰。模模糊糊看去,青稞架就象一排排的导弹立在那里。外国鬼子以为这里是个庞大的导弹基地呢。

途中在一个草甸休息。下了车,一群藏族孩子蜂拥而来,我和妈妈被团团围住。每个孩子手里都牵着一只小山羊,口里嚷着:“跟我照相吧!跟我照相吧!”我对眼前的状况反应比较迟钝,正发懵的时候,一个藏民牵着一个小小的女孩走过来。小女孩圆鼓鼓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虽然脸上也是脏兮兮的,可是浑身上下都透着可爱。我问牵着她的人(也许是她妈妈):“她多大了?”“三岁。”噢,只比祺祺大几个月,我的母性不可抑制地泛滥起来。我拉过小女孩:“阿姨给你照相吧。你先跟这个姥姥合张影好不好?”我一边说一边指指旁边笑眯眯的妈妈。小女孩一个劲儿点头,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妈妈蹲下来,抱着她,我调好镜头,示意她们注意了。就在我按下快门的瞬间,小女孩竟然非常职业地伸出两根小指头,含混不清地喊道:“茄子!西瓜!”拍了两张照片,一共两块钱。

李师傅告诉我,有个游客曾经跟一个藏族的孩子合了影。那个孩子是不要钱的,不过游客后来还是给他拿了10块钱。他妈妈把钱退了回去,说要给就给1块钱吧,10块钱太多了。虽然藏民的生活里,随着外界的影响和经济的发展,市侩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拨开这些表面的遮掩,我发现,其实他们的内心里,依然淳朴善良。

下午,我们到达了香格里拉县城。县城和一般的城镇差别不大,唯一不同的可能是这个县城拥有自己的机场。在宾馆里稍事休息,便跟着扎西去逛独客宗古城。古城有点名不符实,城里的建筑大部分都是仿古的店铺,真正的古屋很少。唯一印象深刻的只有阿布老屋。不过这里毕竟有着浓郁的藏族特色,跟丽江、大理的古城迥然不同。

古城尽头的山坡上,有一座据说是最高的转经筒。我们没有上去,只是在下面抬头瞻仰了一下,的确有点壮观。古城对面,是一座普通的藏传寺庙,真的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我们只是进去走马观花了一下。其实,香格里拉的藏传寺庙是中外闻名的,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寺,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噶丹松赞林寺就在香格里拉。可惜的是,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旅游局已经改变了旅游线路,松赞林再也不会出现在旅行社的行程里了。据说,在不久之前,当地人与旅游局起了冲突,原因好象是旅游局没有支付当初承诺给当地居民的收益分成。从那以后,松赞林再也不允许旅行社带团进入了。到了香格里拉,却没看到松赞林,实在是有点遗憾,可是如果自己去,一来没有时间,二来没有查过位置和路线,看来也只能留下这个遗憾了。

独客宗出来,我们在一家面馆吃过晚餐。面馆的老板娘是重庆大足人,所以面条是地道的四川风格,很合我们口味。从面馆出来,天色还早,扎西把我们送上出租车,让我们先回宾馆休息,晚上准备参加藏民家访。

出租车司机看着30岁左右的样子,皮肤白净,不象当地人。一聊天,原来又是四川的。既然是老乡,话就多起来。说着说着就聊到了松赞林,我告诉他我们去不成了,真是很遗憾。他说,其实你们可以自己去,有小巴车直接到那里。我随口问:“要多长时间啊”“坐车一刻钟吧。”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原来这么近吗?!10多分钟就能到达松赞林?他笑:“本来就不远啊。”真是令人震惊的信息!我立刻开始盘算:离晚上藏民家访大概还有2个小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趟松赞林!打定主意,果断地跟司机说:“不去宾馆了,直接送我们到松赞林!”

因为时间紧,我跟司机商量,能不能包他的车,逛完了他再送我们回宾馆。他说看在老乡的份上,最低60的包车费。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60块钱就能让我免除错过松赞林的遗憾,值了。

太阳偏西之际,我们来到了噶丹松赞林寺。远远望去,庞大的寺庙建筑群依山而立,映着夕阳的余晖,庄严而肃穆。感谢旅游局修改了路线,松赞林从此回归了静谧和安详。站在长长的台阶下,仰望寺庙的金顶,脑子一瞬间空空如也,似乎整个人都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支配着,不知不觉开始朝拜之旅。200多级的台阶,我爬上去时已经气喘吁吁,出乎意料的是,没过多久,被我安排在下面休息的妈妈竟然也独自爬了上来!

整个寺庙群的最高处为扎仓、吉康两大主寺,均为四层的藏式碉房建筑。一层的大殿里有108根柱楹,取吉祥之意,可以容纳1000多人打坐念经。我们到的时候,大殿里空荡荡的,不见一个游人,只有昏黄的灯光。我扶着妈妈磕磕绊绊地走到最里面,正要下拜的时候,突然听见身后窸窸窣窣的响声,赶紧回头看。柱下的角落里,藏着一个瘦小的喇嘛,对我们的到来熟视无睹,口中正自念念有词。由于昏暗,看不清他的面目,但是低沉的执着的声音,透露了他心无旁骛的虔诚。

出得殿来,面前是一处宽阔的空地。很多喇嘛三五一群,在那里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口里念着什么。看着他们热烈的气氛,很好奇他们在做什么。正好旁边走过一个中年的喇嘛,我赶紧请教。他告诉我,他们在念经。我更加糊涂,念经为什么不在殿里,为什么不安安静静打坐?这个场面与其说是念经,不如说是争辩或者吵架。

那时,我对藏传佛教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对着那个经典的场面,相遇而不相识。其实,确切地说,他们不是在念经,而是在辩经。辨经是佛学用语,大意是指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一问几答或几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在问答的同时,还借助手势、击掌、动作和叫喊的声音,来活跃辩论的气氛。辩经是喇嘛们学习佛经的一种方式,但辩经的场面在内地的寺院很难见到,也不能怪我孤陋寡闻。

由于游客稀少,辩经的空地上除了喇嘛,几乎没有外人。我们和另外两个外国年轻人一起,在空地边上的台阶坐下来,一边静静地观看喇嘛们辩经,一边感受着松赞林不同凡响的神圣氛围。偶尔,几只乌鸦飞落在旁边的栏杆上,顷刻,又朝寺庙的檐顶飞去。

休息得差不多了,时间也不早了。我们顺着来路慢慢下山。远远望去,可以看见香格里拉县城的身影。这里距县城确实不远,好在我们最终没有和它擦肩而过。找到来时的司机,跟着他来到一处据说可以看到寺庙全景的地方。可惜我的相机没有广角镜头,无法拍摄到那种壮观的景色。

心满意足地回到宾馆,休息了不到半个小时,扎西就来接我们了。他问:“这么久的时间,一定好好休息了一下吧?”我笑笑,也不多言。其实,我和妈妈两个人,都还没累过劲儿呢。不过,藏民家访也是不能错过的。虽然是自费项目,但是据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接待我们的藏民之家是一栋三层的平顶式木制小楼。一层用来饲养马匹等牲畜以及堆放杂物,二层是家庭成员的起居卧室,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三层设立经堂。二层的起居室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厅堂,雕梁画柱,富丽堂皇。大堂中间有几根粗大的木柱,是家中的神圣之物,不过到底有哪些说法,实在想不起来了。

和我们同来的还有旅行团的一批人,大家凑在一起很是热闹。这个藏民的家里人口众多,老老少少至少也得20来口子人。主持节目的是家中的大姐,虽然皮肤很黑,但长得蛮秀气,唱歌的嗓音也出奇地好。男孩子们个个粗犷帅气,充满了男子汉的阳刚之气。给我们倒茶的是家中最老的长辈,他们的老奶奶。老人慈眉善目,虽然年近70,但手脚非常利索。最让我们惊讶的是,老人家也能歌善舞,这么大年纪了,表演起来丝毫不比她的孙儿孙女逊色。每次她的表演,都会迎来最热烈的掌声,当然观众们的哈达也献得特别踊跃。

早在上楼之前,藏民家里的姐妹们就给每个客人都敬过了青稞酒。上了楼,客人面前的桌子上,摆满了酥油茶、糌粑、奶渣和炒熟的青稞籽。据说酥油茶能缓解高原反应,我喝了不少。感觉没什么怪味,不象有些人那么难于接受。糌粑其实是用油炒过的青稞粉,很像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油茶面。

扎西悄悄告诉我:“一会儿我教你做藏餐。”一句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看着扎西终于张罗完其他事情,赶紧招手让他坐过来,小声提醒:“扎西,藏餐!”他会心地点点头,把面前的糌粑粉倒在一个空碗里,再加点酥油茶进去,伸出指头来回地搅拌。搅好了,在碗里团成一团一团的。“可以吃了。”他边说边递了一个给我。味道不错。我也跃跃欲试。倒了糌粑粉,淋了酥油茶,刚想伸手去搅拌,突然想起应该先去洗洗手。一边起身,一边告诉扎西:“等一下,我去洗手。”扎西一把拉住我:“不能洗手的,做藏餐不能洗手。”看我一副被惊吓的表情,扎西笑道:“不但不能洗手,还应该先上趟厕所。做藏餐的手不能太干净的。”震惊之情难于言表,不过,入乡只能随俗。想想刚才扎西做的藏餐,我不也吃了吗,似乎没那么可怕,于是大胆地伸出未洗之手。没想到,手刚伸出来,扎西又摇头:“错了,不是那根指头,是这个。”边说边伸出左手的无名指。藏餐怎么恁多讲究捏?好在身边有个耐心的扎西,不管手法如何,我终于还是做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份藏餐。虽然妈妈对我的藏餐很不以为然,但是我私下觉得,不比扎西的差,嘿嘿。

家访的最后环节是大家一起围着柱子跳舞。我托辞自己要拍照,死活不肯加入队伍。扎西硬把我拖进去:“你再不跳,就没机会了!去跳吧,我帮你拍照。”大家多多少少都喝了点青稞酒,集体晕晕乎乎,气氛热烈得一浪高过一浪。妈妈后来跟我说:“要不是怕犯心脏病,我都想跟你们一起跳了。”

其实,那天我们的座位并不好,正巧在大门对面。进出的人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记得随手关门。夜晚的风冷飕飕的。扎西怕我和妈妈吹凉了,一晚上都跑来跑去地关门。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有了扎西的细心照顾,那天实在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夜晚。

从藏民家里出来,给妈妈买了氧气瓶,回到宾馆,已经10点多了,赶紧洗洗睡下。香格里拉海拔3000多米,我对妈妈的身体担心极了。睡觉之前,特意嘱咐她一定要吃片安定。我躺在床上,毫无睡意,一直在心里祈祷着,让我们平安度过香格里拉最后的行程吧。不一会儿,妈妈响起了熟睡的鼾声。可是,这时的我却头痛欲裂,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香格里拉的夜晚,我与高原反应狭路相逢,短兵相接,最后以败北告终。整个晚上,我睡了有一个小时?恐怕都不到。

奇怪的是,第二天,我的精神居然还不错。这一天,要去普达措森林公园。扎西带了一个实习导游来,是个20岁左右的年轻女孩。女孩还没从旅游学校毕业,这是第一次实习。她显然还没有我有经验,去普达措的早上,竟然只穿了一件薄夹克,冻得发抖。我和妈妈准备充分,几乎把所有的衣服都套在身上了。看着可怜的小女孩,心中不忍,突然想起车里还有一件毛衣,赶紧取出来嘱咐她穿上。也许是感激的缘故,一路上,女孩都格外细心地扶着妈妈,于是,我能随心所欲地游逛和拍照。

普达措公园占地辽阔,以草原牧场、雪域森林、高原湖泊而著称,据说今年8月才正式对外开放。进入公园,必须坐里面的环保巴士,每人80元车费,加上门票110块,这里的费用着实不菲。70岁以上的老人是免门票的,不过,车费照付。

普达措的藏语是普渡众生到达彼岸之意。相传1600多年前,法王在建塘草原的林海深处发现几处具有清凉、柔和、纯净、不伤咽喉、有益肠胃等神奇效用的湖泊,那里的草甸被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紧紧环抱,于是感叹:“建塘普达,天然生就”。普达措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区管理面积1313平方公里,但目前只开发了3‰。已开发的部分,南面是碧塔海,北边是属都湖,两湖之间是洛茸民族生态文化旅游村和弥里塘亚高山牧场。这里的环保巴士,载游客的同时,也是村庄和牧场的交通工具。只要见到路边有搭车的藏民,司机就会主动停下来让他们上车。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be655010006fe.html21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