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十堰,灵奇依旧(0719) 我想这山,再舒我的眼 我盼这水,再洗我的心 我登临过武当金顶 于云海霞光间体会到阴阳相济 我也曾泛舟于丹江 在烟波浩渺中懂得了上善若水 于此,我度过童年、少年时光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她的怀抱 去追寻一个骛远的梦想 在路上,我自豪地告诉邂逅的人们 我那美丽的故乡的名字——十堰 “鄂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识”,对十堰市感到陌生不是你的错。在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故乡:十堰市地处鄂、豫、川、陕四省交界的群山中,经济发达、市容整洁、交通便利、饮誉中外的武当山和闻名遐迩的神农架傍依两侧。是无可替代的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全市辖两个市区(张湾、茅箭)、一个经济开放区(白浪)、一个县级市(丹江口)、五个县(郧县、郧西、房县、竹山、竹溪)全市国土总面积2.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6万。其中城区面积1190平方公里,人口52万。 移民城市,备战要地 1952年,由于美国飞机的轰炸,朝鲜志愿军的汽车损失非常大,1953年底,中央正式决定在湖北建第二汽车厂。踏勘了80多条山沟后,周总理选定二汽在郧阳十堰地区建设。当初的十堰还是湖北西北部山区的一个小乡村,因为偏僻无名,在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也是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产物。 当创业者背着行李来到十堰,展现在面前的是一片荒凉景象。开门就见山,一条唯一的坑坑洼洼的砂石路横贯东西,日常生活用品全靠汽车从外地运进山沟里的建设工地。我的父辈——那些湖北及周边的复员军人和来自长春、洛阳、天津、上海、南京、无锡、武汉等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青年学生们,住着芦席棚,挑着马灯……那时候十堰的山上有还有狼和熊、有黄羊、野兔、野猪、野鸡,如今这些动物早早“人进我退”,只有在了无人迹的深山中才有可能一见。 如今作为工业移民城市,十堰全市通用普通话。当地人和周边地区也说自古相袭的陨阳话等鄂西北方言。遇到这类方言,仔细聆听亦不难理解。十堰市是备战的大三线,今天是,明天也是!在这里,十余万汽车工人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着,捍卫着我们民族工业的脊梁。 因车而建,因车而兴 十堰市是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世界三大卡车厂之一、全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东风汽车公司(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和中国四大轮胎厂之一东风轮胎厂均扎根于这片山林。为“抗战备荒”,老一代的建设者们呕心沥血在鄂西北的群山腹地中缔造了一个民族工业辉煌的梦。只经过廿载建设,十堰市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同时成为全国园林城市建设的样板与试点。十堰市因此以“新城、山城、车城”而跻身于中国名城之列。 19世纪80年代末,十堰已铺设并开通了了贯穿全市的暖气管道、热水管道、煤气管道,实现了公交无人售票。1992年十堰市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列第二十二位,199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五位,率先步入全国小康城市之列。徜徉在这恬静秀美、整洁严谨的的现代车城,或在摩天大楼的旋转餐厅品尝各式美食时,很难想象40年前此地只是一个小到地图上无法寻找的村庄。 依山而建,园林城市 十堰的城市面积乍一看数字很大,达到或超过了一些省会级大城市。事实上可用面积不足1/4,3/4的面积都被连绵的海拔200-1700米的群山占据了。当初建第二汽车厂时,因为汽车的零部件都是分开加工,再集体总装的。所以二汽的50多个分厂均依山而建,依次排开,分别建在各自的山谷或平地上,再用柏油马路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今天的城市布局,站在山上,例如艳湖公园的凌云塔上往下看,整个城市宛若一条蜿蜒在重峦叠嶂中的巨龙。 即使你讨厌工业文明,十堰仍是你华中之旅的最佳选择。她管辖并连接着武当山和神农架两大世界级热门景区,更拥有任何城市难以比拟的空气质量、饮水质量(南水北调的起点丹江是国家1级水源)。大山上的密林和先进的环保设备使得她处子般纤尘不染。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蓝天的蓝”和“绿树的绿”成就了这座园林城市的主色调,卡车的外壳和工人的工装同样如此。 郧阳古地,文化悠长 十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十堰地区在商、周时属绞、庸等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元代始设郧县。现今的城区,清代中叶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利灌溉,得名十堰。1967年,国家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设立了郧县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晋升为省辖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延续至今。 十堰还是道教和“武当武术”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