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目标是黑龙洞,听起来似乎有些意思,驱车约半个小时来到一极僻静处,只有楼牌上的招牌才显示此处还有那么一块几乎被遗忘的景点。它是如此的寒碜,以至于我向售票员确定这是正规的旅游景点后才敢进去(大四的时候去法门寺出过这种事情),经过一条田间小径,一座简陋的龙王雕塑伫立在一个小小的水池里,有句话责怎么说来着:此非池中之物,可真是委屈了这位龙王了。从龙王爷的背后转过去就是一个黑乎乎的洞口了,我们借着幽暗的灯光顺着湿滑的石阶朝洞的深处探索,不多时就听见潺潺水声了,一条小溪从岩石中穿梭而过,原来是一条地下暗河,水挺凉的,逆水而上,终点是一个不太开阔的小平台,各式各样的钟乳石从顶端垂下来,象耸拉着的脑袋般无精打采的。我摸了摸岩石表面,顺着指尖传来的是一种让人恶心的光滑和冰凉。我试图继续前行,未果,只好原路返回。 下一站是燕子垭,很有名的一个景点,里面生活着衣着那特殊的燕子-短嘴金丝燕,本来是生活在寒带潮湿的海边的,而这里,n年前就是它们生活的地方,后来地质变迁,仅留下这么个山洞,也就自然成了它们栖息的地方了。经过一段相对轻松的爬山路,我们来到了一块大平地,左边就是那个黑乎乎的洞口了,为了保护燕子的生活习性,洞里没有灯光,装着五号电池的手电筒和手机发出的微弱的光亮只能勉强的照亮前面的路,越往洞里走越发的感受到了里面渗人的寒意,刚刚因为爬山还趟汗的身体开始发抖,洞挺深的,不时的可以听见燕子的叫声,我们想找找石壁上的燕子窝,却发现仅靠这么点光线是不可能的,出来时借着洞口的透进来的光可以清楚的看见成群的燕子在我们头顶穿梭而过,出洞前它们会发出特有的声音,之后又了无声息了,我的推断是它们就是通过发出的声波来导航的,但没有进一步求证。 接下来是飞天渡,名字挺有气魄的,其实就是一跨度不过十来米,横在两个山崖上的铁板桥。话虽这么说,但站在离地七八米高的桥上经来往的人这么一晃荡,还真有些紧张,不过这种感觉稍纵即逝,之后便可大胆的欣赏两边的风景了。不巧的是此时一朵乌云不偏不倚的飘然而至,正停留着我们头顶,果不其然,不大会雨就稀里哗啦的下了起来,我们甚至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就靠着一把快被倾盆而来的雨水冲的几近崩溃的雨伞勉强支撑着,活脱脱的一群落汤鸡。更让人称奇的是我们右边的山谷里的小镇此时却饱受烈日的暴晒,而左边的山峰却是象传说中的黑白无常,时阴时阳的。夏日的雨总是这样,来的急,去的快,山上也不例外,听说这里雨后的彩虹很漂亮,于是我们期待着那座七彩绚丽的天桥再现,但老天似乎不给我们面子,愣是没把它的宝贝展现给我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除了一身的雨水,一无所获。因为此时从山腰上升腾起来的雾水绝对也算少有的景致,山里没什么风,雾就这样自然的顺着山腰往上窜,顿时整个山腰都被浓雾给环抱了,由于我们所在的位子比雾水更高,真有身临仙境的感觉。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远处的山峰象一个个巨大的烟囱,烟雾不断的从顶端升起,这排场甚是壮观。路上遇见也旅游发烧友,一看就知道是专业人氏,装备很齐全,光是一辆赛车就让我们在场的人羡慕不已了,单枪匹马从武汉到神农架,好几百公里,据说耗时六天,不过最要命的是这里的海拔,不停的爬坡,是够有挑战的。参观了一个所谓的野人博物馆,无非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不过加了点渲染,为的是让我们更相信确有其事。 接下来的画廊谷则向我们第一次展现神农架温柔的一面,这里的一线天是由两座山形成的,而不是大多数地方的那种只是两块稍大点的石头中间的一条狭缝,山里树木很旺盛,在这段缝隙里只有偶尔的一道阳光钻进来,两边的石壁上生了很多青苔,有时候头顶上一块看似摇摇欲坠的大石头也会让我小心翼翼的不去惊动它。完了就进了山谷了,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使这里成了植物的天堂,我们沿着一条小溪前进,两边到处是些不知名的花草,不过此时我们的兴趣集中在寻找水中的活生物,可能是因为水太清,愣是没发现一条鱼的影,更别提告示牌上说的大鲵了,真是一大憾事。 晚上住在山里的一个镇子上,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天气能把这一天的劳累给消了大半。吃饭是在一家家庭作坊式的饭馆吃的,没菜单,直接上厨房点菜,发现桌上已经做好的和锅里正在做的都挺不错的,直接就端过来享用了,边吃边问才知道那是老板的晚饭,结果就这么被我们给半路截杀了,呵呵,味道还不错,山里的菜自有一番味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