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纪游武当山隐于市的游记 |
[游记]纪游武当山隐于市的游记 |
2008-06-10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纪游武当山 吾祖周凯(公元1779~1837,善书画诗词,与林则徐、魏源、恭自珍等人结宣南诗社,京都二十四诗人之一)襄阳知府任上因武当山上谣传灵官杀人三十余者亲往侦缉,遍缆其胜迹。后调任泉州兵备道,以手绘稿历三月作《武当纪游二十四图》,现存收藏家史树青处。 道观风貌颇古,没明显的现代痕迹。心中暗喜,此行不虚。 一柱十二梁是复真观一大建筑特色 紫宵宫座落在武当山展旗峰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松林翠柏幽深,“紫霄福地”之所在。到达时雨逐渐加大,雾气笼罩着整座展旗峰,飘渺不定,有辛一睹“ 云外清都”之紫宵宫景色。 “ 云外清都”的紫宵宫景色,电影《木棉袈裟》曾有一场景拍摄于此。 当我离开太常观(小道观),到达南岩宫雨止。南岩宫因南向金顶而得名。石殿内现供奉元始天尊,玄天上帝,四御(皇大皇、北极紫微大帝,勾陈天皇大帝,后土皇祗),灵宫神帅等神像数十尊。 从这扇门望出去只能看到南岩宫的一角 南岩宫最著名的莫过于“龙头香”,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传说是玄武大帝的坐骑。古时香客为表虔诚,走过去烧龙头香,坠岩而亡者不计其数。 离开南岩宫已是下午三时,向海拨1600米的武当金顶出发了。行至半程游人骤减,我决定延狭窄的古神道前进。穿越一二三朝天门一路走来,天空已放晴,夕阳西下,余辉照射在充满水气的山道之上,仿佛与仙人同行。漫漫古神道唯我一人行,遐想得很!历三小时有余至天柱峰太和宫道观。太和宫位于天柱峰绝顶南侧,始建明永乐十年,整体布局依居天险、随山就势,借其峻险而添其庄严,古人称之为“千层楼阁空中起,万叠云山足下环”。当晚投宿于观内,清晨和黄昏会有武当道人在观前习拳练剑。 俯看太和宫,当晚居住的便是那最高的楼内。 清晨的金顶只有三种人:道士,信徒,我。 海拨1616米的武当金顶 云雾飘绕的武当云海 武当风光 现代航拍发现武当顶犹如一条巨蛇盘负在巨龟背上,与道教中的“玄武”一般不二。武当开山之初古人是如何得知此处建观能如玄武之状,颇为悬妙! 离开金顶后缆车至中观。中观元代称琼台三观,上观“白玉龟台”、中观“紫岳琼台”、下观叫“玉乐霄台”。三观之间借山势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之间亭桥相联,有“出门不见天,下雨不湿鞋”之说。现仅存中观台遗迹。 紫岳琼台遗迹 在下山时去了一回磨针井道观,有古井一眼,古井关联着玄武大帝得道前的神话传说。相传真武得道前是净乐国太子,十五岁入武当山。在深山修道几十年未成,心灰意冷,决意弃道还俗,走到这里遇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太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使他悟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道理,遂又返回深山修炼成仙。 旧山门孤独的座落在角落,回忆着当年的辉煌。
|
转自:http://rznl2005.blog.163.com/blog/static/5245221200769119614/3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