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汉口的里分汉阳的巷 |
[游记]汉口的里分汉阳的巷 |
2008-05-22 sina.com.cn |
闲说武汉(九)——汉口的里分汉阳的巷 武汉三镇的街道是杂乱的,无序的,这是由最初立市没有规划和两江交汇的地理形胜而形成的,不象北京,东西南北,横平竖直,也不象上海,顺江为省,逆江为市。至于解放后形成的几条著名大道,那是后话。 老武汉时期,武昌作为长期的首善之区,一般均以“路”和“街”命名道路,如解放路(中正路),紫阳路(张之洞路),彭刘杨路,复兴路,粮道街,候补街,等等,无甚的大趣。 老汉口也有“路”,也有“街”,但最令人留恋、最有味道的,当数里弄,汉口人叫“里分”。里弄式建筑风格,是随租界的产生而由西方殖民者带进来的。汉口的里弄,大约起源于20世纪初,鼎盛于20世纪20—30年代。有案可查的第一条里弄——新昌里现已不存。著名的地皮大王刘歆生在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傍边,于1901年修成生成南(北)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修筑佳丽广场大楼才拆除,甚是可惜。 里弄式建筑一经风起便盛行一时,它不同于早先在武汉这块土地上形成的江夏民居风格,是欧洲楼房式建筑和中国庭院式风格融合的产物。它的大致格局是:一条小街道贯通整个里分,两边相对排列着整齐的两排楼房,一般都是二层小楼,楼房被分割成几个至十几个不等的单元,每个单元门均朝里分内的小街,小街既是里分的通道,也是小街居民活动的场所。小街两头均通向里分外的马路,高档里分的小街口通常都有牌坊,上面注明“XX里”。 里分也是分档次的。早期的、或者中国人自己建筑的里分,一般比较简陋,砖木结构,无天井,无厕所(中国人对入厕向来不重视的),笔者的一个朋友原来住在交通路的保成里,我们到他家做客,都是在家里安个帘子,男女都在一个桶里方便,可怜等客散之后,再劳烦朋友亲自拎到公厕。采光很差,逼仄的木制楼梯,黑暗曲折。高档的里弄则具备完全的现代生活设施。小街上有铁制的雕花路灯,坚固的石库门,进门后是一个小巧的石砌天井,两边厢房,中间客厅,厅后是精美的雕花楼梯通二楼卧室,一楼一般是水磨石铺地,二楼是红漆的木地板,一般都外伸的阳台,阳台或是铁制或是水泥的栏杆,都有很好的花饰。室内空间都很高,有高大的窗户采光,有完善的卫生和厨房设施。比较代表性的有;江汉村,大陆坊,洞庭村。联保里等。 低档里分里,一般住的都是小职员,小作坊主,甚至戏子、妓女等等。高档里分里,一般住的是:外国在汉的职员,高级买办,银行职员,大资本家,律师等等。他们一般衣着光鲜,先生们或西装或长衫,太太(女士)们则通常都是旗袍、高跟鞋,走在里分的小街上,作风摆杨柳状,也算老汉口的一道风景。 与汉口里分风景完全不同的是汉阳的巷子。应该说只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汉阳的明清风貌还依稀存在。以老汉阳城为中心,四条大街向外延伸,南城巷和朝东的鼓楼街直到长江边,是当时繁盛一时的货物码头。北城巷穿凤凰山至汉水边,坐小木船(划子)直达汉口集家嘴,北城巷边有条著名的凤凰巷,巷子里有棵古老的银杏树,据说是武汉地区目前可证实的最古老的树。西大街蜿蜒至归元寺,是朝拜进香的必经之路。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bf9fb010095y5.html18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