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慢慢地恐怕也能赶上我们印度"——有趣的印度游记 |
[游记]慢慢地恐怕也能赶上我们印度"——有趣的印度游记 |
2007-07-24 25.178 |
“慢慢地恐怕也能赶上我们印度”----有趣的印度游记(转贴) “慢慢地恐怕也能赶上我们印度”----有趣的印度游记ZT 你从哪里来? “你从哪来?”“你是哪国人?”这是我无论肩扛大背囊,或者是极度休闲时被问得最多的话。印度人对外国人的关注就像中国人八十年代对外国人的好奇一样。当然这种关注有着各种不同的目的。 在到印度之前,我也做了大量功课。不但翻阅了大量的历史风俗资料,对旅游路线也做了充分的准备。这里面关于要注意的事项更成为我对印度的朦胧印象。“乞丐特别多,不要给他们钱,不要让人帮你照像,不然你的相机会一去无回;不要去路边店吃饭,那里卫生条件极差;不要随便拍摄当地人,这样会惹怒他们;晚上不要单独上街,治安很差;不要同和你主动打招呼的人接近,他们不是导游就是骗子。” 所以,在我的脑子,首先建立的是对印度人的防备,是如何让自己更安全。当有人主动招呼的时候,总会不冷不热的敬而远之。当然在询问不果的情形下,印度人会自然而然的接着下句:“日本人?”“韩国人?”等等。最后当你说“我是中国人”之后,他们的不解和困惑会变得很强烈“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当你再次说“中国人”之后,他们就笑着点头(因为印度人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怀疑)。当确切知道你的中国身份之后,我们开始聊中国。“中国有私人轿车吗?”;“你们用网络吗?”“进口商品有哪些?”“是买卖婚姻还是自由恋爱?”“你的手表多少钱?”“你的摄像机多少钱?”……当一切成为答案之后,他们就一定让你回答“你觉得印度和中国比,谁更好?”考虑了一会儿,只好说:“印度好!”。于是,他们很自豪的劝慰你说:“当然了,我们印度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你们中国才二十多年。”你刚想申辩一下,他们会更友善的说:“不过听说这些年中国发展很快,慢慢地恐怕也能赶上我们印度。” 在孟买去德里的火车上,热情的印度人对我极其友善。当时我买的是列车上最高等级的车厢票,有空调的卧铺。四十多节车厢,只有这一节。孟买火车站是极开放的车站,没有检票口,没有服务员,只在低矮的候车广场上竖着一块大屏幕,在播出大量的歌舞广告之后,会出现你的列车出发站台、时间等消息。我背着登山包,拿着松下MX-300小DV,穿过一堆儿坐在水泥地上的人群,从正在上大行李的拖车旁挤进了站台。从头到尾我找不到车厢,又沿路返回,走了足足十五分钟。4月的印度属于热季,气温高达四十度。终于找到位于中部的“顶级车厢”,自己上车,找座位,根本没见着列车员。放下背包,凉快一下才定下神来审视环境。“这是不是有点太粗糙了。”最充分利用的空间已没有空余,长短不齐,僵硬的布帘子,更让你没有了视线。小小的窗户被没有经过任何模具加工的铝条固定着。窗外的热烈和人来人往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一位印度小伙和他的朋友靠在我铺位的木门上,“Japanese?”“No!”“Korea?”“No!”“Are you from?”…… 印度和中国,真的太陌生了。印度人对中国人的了解就像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一样,几乎都是空白。 印度第一站 我从香港出发,在曼谷停一个小时,5个多小时后到达孟买。飞机上拖家带口的大多是印度人,蒙古人面孔的人很少。印度的德里时间比中国的北京时间晚两个半小时,往返的机票是5700港币。飞机上提供的也大多是印度餐饮。大胡子的老人和穿着时髦纱丽的印度美女已经把我带到了印度的氛围里。 我住的酒店是孟买印度门旁边的一家小酒店,面前是印度最知名、最豪华的泰姬陵宫酒店集团的总部,穿过邻近的小街20米,就是大海。39美金的房间很小,房间还算干净,只是该有的设施几乎都没有。空调完全就是一架小型拖拉机。电梯极为幽默,是那种要用手拉铁栅栏,升降时看得见楼外景色的绝对古董。 印度门附近属于孟买半岛的中心区,人多车杂,商铺林立。印度门是孟买门的地标建筑,是为1911年到访印度的英国乔治五世而建的。每天清早开始,跑步、练功、晒太阳、吹海风的人就和大群大群的鸽子一起聚在了印度门下。海上的游船渡轮突突图的来往穿梭。连续几个早晨,我都是被一群嘻嘻哈哈的笑声惊醒。一帮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草地上围成一圈,前仰后合,举手伸腿,在练“笑功”,每次大概有两个多小时,看一会儿就明白了。激发心灵,让你开怀而笑。他们的笑声也绝不是一两种,凡是你听过全有:欢笑、窃笑、偷笑、阴笑、奸笑、嬉笑……在一位年龄稍老者的带领下,几十个人的声音就是一股声浪,完全感染了四周围观的人,彼此观望,也开始笑。练“笑功”的人并不回避我的DV,反而特别配合,特别高兴你拍他们。我问我能否参加,他们立刻就给我一个空位。练了一个早晨,我发现自己的心情快乐了好多,并且特别放松,见人也特别友善。我估计这种激发人本身快乐元素的功夫与瑜珈冥想一样,也应该是属于智者的创造。印度文化的许多神奇和奥妙绝对与印度人的这种善于从自身寻找各种解决心灵困惑的方法有关。 在印度的街头,一个拐弯的地方,一个人行天桥旁,或者是一处林荫里面,都拜奉着神灵,一条街总有那么三、五处神庙,并见香火旺盛。上班的白领,穷困的乞丐都撒着花瓣,喝一点圣水,用手指点一指红在眉心上,无论男女老幼。我就和印度的朋友说,怎么这里有这么多圣人和神圣,他开玩笑说,当然了,只要你发个愿,举起你的右手,你就可以立刻成为圣人。只是你必须永远举起你的右手,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睡觉吃饭,无论行走坐卧,“圣人”绝不会仅是个玩笑,光从表面看,他已经不是一件常人能够完成的任务。 从古至今,印度出现了太多的智者、大德及贤祖: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在此发源。现在各种各样的瑜珈学校、密宗学校和各式各类、千奇百怪的修行学校。从南至北,从恒河到喜马拉雅山的拉达克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朝拜者”。 在孟买街头,随时可以见到打扮鲜艳、举止不同凡响的“圣人”,而拥挤的人们对他们也视作平常。 印度和中国绝对是两个反差极大的国度,无论人种、文化,还是饮食、建筑,街市风情也绝无雷同之处。而他们的相同点都来源于一个原因。人太多了,超过十亿人口的印度,脏乱差已远远超过中国,在中国你看得到的毛病,印度都悄悄把它放大了一些。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印度没有唐人街,这和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一样。据吴兆南讲,1962年的中印战争之后,他们就被印度政府赶出了唐人街,绝大部分去了东南亚及香港,只有少部分像他这样的人留下来。吴兆南的父亲是广东阳江人,母亲是藏族。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没有去过其他国家,更没有回过中国。我们一起去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唐人街,那里已经变成了孟买最可怕的贫民区,曾经游泳抓鱼的河流以被木棚、垃圾覆盖了。写有汉字的华人会所现在是一处特别低级的妓院。华人公园是一个垃圾分检场,而吴兆南小时候的三层楼房也变成了旧农机具拼装场。吴兆南说虽然地方不是华人的了,但他也会时不时到这走一趟。他基本上在孟买生活,现在做一些翻译上的事情。我觉得印度有很多地方让我印象深刻,就向他求证:为什么满街都是小三轮和古老的汽车?为什么火车外面会站着人?他说。其实几十年来,印度在这些方面变化不大。大使牌汽车是1960年菲亚特的产品,到今天它也一成不变,是孟买街头的一大景观,机动三轮更是整个印度的主力交通工具,起码百分之五十以上。象在德里街上只能叫到冒着黑烟的三轮,因为大使牌出租必须通过酒店或旅游中心来预定。在印度街头,你绝少能看到像中国内地或沿海那样的汽车阵势。偶尔跑过的现代、本田或丰田之类几乎都属低排量的那种。“TATA”是印度自己的汽车品牌,无论是轿车,吉普车还是大巴,全市这个品牌,从外观到质量,你都绝不会羡慕。有次乘一辆豪华巴士,座号竟然是松动的,一根铁条时时就戳着你的腿。观光玻璃窗上用于固定的螺丝有七八厘米长,还保持着螺丝的原貌。开头以为是修车没完工,最后坐了许多所谓的同类豪华巴士,发现他就这样的设计和制造,而冰箱、彩电、空调等等,你也基本能发现同一个品牌的“Videcom”,也都属于用一次就很难忘记的那种。 印度说起来是个自由民主国家,但它的市场开放程度却极端封闭。国家垄断企业、垄断行业太多,竞争机制的缺乏使他们的产品绝对落后于这个时代。 在孟买、在德里,在西姆拉,在阿拉格西或其他小城,加尔格达就更不用说了,时不时会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提醒你英国人的存在。 我对孟买大学一直怀有敬仰,因为曾经有个朋友留学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这,一个是罗马大学。他最终选择了罗马。我却始终把孟买大学同罗马大学相媲美。开始我仅仅在四周转转,拍点DV。实在想进到里面看看,就骗过了门卫。古老的钟楼和教学楼是英国人建造的。阴凉处到处躺着看书的学生,院里的参天大树随风飘落的黄花把绿草地改变了颜色,松鼠和小鸟时不时从花上跑过。两个坐在草地上谈恋爱的男女同学主动跑来和我聊天,看我拍的DV影像,当看到自己时就相互推搡着大笑。男孩是非常现代的那类人,女孩穿着纱丽,象极了我对印度美女的判断——羞涩、礼貌、大方得体。后来,他俩带着我到钟楼上的图书馆看书。钟楼象教堂般的空间设计,凉爽怡人,透过彩色玻璃,看得见大草地和左右相邻的高等法院大楼及政府大楼。全是百年古董,令你兴奋。 孟买的现代建筑主要在巴克湾和阿拉伯海岸,绝不是现在中国所见到的高楼大厦,那么先锋,总有点灰灰的样子。孟买是印度最大的经济、商业中心,也是最显赫的国际都市,但市容市貌总让人觉得与这些称呼不相配。缺乏规划、乱七八糟的街面和太过自由的小商小贩,让你很不自在。 我觉得城市的现代与否还不在外观,关键是管理者对城市运作的行之有效。而印度的政府部门的官僚是我在整个行程中不时就会遇到的。买张车票,必须到外国人票务中心,并且一张票要十分钟才能办好,而且你还必须等一个小时左右。中间你还会莫名其妙地被丢在桌边——售票员和咖啡去了。而签证官就更可怕了,在德里,为了延长十五天的签证,我跑了两天。接受各式问话,然后排队,然后再问话,然后你缺这缺那,然后你再跑,你再排队。这种景象,跟我早年在国内办户口和拿护照一样的费神费力。只要是官僚,只要是你求他办事,都来得一模一样,官员们永远一副气定神闲、悠然自得的样子。 真正的印度 从德里去齐浦尔是两百多公里,火车要走六个小时。我坐的空调软座车厢往返只要16美金,但待遇却让我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从上车开始的一瓶水到咖啡、印度餐、小零食、酸奶、西餐等,一直到下车,就没有断过,一切全免。看看我周围坐的,全是官员或有身份的人,难怪了。 虽然有这些超常规待遇,印度的火车却永远可以自由地上下。列车员不会开关车门,一切客人自己动手。我想拍沿途风景,只要自己打开车门,抓牢扶手就可以伸出一只脚。看着飞驰地铁轨和石块,你会觉得旅游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一切自由自在。 不过最后一样也没丢。但在旅途中,我只用DV、理光傻瓜相机GVⅣ和MD,我认为这个组合是最佳的拍档,各自负责一项工作。DV记录我感兴趣、有意思的人和事、风景和建筑,傻瓜相机拍些让你激动的画面和留影,MD则可以伴着你度过黑夜中的车程(当然还是因为它的轻巧)。 特别是到喜玛拉雅山脉南麓的达兰萨拉之后,我把所有的东西扔在房间,每天外出爬山。随行只带很少的东西,改变旅游和观光的目的,让自己以最放松的心态呆在一个地方,尽情享受环境造就的每一个珍贵时刻。这真是个能让你真正体会伟大的好地方,连绵百多公里的雪山在落日的光芒中高远、空灵,强烈而巨大的落差使海拔只有500多米的地方完全是苍松翠柏、鲜花流水,极目所至,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我住的小旅馆每晚250卢比,相当于45元人民币。房间不大,但很有山地民族的味道,独立的卫生间和热水淋浴。窗户很大,可以透过松树看见山顶的绵延积雪。夜晚很安静,狂吠的狗、叽喳的鸟都没了声音,只有一些流水的动静。快天亮时,天开始下雨,淅淅沥沥一阵就停了。这是高山地带的惯例,只要在山谷地区,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雨。我住的地方是达兰萨拉再往上往进的一座小山峰。海拔是2500多米,叫Mcloed,是西方人开辟的,非常有世外风情特征的小村落。消费极低。西方青年在那一住就是三四个月,多的有几年。现在日、韩的人也多了。有家出名的日本料理店,成了东亚地区人的聚居地。那里有许多汉字的书籍,无论你是否吃喝都可以隔着高大的窗户,静心的阅读或冥想。 快亮的时候,先是鸟叫,然后是不远处尼姑庙的锣声在整个山间回荡。楼下花园的草地上会悄悄有人坐下,看书的、弹琴的、晒太阳的。因为我住在比较高的三层,窗又大,太阳烈烈的照在床上简直舒服透了。被子也总有一股阳光的味道。索性每天早晨都随阳光的照射一起,舒舒坦坦地光着身子,在床上进行阳光浴。到9点多钟,庸懒的人慢慢起床。各自开始自己的徒步征程。爬这处的雪山,拜访另一座山间的村庄。在不远处印度寺庙脚下的那座温泉池里游泳。要不然就下到山谷的达兰萨拉小镇,看看藏族人的生活。或者挑一处山涧,找一块干净的大石头,边洗脚,边看书,边晒太阳…… 在这里生活得久点的游客,浑身上下都是色彩鲜艳的毛纺衣服,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加上当地的各色首饰,仿佛这里的人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假如你穿的太正常,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尤其突出,好象分分钟自己成了异类。怎么怪就怎么打扮自己最好。但无论如何,你一定要买件披风。早晚披在身上避寒,白天垫在草地上晒太阳。最主要的它已经是你走在人群中的必备标志。至于色彩,因为千奇百怪的设计太多,只要不与人重复,就肯定和谐。这里可以有很便利的通讯。所有网吧的电脑,联网之后都有繁体、简体的字型可供选择。对于在印度旅行的人来讲,这一点简直有些意外。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第二次机会去那里,假如有,我一定会长呆,做一次真正的深度旅游。 DV在印度 当然,在印度的旅游,对我这个第一次来的观光客来说,更多的是多走多看,不然你会觉得自己的旅途不“划算”。无论如何,我基本属于这个阶段,阿格拉的泰姬陵就不得不去了。 因为心中的期待,阿格拉是最用得着DV的地方。想证明自己的印度之行,只要拿这一段就可以了。世界八大奇迹,谁会怀疑它的伟大。我请了个导游,花了100卢比(相当于18块人民币)。他象个教授,对泰姬陵更是了如指掌。他教我拿着DV从黑暗处缓缓向前走。泰姬陵的全貌会怎样显现。他又站在我的镜头前,非常专业的告诉摄像机泰姬陵的来龙去脉及暗藏的玄机。 每个人都在那儿会多呆一会,一是因为奇迹的魄力,二是门票太贵,750卢比在印度绝对是个大数。 第二天早晨,我在河边拍一群人,象是施工队的样子。他们告诉我,他们将修建一座大的水库和花园,要把城堡和泰姬陵联系在一起。负责施工的锡克族老人,白发白须长袍黄头巾,极有风度。他承包了建纳木拉河水坝的垒石工程,大概属于包工头这类的情况。手下有五六十个工人,男男女女。帐篷建在沙滩的树荫里,有两辆拖拉机算是主力工具。风很大,太阳也烈,一队人在沙漠般的河滩上走来走去,背景又是世界八大奇迹的泰姬陵,这份崇高与劳作的对比,以及虚无缥缈的生活图景,在一溜飞扬的沙尘后面形成最最完美的泰姬陵的过去与现在。 只是泰姬陵不但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记录了一段凄美的爱情,而现在的河堤工程却没有。小孩子对镜头的反映倒是极爱表现,一会说我要在沙漠中跑步,一会让你拍他从高处往下跑,再腾空飞跃,一会儿说我们去小水塘游泳,你拍我们吧……最后这些镜头还真不错,毕竟它的背景是在蒙兀儿王朝的宫殿前面,在沙贾汗王的八角房和他的爱妃的泰姬陵前。但劳动的人们却要顶着盛满泥水的铁盆,搬起大石头工作,一天工资还不过60卢比。他们中有一位姑娘,长得象印度的选美小姐,我刻意要拍她,她却总是不经意的躲开。在搅拌机前背过身去与人说话,只给我背影,她顶着铁盆时更是绕开一大截路,走到很远的地方倒混凝土。有一次实在躲不开我,周围民工又在用英语取笑她,于是她走近我的摄像机,猛然把头上的一盆混凝土倒在我的DV前,沙、水溅了我一身,然后转身跑了。我并不生气,还想再拍她,慢慢没了声音,示意我别拍了。我问监工的小伙子,他告诉我。她家里很穷,提了两次亲,都没嫁出去。她去德里打工,好象又被人骗过。现在只好在这干体力活赚钱。我想她绝对是知道自己长得很漂亮的那类女孩,曾经对未来也有过梦一样的幻想,但不知道怎么,好运却从来没光顾过她。于是,在所有的希望破灭之后,她唯一的选择就是顾影自怜,因为她仍然知道自己还很美。黑亮的皮肤,长长的头发,明而亮的双眼,细窄的脸庞和动情的五官。加上高挑的身材。只是暗红色的纱丽显得灰暗。她实在是一位天仙般的姑娘,无论是否有文化,我觉得不管到哪儿,她都应该得到天使般的照顾。但事实却远远的不是这样…… 独自一人走了一个月多,回来的时候除了自己也没多什么,但所有经历都那么清楚。哪怕受骗上当,哪怕辛苦得想永远不去了。现有,所有的回忆又绝对让你不后悔。千万个值得。 回过头来,作为一个独自走了好多地方的背包客,我想劝慰你们。如果出外旅行,能独自行走请千万不要跟旅行团。因为他们把你与你要寻找的东西隔得太远了。另外就是千万千万别买“台湾锦绣文化”出版的那套旅游指南。我花了113港币买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指南》,简直就是比垃 |
转自:http://69.89.25.178/~aoxiucom/dadaoyoga/bbs/viewthread.php?tid=1233&extra=page%03D124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