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贺兰山 武当山 拜寺口景点介绍 |
[游记]贺兰山 武当山 拜寺口景点介绍 |
2007-07-16 fqhua.com |
贺兰山 【“骏马”卫士 岩画辉煌】 站在银川平原向西遥望,那映入眼中巍峨峻峭的山峰就是贺兰山。贺兰山南北长200多公里,远看宛如骏马,蒙古语谓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的北部、西部、南部均为茫茫戈壁、沙漠,东部是宁夏平原,它在浩瀚黄沙中拔地而起,成为宁夏鱼米之乡的一道天然屏障。 贺兰山景秀山奇,物产丰富。一位生平不详的文人润光有一首《【游贺兰山绝句》道:“一路草香都是药,千林万树尽生苔。浮云似水流将去,怪石如人立起来。”曾任礼部尚书的元代文学家贡师泰有一首《杨德章监宪贺兰山图》的短篇佳作咏贺兰山风光:“太阴为峰雪为瀑,万里西来一方玉。使君坐对兰山图,不数江南众山绿。”贺兰山有37处山口,以东麓小滚钟口最为著名,口内笔架山为贺兰石产地。诸口无不建寺,大小达百余所。 贺兰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来都是刀光剑影的古战场。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写道:“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目夕闻。”以“阵如云”、“羽檄交驰”形象地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 避暑胜地小滚钟口 小滚钟口俗称小口子,三面环山,宛如一个大钟口,山口中有座孤耸的小山峰,远望如一口大钟中间的铃锤,因此而得名。这里气候凉爽,早在西夏时期,就建有帝王避暑行宫。 小滚钟口树奇石怪,层峦叠嶂,庙宇亭阁相望《重修贺兰山小口子》碑记中写道:“贺兰山,可驰入者,凡八十余口,惟小滚钟口钟其神秀。山环泉抱,境界幽深……”笔架山、樱桃沟、青羊跳涧堪称自然奇观;老君堂、关帝庙、贺兰庙、清真寺、大悲阁、钟铃亭等寺庙亭阁,更增山色之美。位于小口子内右前的笔架峰,由三座凌空峭立的小山峰组成,宛如放置毛笔的笔架,故名。山下出产著名的可作砚台的贺兰石,所以又叫“砚台笔架山”。清人赵熊飞(《大悲阁望笔架峰》咏道:“仰观笔架峰,三峰插寥廓。何年巨灵辟,疑是鬼斧削。”笔架山堪称大自然鬼斧工的杰作。乾隆《宁夏府志》“地理山川”篇载:“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贺兰石质地细密,紫绿相映,制成的砚台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的优点。清末就有“一端二歙三贺兰石”之说。“端”指广东高要县端溪出产的端石;“歙”指江西婺源歙溪的婺源石。 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位于贺兰山拜寺口内,两塔东西距100余米相对而立。两塔均为砖塔,是宁夏境内惟一的密檐式砖塔。东塔外形为八角形,高约45米,13层。每层塔檐下都有两个砖雕兽头,怒目而视,十分威猛。西塔外形与东塔相似,高14层,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檐下每面正中砌有一浅龛,龛内塑一佛像,每座佛像姿态各异。龛的左右两侧,饰有口含串珠的兽头,神龛左右上角塔身每面的砖折处,又各雕有佛像一尊。如此众多的佛像和含珠兽头,使塔显得庄严而神秘。 相传双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和多宝如来佛而建。在双塔西面的山坡平地上,有佛寺遗迹。据考证,这里是西夏贺兰山佛祖院遗址。 多民族的画库 贺兰山岩画旱在郦道元《水经注》上就有记载,只是近些年来才大量发现,并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岩画主要分布在黑石峁、西峰沟、树林沟、贺兰口、苏峪 |
转自:http://www.fqhua.com/gl/nx/270.html4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