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湖北利川土家族灯歌龙船调 |
[游记]湖北利川土家族灯歌龙船调 |
2008-05-22 sina.com.cn |
利川市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鄂西南隅,东接恩施,南界咸丰,由西南至西北依次与重庆直辖市的黔江、彭水、石柱、万洲、云阳、奉节相邻。 2006年,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拍摄了《薅草锣鼓》和《龙船调》专题,之后到与之相邻的建始,拍摄了《黄四姐》。2007年,拍摄了《利川灯歌》专题节目,原本计划是在举办《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就邀请民间艺人们来的,但是受人员限制等原因,这一愿望在2007年7月终于变成了现实。 巴山楚水,载歌载舞,处处不是舞台,处处又都是舞台。旱地划船,内容和形式看似相悖,环境和情节看似极不协调,然而观众和演员却在参与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幻想和祭祀却在歌舞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却在相撞、相融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便是利川灯歌·龙船调的明显民族艺术特征。 利川古属巴国。历秦至汉,时巴时楚,或蜀或吴;唐宋以降,或属资田、清江;或隶盐水、庸州;元明时期,其地为土司分据;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始裁施南、忠路、忠孝、剑南、沙溪诸土司地建立县治,以水清照十丈的清江从这里发源,横贯全境,平川广漠,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而定名“利川”,1986年撤县建市。历史表明,这里从古至今一直为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人的生息繁衍集居区,土家族是这里的世居民族。 旱地划船,舞的是龙舟竞渡,唱的却是园里种瓜;演的是彩龙飞舞,唱的却是上山砍柴。 利川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巫山余脉和武陵山余脉在这里交汇,是一个镶嵌在四川大盆地东沿上的高山小盆地。境内河流顺着地质构成线和山势呈射线状向四面奔流。这里既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也是倒流三千八百里的郁江和唐崖河的发源地。从人文方面看,特殊的历史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古老巴楚优秀文化的典型沉积地和历史冰箱。 这里是民歌的海洋,1979至1981年民歌普查,全市收集各种民歌1420余首。过去这里交通不便,现在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正在大力修建,2008年全线贯通后,利川一定会成为全国新的旅游目的地。 利川灯歌·龙船调是利川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划地为台,玩彩龙船时的一种民间传统歌唱,属灯歌范畴。在这里,“龙船调”(又名“灯调”)是对利川以彩龙船为道具的系列歌唱的统称。我国中原玩灯始于西汉宫廷,唐、宋流传民间,历史久远。改土归流以前,今利川地方为土家族、苗族及其祖先世代集居区,玩灯始于何时尚无确考,不过据今柏杨灯歌艺人相传其祖师为清康熙时的乔国富(外号乔么妹)和毕凯,因此,可以认定,明末清初灯歌·龙船调已在利川柏杨坝一带流行。 载歌载舞是利川灯歌·龙船调的一大特色。歌唱是在演员舞蹈和伴奏停歇时进行的。唱法一领众合,一般多为书生领唱(也有幺妹领唱的),众人合唱。曲调传统固定。歌词多为本地传统优秀民歌或小调结合玩灯特点编创而成,除“开歌”、“送歌”所唱为祝福、送财和道谢外,其主要内容为唱本地风俗、农事及男女情爱。唱词既有传统唱段,也可即兴创作。一句一段,或两句一段者多。打一遍锣鼓就唱,打一遍锣鼓就收,既便于表演,又便于转场。其衬词极为丰富而魅力无限,它们有的对主词烘云托月,推波助澜;有的和主词血脉相通,水乳交融。特别是一些便于观众参与、别具挑逗的衬词衬句,一问众答或互问互答,把演员和观众的心灵融为一体,常常把演出一次次地推向高潮。 利川传统灯歌·龙船调尚存数十首。它们既是彩龙船演出时的传统唱段,又是演员即兴创作的曲调母体。其中最为典型最为群众喜爱的是利川优秀民歌《龙船调》。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76dcd5010085sq.html91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