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十一长阳清江游记 |
[游记]十一长阳清江游记 |
2008-05-22 sina.com.cn |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跟发源于利川,流经长阳全境的八百里清江,在湖北应该是极付盛名了,但身临其境,秀丽的景色之外的很多东西却让我觉得有点遗憾.守着这么好的一方土地,山水相依却并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往此旅行之人无法多停留几天,仅仅只是乘船浏览一遍既乘车离去,有半天时间就足够了.远远不能跟安徽/江西的一些古村落相比,让人可以在村中人家住上几天而不愿离去.既得放松之实,又被传世人文文化熏染.长阳五落钟离山相传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土家族发源地,可登上山顶,除几块石牌上简单的介绍土家发源文化外,就是一座供人烧香祭拜的亭子.既没有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又没有土家人的民族语言.比兹卡已经只是传说中的名字.西兰卡普据当地人介绍也只能在他们的一个民俗博物馆中才能一见.而哭嫁/跳丧/山歌/兰曲/女儿会在游览过程中仅仅只是耳闻.也许是我们游得太粗放,但进入景区,我们的游法肯定是受引导的,这种引导并没有让我们深入的去欣赏到一个民族原生态的东西.这对于象我这样的游者来说就是一种失望! 土家族的影子.竹背篓.在他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带表演性质的跳丧. 旅游中看到的有故事的东西才能被游者记住,被游者想念.此行算是失败的.可能不是我的失败,而是长阳清江的失败.我原想找一处土著人家住个三五天,出门看清江水.没事在土家的山上转转/到清江垂钓,晚上喝清江绿茶倚江赏月,结果都没实现.也说明当地人还不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来吸引象我这样的游人.开发旅游的思路看来还有待改变. 能让我记住的东西还是有的,但那只是人文的东西了.一个人一座坝.人是一个文革期间在清江插队,最后选择留在了清江的武汉人.坝是隔河岩大坝.这名武汉人长久生活在清江,虽然可以看到身上有武汉人影子,但已经完全融入当地人中了.跟当地的渔民/大坝工作人员都已经极熟了.到达清江的第一天遇到他,他就担当起我们的临时导游.也正因为有他的带领,让我们一行人能进入到隔河岩大坝内参观浏览.而他对隔河岩的了解也参观浏览增色不少.特别说起98年抗洪过程中隔河岩大坝所起的作用时.更是感慨万分.对203.94米的大坝蓄水最高水位推崇倍致.从他的讲解中可以想象当时状况是何等的紧张.一面是要缓解下游的荆江分洪压力,力保武汉的平安,一面是超过大坝设计水位高度所面临的垮坝危险,据说当时朱镕基总理亲自打电话操控到大坝指挥室指挥了对大坝的操作.当然应该还是在科学的分析下来下达命令的. 修建隔河岩的另一目的是为葛洲坝打基础,为修建葛洲坝收集相关科学资料,因此在隔河岩大坝修建完成后,葛洲坝也开始动工修建了. 了解到这些,206米落差的大坝更显得雄伟.大坝一边是涓涓细流.一边因蓄水而使高峡变平湖.群山变岛屿.景色变化也就以坝而分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2a8f601000bnp.html30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