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挽秋游记印象[东湖社区]

[游记]挽秋游记印象[东湖社区]

2008-01-11    cnhubei.com

楼主

小大收录

个性首页 | 博客 | 邮箱

[原创]欲将旅思付心桥——挽秋游记印象

1.
曾写过几篇本地网友文章评论,知根知底,对错尽付笑谈中。外地网友,于我这个拜文不拜人的现实主义者,甚是诚惶诚恐。
承诺给网友挽秋写篇评论,将近一年,终未成行。
“文如其人”,在现实的中国,我是不大赞同的。汉字的隐喻技法,不知害了多少卿卿性命,更不用说所谓的政治、法律、道德抑制,“铁肩担道义”,只不过是后人硬给披上狼皮的外衣,羔羊的温柔和吹捧,才是文人的真实本性。
曾几何时,网络的兴起,言为心声,若江水决堤,洪洪荒荒。殊不知,《冰点》停刊,网络警察,山雨欲来,多少给了网络写手一些警示,在这牛毛之一的网络社区——东湖,似乎只有一些乡村绝唱、山河游记,还可澄明一点心迹,给我奔放的思维,系上一根绊绳。
关注挽秋,从她的游记开始。
网络上的挽秋,现任东湖社区武汉文坛版主,榕树下色氏家族社团编辑,风铃网《风铃》纯文学民刊杂志编辑。相对于此,我多少有点网络井蛙之感慨了,但就其文字而言,终究是可亦师亦友的。
2.
游记,也算得上国学精粹,自唐宋山水寄情诗词,至《徐霞客游记》,壮写大好河山,抒尽文人风情。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旅游成为热门,游记之人亦多。但真正“曲径通幽处”的并不多,逃脱不了隐喻的老套路,避免不了景区颂歌,正如周国平在《旅游=旅+游?》中所述:“风景一出名,也就沦入凡尘,游人云集,使它失去了宁静的环境以及被真正知音赏玩的欣慰。”
前段时间,风行行走文学,将过程情趣寓于游记之中,大有席卷“原生态”之势,偏远山区、乡村风土,成为行走文学主流。对于游记而言,是个好的趋势,但终究逃不过市场的作用,大家名流,掀起应景风潮,显现出乏味的坎陷。倒是行走文学圈内的那些小家碧玉者,我写我心,不逐名利,寓情寓景,寓趣寓行,涌现了许多游记看点。挽秋的游记,就属于这个看点之内。
游记,不仅仅是名山名水名风景的抒写,“赫赫有名者未必优秀,默默无闻者未必拙劣。”只要拥有一颗情趣的挖掘之心,生活的场境,均可纳入游记的范围,挽秋的《悠悠黄陂悠悠情》、《触摸黄石边缘的疼痛》、《秋游三山湖》,充分体现了小家碧玉游记的掘心、掘眼、掘情、掘趣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文明进步的标志,并不是以牺牲、淘汰传统文化为代价,现代人在尽情享受现代都市繁华的同时,内心深处,遇到熟悉的场境逝去,疼痛在撕扯,《触摸黄石边缘的疼痛》,再现了她重游曾经工作过的黄石的梦断呐喊,“盼了几十年却盼到打击,几十年的梦却梦断黄石的街道。”这种呐喊,又岂是那些政绩工程代表者所能接受的?那些大家名流们又岂会屑于发乎他们的笔端?“大江东去浪淘尽”,它只属于我等末流者发自心尖的无奈,“黄石,就这样我算是触摸过你了的,这种边缘状态却让我心疼。”心疼的真实感觉,深深地震撼着读者。
世世代代百姓流水般的生活,有许多现实场境中衣食住行的快乐,构筑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情趣,一个情字,一个趣字,化成了《悠悠黄陂悠悠情》,看惯了吹捧景区的文字,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风土人情抒写,与读者产生了共鸣。黄陂,是她的家乡,悠久的历史,生养的滠水河,传承的美食、湖北大鼓,无不牵扯着她的思心,面对黄陂,应了周国平的那句话:“请允许我说:我是旅人,是游子,但我不是‘旅游者’。”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她心底永远不倒的“那颗树”的感受,才有了她在此文中拿捏到位的详简结构处理,才有了她发乎于灵魂深处的情景交融。
在小家碧玉游记中,休闲时行走于身边的乡村绝唱,给人洗涤灵魂的效果。地处鄂州的三山湖,不是什么名山名湖,但着眼于身心疲惫之后的瞬间停顿,着眼于喧嚣之后的心灵休憩,不失最佳去处。她紧紧抓住吃“海子”(螃蟹)的激情、坐湖心亭的闲情、采野菱的柔情,从动作、视觉、嗅觉、情趣诸方面入手,将远离都市、嘻闹乡村的原始人性,抒发得淋漓尽致,“在这里、在三山湖,我收获了海一样的世界。”游记所必须的真、情、趣条件,在《秋游三山湖》中,得以充分显现,应该说,此文是她游记的集大成者。
3.
小家碧玉游记,也逃脱不了浏览名山名水的抒写欲望。张家界、凤凰、山西旅游套餐,以她的所思所感所悟,真实的抒写。诚然,不可敌挡无数大家名流之文,但“天然去修饰”的感思文风,为这些名山名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修补了“名人市场效应”想说不敢说的尴尬,给世人还原了一份真实。
《聆听云冈石窟的诉说》,在再现对云冈的辉煌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她对云冈石窟的崇敬之情,更重要的是,云冈石窟诉说的背后,隐藏了她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忧虑之情,“看着佛身上因泥层脱落后现出的千疮百孔,看着缺胳膊少腿的风化现象,内心涌出阵阵疼痛。佛说慈悲为怀,可这大自然却如此弄人,不,应该是佛,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沧桑……”在方舟子诸人大喊“消灭中国古文化”之时,听听丰衣足食的百姓心声吧,谁说百姓不忧国忧民忧文化?
除却名山名水的历史文化流失的忧虑之外,从她众多游记的文字记录来看,侧重点是关系衣食住行的生活情趣,反映了小家碧玉游记不可逆转的风格,无论是《婺源剪影》,还是《人力车大同夜》和《穿越山西初尝晋》,都从不同侧面再现了行走当地的风土人情,以一个外地人的目光和感受,彰显民族悠远文化历史,这不能不让读者想起沈从文的《湘西散记》,尽管她的这些笔记,达不到沈从文的叙事高度,但“原生态”的第一感觉,赐给了这代人正视民族文化的悠远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小家碧玉游记的那种展现时代生活场境、不让情趣从游记中流失的潜在力量。
4.
不容置疑,多以行走为载体的小家碧玉游记,在建立“真、情、趣”抒写原则之时,大都局限于“小我”、“实境”。在写作技巧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过满的“我”的行走日程、细节的灵魂叙述及情境置换技巧的欠缺、场外信息的纳入及全境思索的匮乏。纵观她的游记,也是如此。
正如她的《生命中,有桥来来往往》标题,小家碧玉游记能在再度崛起的旅游文学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其“真、情、趣”,也算是来来往往游记的一种幸运,也算是在为传统游记和现代游记搭起一座链桥,做出尝试。
“生命如水,爱如桥,即使桥下没有了水,人们看到那桥时,还依然会记得那水……”
是的,即使在小家碧玉游记中,看不到耀眼的虹桥横跨天空,但在大众百姓心中,却有一座心桥在记得那水一般的“真、情、趣”。
欲将旅思付心桥,这便是我看重挽秋游记之所在。

转自: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76&id=49014724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