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MSHOW |
[游记]MSHOW |
2007-07-16 |
我的家就住在美丽的东湖——东湖边的放鹰台 [B][center]武昌东湖西岸环湖路与水果湖畔相交处有一座高约20米的小土丘,山体为青石高台环抱,呈古城墙状,上下两层,栏杆为汉白玉,巍峨如宫阙。放鹰台座西向东,与东湖对面磨山遥遥相对。从山下拾级而上,半山腰台阶上方紫红色石壁上镌刻着“放鹰台”三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台阶左右阶梯可上至台顶,丘上为一平台,台上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树下小径麻石铺就,蜿蜒通向山后。平台中央矗立着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铜像高约两丈许,宽袍峨冠,身体前倾,一只手在背后,一只手高擎头上正欲放飞一只苍鹰。铜像把诗仙李白傲视权贵,浪漫不羁的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与苍松古木,浩淼湖水相映成趣,煞是传神。 相传李白曾在此放鹰吟诗,以颂苍鹰凌云翱翔,寄托自己的豪情壮志。李白的《观放白鹰》二首:“八月边风高,故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即是在此吟诵而成。据说太白先生在湖北安陆入赘成家后,本想在官场追求功名,建功立业,四处拜谒名人高官,但处处碰壁而心情沮丧。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0年),李白来到江夏东郊寻访李巴故居,见中堂悬挂着李巴草书“学我者死,逆我者俗”,字体气势磅礴,意境不俗,十分欣赏。得知李巴虽生前书法名震一时,且曾任高官,但生性耿直,不事权贵而遭非议,晚年家境贫寒,死后其子到梁子湖畔的龙泉寺出家为僧的境遇,不胜唏嘘感慨之至。离开故居便信步沿洪山北麓向东走去。走到东湖畔,看见一只小鹰被猎人下的套子套住,李白睹物思情,心生爱怜,旋即解开套子,小鹰冲上蓝天,绕着他盘旋两圈后飞上天去。望着越飞越远的小鹰,李白诗性大发,吟诵了上述诗句。从此太白先生云游四海,长吟狂歌,不再求官了。这就是放鹰台的来历。 现在放鹰台的气势在恢宏中显得多了几份高贵和人工雕凿,其实我更喜欢儿时的放鹰台那充满野趣和自然的风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就是与之相伴的。记得第一次登放鹰台好像是57年的夏季,当时我们家刚刚从武昌城里的阅马场搬到水果湖。一天晚饭后,我和父亲沿着办公楼后的小路从后山蜿蜒而上,那时的放鹰台比现在高出许多,小山上树木遮天蔽日,幽辟的小径两旁长满灌木和茅草。我们登上山顶,觉得豁然开朗。夕阳照耀着东湖对岸的磨山,山峦起伏,郁郁苍苍。浩淼无际的湖水烟波荡漾,湖中点点扁舟来往,天空透彻,点缀着几丝绚丽的晚霞,鸥鹭击翔,大有王勃《腾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那时还没有现在的环湖路和双湖桥,东湖边也很荒凉,小丘突兀峙在湖边,显得十分伟岸高大。一条沙石小道沿湖岸逶迤向北,供行人来往。到水果湖的北岸就必须绕道而行。山下是一个简易的游泳池,平时人们就在此嬉戏游泳,我的游泳就是在这里学会的。现在的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是警卫连的养猪场,平时有几个解放军战士住在这儿。我们那时对解放军十分崇拜,梦想一天自己也穿上军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还真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也倒确实梦想成真了。 上中学后,我也时常来这里玩耍和游泳。大约是65年我上初中二年级时,这里发现了古人类遗址,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和陶器,据说这些都具有“屈家岭文化”的特点,距今五、六千年历史。记得那年夏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天天和警卫连的战士一起乘木船到湖里打水草喂猪,看考古队员发掘和修复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现在还在省博物馆展出呢!这个暑假,我学会了划木船,也培养起我对历史和考古的兴趣。 文革以后我下乡、参军也有近十多年没有,或者很少去放鹰台了。改革开放后,水果湖大兴土木,警卫连的养猪场早已搬迁了,原址改建成为老干部活动中心,旁边又建了一座宾馆。前些年又对原来的放鹰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现在的放鹰台虽然豪华和气派,却也少了一些原生的野趣和自然的风光。现在我晚饭后徜徉在东湖边,站在新修建的汉白玉栏杆的亲水平台上,眺望浩淼的湖水,回眸那伴我成长的放鹰台,心中总是浮现丝丝对旧物眷念的惆怅。啊,真的,别了,往日的放鹰台;别了,那自然天成的放鹰台。[/center][/B][20] |
转自:2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