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格里拉的另一半(之三红色丽江) |
[游记]香格里拉的另一半(之三红色丽江) |
2008-06-27 sina.com.cn |
第三部 红色丽江 回到丽江后,大家心有不甘,于是决定用大理填补雨崩的两天空缺。大理离丽江仅三个多小时车程,上午走中午便到。乘8路车由下关到古城,找个饭馆,沙锅鱼很棒,炸乳扇则一般。 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的五百多年间,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朝建立云南行省,云南重心始由大理移至昆明。目前的大理古城为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位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坝区。 去时正赶上当地白族人最盛大的传统集市——“三月街”。白族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其民族来源在学术界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白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在大理国时期。 洱海距大理古城步行约2小时,可别像我们那样真的走过去,艰苦地穿越农田和村庄……洱海以湖形如耳、浪大如海得名,其古称包括“叶榆泽”、“昆弥川” 洱海为高原淡水湖,属澜沧江水系,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平均宽7~8千米,面积约 往事如烟:天龙八部》及其他 后晋天福二年( 937年 宋绍圣元年(1094年),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于段正明之弟段正淳,段氏复立 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国,国主段兴智降,1257年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将傅友德、沐英攻克大理,俘获大理总管段世,结束了段氏在大理的统治。 崇圣寺,即小说中的“天龙寺” 大理古城住宿一晚,次日上午乘索道游苍山。苍山又名“点苍山”,因其山色苍翠,山顶积雪而得名。苍山连绵50多公里,由十九座山峰组成。“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齐名。 苍山十九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为4122米。古人将其景色归纳为苍山八景,即晓色画屏、苍山春雪、云横玉带、凤眼生辉、碧水叠潭、玉局浮云、溪瀑丸石、金霞夕照。 苍山走马观花归来,下午从下关北客运站乘车返回丽江。来程主要下坡,只三个多小时,回程却要四个多钟头。将近目的地时正好日落,车内颠簸中举起相机随手一拍。 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 傍晚,鸟瞰丽江古城。 远处狮子山顶的万古楼,纳西语“温古旅”,意为观赏畅怀于制高点,因谐音名曰“万古楼”。不用说,它便是丽江古城的制高点。 夜晚的古城入口,曝光速度原因,水车在照片中已成了风车。 同一地点,白天的水车。 清晨的街道。 木得,纳西名阿甲阿得,列木氏土司世系第七世,明军南下云南,阿甲阿得“率众失归”,被赐姓“木”,同时得授“予子孙世袭土官知府 木氏土司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自元代以来,木氏土司世袭统治丽江近五个世纪,直至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设流,方才结束。 沧海桑田,原来的木府早已无存,只能在现代仿建的牌楼前凭吊曾经的一方霸主。 纳西人对文化教育一向重视。早在明代,木氏土司就撰写刊印了十几种诗文集,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少有,但当时的教育局限在当地贵族阶层。清雍正朝改土归流后,流官知府大兴教育,开办学馆、书院,传授汉文化知识,使得这里先后出过翰林二人、进士七人、举人六十多名。 晨光中的“天雨流芳”牌坊,此四字是纳西语的音译,其真正的含义是——“读书去吧”。 清雍正元年,丽江府改土归流,原设的土知府一名改为流官,土通判一名改为土官。自宋以来,在南诏、吐蕃、蒙古、中原朝廷左右逢源的木氏土司,当年就从土知府降为土通判,丽江第一任流官知府杨香必巧设名目,将木氏十二里祖宅拆为衙署和兵盘,木氏田庄尽数归官,家人入里为民。土司木钟听说家产破尽,摧胸顿足,气得呕病而死。 木府旁的彩色牌坊“天雨流芳”,是土司鼓励木氏贵族子弟发奋读书而树立的,但土司对平民阶层的文化教育却严加限制。木氏苦心经营几百年的基业坍塌衰败,和压制民众接受教育“不许事诗书”、新兴地主阶层希望通过科举跻身宦途产生的激烈矛盾也有一定关系。丽江好读书的风气,不要从“天雨流芳”找寻,而要注目四方街西侧的科贡坊。 改土归流后,丽江的历任流官都建学兴教,整顿府学、广设义学馆,把儒家“有教无类”——受教育者无分出身、“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科举作官,改变整个家族经济和政治状况的理念推行到木氏势力分崩瓦解的丽江去。丽江的平民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非木家的子弟也可以通过读书步上宦途,于是丽江读书之风日盛。 清代嘉庆年间,住在这个小巷的一户人家出了个兄弟举人——杨兆兰和杨兆荣,接着杨兆荣的儿子杨硕臣又于道光年间中了举人,一门三举,这在边地少数民族地区是前所未有的事,一时令世人传诵。当时丽江古城官府为此在巷口竖了一座二层门楼,并悬挂“科贡坊”大字匾额。 ——摘自新浪《丽江科贡坊 小巷深处飘书香》 公元1253年,忽必烈的蒙古军革囊渡江到达丽江,现在古城中有的地名就是蒙古驻军的语言证据,比如大石桥一带,纳西语叫“阿营畅”,意为蒙古军驻扎的村落。 黑龙潭,位于古城东北端象山之麓,通常潭水来自于玉龙雪山,但今年丽江缺水,古城与黑龙潭的水都是由拉市海抽调过来,不如往年清澈。 玉龙雪山在丽江西北,与哈巴雪山隔金沙江对峙,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为云南第二高峰,列于梅里主峰卡瓦博格之后。 酒吧街上著名的樱花屋,当地最早的酒吧之一。 古城的狗狗们一向悠然自得,这么酷的有很多。 酒吧屋檐上早起散步的猫。 门槛上怀抱狗狗的可爱孩子。 丽江的木雕十分有名,但听说这些木雕艺人主要是来自大理的白族,本地人很少会做。木雕通常都刻有东巴文。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高级知识分子,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 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又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它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 传说明代以前,纳西人是没有姓的,名字实行父子联名制。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纳西首领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被朱元璋赐姓木,据传为纳西木姓之始。木氏土司对其百姓另赐“和”姓,表示木上添一撇戴上草帽,旁边加一口背上筐篮。所以纳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说。 门口晒太阳的纳西老人,估计也是姓和的吧。 纳西妇女通常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代表星星,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那些圆形图案代表对青蛙眼睛的图腾崇拜。 “披星戴月”的纳西妇女。 纳西人称呼女孩子为“盼金妹”,意思接近于“美女”、“靓女”之类。至于称呼男孩子嘛,那当然就是“盼金哥”了。古城里到处都是招揽包车出游生意的盼金妹们,数量多的让人却步。 逛街的小盼金妹。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2c23601009w0t.html37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