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度游记 |
[游记]印度游记 |
2007-07-21 sina.com.cn |
掠影印度金三角 序 印度,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迷朦中菩提树下的天竺古国,虽是近邻却又知之甚少!在我国史籍中,印度二字最早出现在唐代高僧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是梵语SINDHU或波斯语HINDU的音译,亦是唐代文人笔下月亮的意译。据说玄奘称印度为月亮,是盛赞印度王公尊佛弘法,如明月居高临下,照临轮回不息的芸芸众生。 印度的时差比中国晚两个半小时。其气候分为三大季节:冬、夏、雨季。2月份,北京乍暖还寒,印度也正值冬季,温度却高达30多度,烈日之下,浮光掠影于被称为“金三角”的德里、阿格拉、斋浦尔三座城市,虽仅观之表象,却也感触颇深。 2月17日 星期五 雾转晴 德里 昨日18:00乘MU463从北京出发,经停上海,预定今晨5:00抵新德里(从北京到德里在 “机场象中国春运时的火车站”,这是我头脑中闪现出的第一个印象。也许有些夸张,但是,低矮昏暗的大厅、拥挤嘈杂的人群、混杂莫名的味道、缓慢无序的效率诠释了这个印象。饿了将近16个小时的我们在2个小时后终于办完入关手续,踏上了印度的土地。 出了机场的大门,在呼吸到舒适空气的同时,感觉像是到了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县城,路边停着破旧的铃木出租车,后来才知道这已是最豪华的TAXI了。坐上来接我们的空调大客车,看着堵塞无章的交通、尘土飞扬的街道,享受着舒适的空调,感觉不象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住宿的四星级宾馆房间天花板上悬挂着引人注目的大吊扇,桌子上摆放的蜡烛和火柴,提醒客人要随时做好停电的准备。 晚上,天气渐渐凉爽,应邀出席印度某协会的欢迎晚宴,露天的晚宴设在做了装饰的游泳池旁,点点彩灯宛如繁星,舒适的空气中弥漫着颇有英式风格的浪漫,与宾馆外形成了反差极大的两个世界。通知晚宴七点开始,热情、好客的主人将近八点才到。满脸恭敬的侍者端着酒水饮料和点心穿梭于客人之间。到十点钟,终于可以正式用餐了.。 2月18日 星期六 晴 德里 吃完印式早餐(印餐中的各种饼很好吃,成为我等此行中主要的肚中填充物。其它菜肴以咖哩为主要调料),前去参观德里的展览馆。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展馆较为壮观,交通也还便利,只是好象一直没有维修过。展场中蚊蝇纷飞、鸦鸽盘旋,分不清谁是组委会和展馆的工作人员谁是推销花插、打扫卫生的“游商”,倒是没有国内展场服务的那种“垄断”经营。展场的后门是倾倒垃圾的地方,也是“瘾君子”过烟瘾的场所。守门人充满笑容的比划着,说着听不懂的语言,后来才明白他在要烟抽。 晚上,乘车参加一个招待晚会。傍晚的街头,昏暗的灯光下,象北京高峰时一样是司空见惯的堵车。当车停下来等候信号灯时,令人惊讶的情景出现了:只见一个残疾人坐在自制的滑板车上,用双手撑地,飞快而又熟练地在马路中间各车的夹缝中穿梭,不时地停下来伸手向车内乞讨,两个十岁左右卖报纸的小女孩,跑到马路中间,其中一个竟然在车前翻起了跟头,另一个伸出脏脏的小手伸向周围车上的“观众”。车上的“观众”被震动了,许多人拿出硬币、纸币,只是空调车的窗户是封闭的,无法递下去。绿灯亮了,残疾人在已缓缓起动的车流之中左躲右闪地向路边滑去,两个小女孩飞快地跑到路边,转过身来向并未“付资”的“观众”们挥手再见,脸上的微笑是诚挚、天真、可爱的。 招待晚会设在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古塔下的大花园里,和街头景象相比俨然另一个世界。静谧的夜晚,弯弯的月亮,淡黄色的光投影在有着神奇传说的古塔和古建筑的残垣断壁上,淡淡地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轻轻地诉说着悠久的故事。可能是由于气候的原因,或者是受英式浪漫文化的影响,印度很多重要仪式和宴会都在晚上的露天里举行,包括结婚典礼。 晚会是浪漫而热情的,好客的主人请来了著名的艺术家演奏古老的音乐,使人在婉转的梵声中仿佛步入了历史长廊。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客人面前摆着很多一米高的水烟袋,每个客人发一个烟嘴,可以插在水烟袋垂下来的细管上吸烟。吸一口,一股混和着香料和烟草的味道清淡而舒适,使人从视觉、嗅觉、听觉上综合地体验着印度独有的感觉。 2月19日 星期日 晴 斋浦尔 乘车200公里赴具有金三角之称的城市之一角——斋浦尔。由于没有高速公路,路途上花费了很多时间。特别是有时会遇到牛在公路上悠闲地走着,汽车必须耐心地等待,因为印度教徒视牛为神圣的动物,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般人不使用牛皮制品,印度教寺庙也不允许牛皮制品入内。 斋浦尔的老城是著名的“粉红之城”,由才华横溢的杰邦—辛格王公于1727年建造。据说当年为迎接一位高贵的客人,杰邦—辛格王公下令把全城涂成粉红色,故而被誉为“玫瑰城”。走入该城,至今仍是一片粉红铺天盖地而来,很有特色。 “粉红之城”的王宫却是黄色的,目前只有着象征意义的国王把王宫的“底商”都无偿送给当地的百姓经营,开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商店。所以这里不象一般文物景点那样整洁,但确实为百姓解决了生计问题。在王宫入口,头一次看到了印度独特的景色—弄蛇人,一位身穿杏黄色长袍、缠头的中年人,吹着象葫芦丝一样的乐器,委身于蛇篓里的两条毒蛇随着音乐温柔地摇摆着头,使人远观而不敢近前,付一点小费可以合影,胆大的凑近照张像赶紧离开,胆小的觉得不照相太遗憾,只能远远的照张相过把瘾留个纪念。 在印度,带着照相机、摄像机进入景点是要收费的,费用有高有低,大约100卢比(1美元=40卢比,1人民币=5卢比)左右。印度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的力度是很大的,据说在珍贵文物考察地用三脚架、照明灯摄影还要由有关部门发放许可证,收取5000卢比的费用。 在王宫外、“粉红之城”旁的街道边,不时可以看到用布和塑料搭建的棚户,一群群孩子在嬉闹玩耍。在印度,感觉很深的就是贫富的差距可能就在转眼之间、可能就在咫尺之间。 2月20日 星期一 晴 斋浦尔 琥珀堡是斋浦尔另一个著名的建筑,由拉贾—曼—辛格王公建造于1592年。其围墙耸立于险峻山中,颇具长城之风。堡内议事厅、花园、寺庙等一应俱全。特别是精雕细刻而成的希什玛哈勒宫,顶部和墙壁用宝石镶嵌出花卉图案,历经四百余年,钻光闪烁,美仑美奂,体现了古印度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造诣。骑大象登琥珀堡是当地的一个传统节目,几十头大象庞大的脸上,被各种颜色装扮的象一块调色板。这些被美容了的大象,在山下和山上的“象站”列队等候着客人。骑着巨大而温顺的大象,悠哉悠哉地体验着古代印度贵族的生活,也可算作是一种很独特的享受吧。 斋浦尔城内还有一座被称为“风之宫”的高大建筑,在临街的一面粉红色的墙上,密密麻麻排满了500余个半圆的小窗户,是当时王妃们的观景窗,有庆典活动时观看路边的游行队伍,平时观看市景。炎热时,微风又能从小窗户徐徐吹入,使人凉爽舒适;如遇大风,把窗户全部打开,还可避免风对建筑的毁坏。故称为“风之宫”。当时的国王们为了避暑,又修建了漂亮的水上宫殿—“水之宫”,在一片静泊的湖中央,一座宫殿静静的耸立在那里,从岸边就能体会到宫殿内一丝丝的凉爽。 下午,返回德里。 2月21日 星期二 晴 德里 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来到了印度国父甘地的陵园。在一片宽阔的绿色草坪中,有一个下沉式的方型大理石建筑,长明火在燃烧。准确的讲这是甘地的纪念碑,是其火葬的地点,甘地的骨灰已撒到印度的圣河—恒河里。现在,陵园内任何与甘地有关的物品都没有,只是记载着这位老人对印度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在以非暴力手段抵抗英国殖民者的暴力赢得胜利之时,甘地却在德里被本国的印度教狂热教徒以暴力刺杀于1948年1月30日下午5时17分。因为甘地是主张种姓平等的,而这却得罪了根深蒂固的信守种姓制度的人。 记得是在学习世界历史时知道了印度的种姓制度,而在中国稍有点年龄的人都熟悉的印度电影《拉兹之歌》里女主角丽达的父亲的一句“名言”:“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可能是对这种制度通俗的表诉。种姓制度在印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根据就是印度教的教义。佛教是主张平等的,因为唐玄藏到印度取真经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所以一直认为信奉佛教的人在印度应该有很多,但实际上佛教信徒在印度越来越少,只占0.8,印度教徒占83。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称:诸神在分割大神时,大神的嘴变成了婆罗门(僧侣)、双臂变成了刹帝利(武士、王公、贵族)、双腿变成了吠舍(商人)、双脚变成了首陀罗(农民),四大种性由此而来。还有被排除在四大种性之外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从事着社会最低层次的工作。虽然政府从1947年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人生而不平等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地“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中”了。印度人沉浸于宗教,视心灵生活胜过一切,按照神的旨意,接受着命运的安排。虽然贫富分化严重,等级森严,但并没有仇富的暴力行为发生,社会也是很平静的。他们深信:今生的一切是是前世的报应,今生的一切无法改变,只求来世转变命运。 为了表示对国父甘地的尊重,参观甘地的陵园要脱鞋,赤脚进入陵园。在印度,参观很多寺庙时都要脱鞋才能进去,但一般不收费,或把鞋随意放在大门口。这里的存鞋费一卢比,工作人员在没有任何凭证的情况下,能准确找出每个客人的鞋来,也算是业务很熟练了。 德里分为新德里和旧德里,没有明显的区分,紧紧的连在一起,唯一的划分标志就是德里门。旧德里的街道纵横交错、弯曲狭窄、居民众多。而新德里的规划相比而言就整齐多了。就象每个国家都有着标志性的建筑和广场一样,印度的标志性建筑应该就是印度门了,类似凯旋门似的建筑,又名印度战士纪念碑。与周边欧洲风格的的总统府、现代德里的象征国会大厦等著名的政治性建筑遥相呼应,形成了标志型的建筑群体。 2月22日 星期三 晴 阿格拉 乘车200公里赴具有金三角之称的另一角—阿格拉,在进入该城的路上,看到了一条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风景线:在烈日的照耀下,路边一长串各式各样的棚户,大约有几公里。棚户外坐、卧、站满了衣衫褴褛的人们,或聊天或理发或默默地注视着飞驰的汽车。 终于见到了久负盛名的泰姬陵,虽然以前从照片上、朋友的描述中看到、听到过它,但亲眼看到它,还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震撼,或是一种感动。一座由德干高原大理石建造的洁白宫殿式建筑静静地耸立在雅沐那河旁,默默地沐浴着阳光,无语地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尤其是从繁乱的街道突然走到这里,好象时间也静静的凝固了。其拱门、窗棂、屏风,用红绿宝石镶嵌出花的图案或古兰经名言,绚丽多彩。泰姬陵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按时间不同而门票价格不同的名胜古迹,上午7点以前和下午5点以后因早霞和晚霞下的泰姬陵更加迷人,价格也更加昂贵。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个国王夏杰罕建造的。经过一段可任人想象的浪漫,夏杰罕国王娶了美丽的阿姬曼—芭奴为妻,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两人感情甚好,传说阿姬曼—芭奴在生第十五个孩子时去世。去世前,阿姬曼—芭奴对夏杰罕提了三个要求:1、要善待子女;2、不能再娶老婆;3、为自己建一座陵墓。夏杰罕国王下令从1632年开始建造泰姬陵,历经22年,用工2。3万人,动用了巨大的资金。据说夏杰罕国王原来还准备在雅沐那河对岸给自己盖一座黑色大理石的陵墓,与泰姬陵相守永远。只是由于其子发动宫廷政变,夏杰罕国王被剥夺了权力,才未能如愿。 离泰姬陵不远处的阿格拉城堡是印度古皇宫,由莫卧儿王朝第三代国王阿克巴建于1565—1575年,全部由红砂岩建造而成,高达21米的围墙,凸现险峻,具有帝王气势。值得一提的是国王夏杰罕被其子赶下台后,主动要求被拘禁在此城堡中的一间能够眺望到泰姬陵的小屋里,度过余生,给他们的爱情故事画上了令人扼腕的句号。 离开使人震撼的泰姬陵、壮观的阿格拉城堡,在大街上,遇到了很多抱着幼儿的母亲和小孩伸着手说着此行印象最深的一个英语单词“汗各瑞(HUNGRY)”,把人们从历史拉回了现实。 2月23日 星期四 返回德里,在灼热的阳光下参观了具有“第二悉尼歌剧院”之称的莲花庙,整座建筑象一朵洁白的莲花,纯洁无暇。 红堡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国王宫殿,因用赤沙岩建筑而得名,充满君王之气,雄伟壮观。该王朝信奉伊斯兰教,故此,红堡充满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其建筑布局辉煌大气、功能齐全。石柱、墙壁、窗棂都是精雕细刻、风采犹存。1947年,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是在这里宣布国家独立的,第一面国旗也是在这里升起的。为防止恐怖活动,宫殿大门由全副武装的士兵守卫。红堡原有用黄金和白银建造、宝石镶嵌的孔雀王朝的孔雀宝座。据说世界上最大的宝石“印度之星”当时就镶嵌在孔雀宝座上,后来让英国人掠夺走后一分为三,其中一棵镶嵌在女皇的皇冠上。印度很多城堡中的珍宝在战乱和英国占领时流失或被抢走,所以有的人称拥有很多印度珍宝的大英博物馆为“抢劫博物馆”。 2月24日 星期五 晴 德里 后记 从印度飞回中国的航班大多都是定在凌晨,几个朋友索性到大街上去看德里的夜景。非常巧合的是在宾馆附近有一处在深夜宁静黑暗中突显出的明亮热闹之所。好奇的我们顺着熙攘欢闹的人群走进了一个正举办豪华婚礼的花园,两台发电车轰鸣作响,数不清的灯把花园装饰的异常漂亮。骑着披金挂银、装饰豪华的大象(比琥珀城堡的大象待遇高多了)进入婚礼的新娘新郎珠宝光宝气、雍容富贵。几百名穿着华丽的嘉宾聚集在婚礼搭设的典礼台旁,欢歌起舞,大快朵颐。婚礼快结束了,随着告别的人群离开了豪华艳丽的花园。婚礼花园外,依旧是昏暗的路灯、尘土飞扬的马路,远处的棚户区在黑暗中一片宁静,微风把晾在树枝和栏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fab8040100096v2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