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二) 土家族雄奇的文化遗存:湖北恩施鱼木寨 |
[游记]游记(二) 土家族雄奇的文化遗存:湖北恩施鱼木寨 |
2008-07-22 qyoo.cn |
更新时间:2007-08-03 【大中小】 自然景观的孤山绝壁和人文景观的寨楼寨墙使鱼木寨成为一个可以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鱼木寨文化似可概括为:寨堡文化。鱼木寨先民们正是凭借山寨来保土安民,以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同时又在山寨这个生存空间形成自己的民族特征、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寨堡参与了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建构,寨堡是土家族自立精神的物态显现。土家族先民的一部分被称作“武陵蛮”、“五溪蛮”,甚至有人认为陶潜所描绘的“桃花源”就是一个土家村寨。这决不是偶然的,闭塞的山谷溪洞,封闭的村落格局,是形成土家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摇篮。所以,土家族文化有山一般的质朴丰厚,土家的民族精神也有山一般的刚毅坚韧。据险自守,只是土家先民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迫不得已的一种生存策略,土家族人还有顽强的发展自强的精神。 寨堡文化也只是鱼木寨文化的一部分。鱼木寨人还有突破封闭阻隔、与外界交往的强烈愿望。在鱼木寨门楼居住的土生土长的土家族人向成兴告诉记者,前不久寨子里一位70多岁的老中医向全树,在刚刚取得法律本科自学文凭后去世,从这个寨子考出去到北京、武汉等地当教授的不下10余人,在读的大学生更是不少。记者在如此封闭的山寨看到了土家族人的自学精神和土家族文化对多种文化的包容性。 在所有的鱼木寨民居,记者发现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遇见客人,都分外地热情,他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张罗着板凳椅子,装烟递水,尽心款待。古朴的民风显现出鱼木寨人突破孤舟隔离的心理愿望和渴求情感交流的心理意向。在由岩石构成的鱼木寨中,你会发现鱼木寨人为改善生存环境而世代与之抗争的也是岩石。走进每一个山民的家中,记者惊奇于石制用具使用的广泛程度,石磨、石臼、石盆、石缸、石洗台、石猪槽等等,凡能用石料的器具他们就不用其它材料。民居石饰和陵墓石雕是鱼木寨审美型石文化的集中体现。把平凡的石头变精美,只有长期与石头打交道的土家族人,只有性格比石头更坚强的土家族人才能征服岩石! 从一条青石铺就的古道,记者随山婉转,依岭起伏,踏遍全寨,想象山民就是靠这条古道把封闭的鱼木寨引向山外的大千世界。当年鱼木寨的村民们就是淌着汗珠,打着赤脚,背着背篓,在这条石板古道上蹬、蹬、蹬地向前。在这条石板古道上,他们把自给有余的粮食和山货特产背出山寨,再把山寨所缺的盐巴、布匹等背回山来。石板连着背篓,背篓连着商品,商品连着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土家族的经济交通文化景观就是在崇山峻岭中移动着的背篓。背篓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又是对石板路景观的提高和升华。她把静止安详的石板路提升为一条歌呼颤动的生命之路。背篓和石板,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民在沉重的山山岭岭中求发展的机敏和智慧,表现了他们力图突破封闭的地缘限制,密切与周边村寨、周边民族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强烈愿望。横贯鱼木寨的石板古道在寨内又分出两条文路,分别通向寨内的垛子片、九道拐、高梯子等处。这些石板路在悬岩峭壁处化作悬空栈道。高梯子的栈道最为惊险悲壮,一端露在绝壁的山岩之外,就成为一步石梯。石梯上方的山岩中再凿出一个可供手指抓握的石窝,成为攀登石梯时的助力和保险。层层石梯在山岩间逐级上升,个个石窝在石梯上方适应相随,就构成了高梯子的悬空栈道。栈道下临百丈悬岩,攀登时必须手脚并用,凝神屏气,但仍令人心惊肉跳,魂飞魄散。鱼木寨的土家先民当年就是身背背篓,脚踏栈梯,手抠石窝,上下往来于栈道绝壁之间。这些栈道是石板路的一种特殊形式,她把绝壁化为通途,把古道延续一苍鹰盘桓的悬岩,把山巅平地与深谷沃土连接为一体,把人类的足迹延伸到大自然每一个角落,不仅极大地节省了绕山而行的时间和体力,更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鱼木寨人世世代代在封闭艰难的大山中运用石板(也包括栈道)和背篓开拓着民族的生存空间,拓展着民族的文化。
|
转自:http://www.qyoo.cn/travel/youjishow.asp?id=2101942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