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曾侯乙墓景区介绍 |
[游记]曾侯乙墓景区介绍 |
2008-07-01 xn--4p3ak0d.cn |
曾侯乙墓由378立方米优质梓木构成的椁室严严实实,椁室四周填有12万多斤的木炭,椁室上填有厚达10余米的青膏泥黄褐土。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近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随州曾侯乙墓位于随州市区西1公里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遍中国-各地风景名胜以及旅游资讯等。 相传春秋时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乱奔随,楚庄王率师追击,至此擂鼓进军,故得名。现已探明,这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近200座,初认是春秋战国时期侯王、显官的墓葬区。1978年在此发掘的曾侯乙墓距今2400多年,出土青铜、金、玉、漆木器等珍贵文物1万余件。曾侯乙墓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制作之精,保存之好,是同期墓葬发掘中所罕见的。特别是这里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由64件大小不同的青铜编钟组成的大型乐器,虽埋藏地下2000多年,仍音乐优美,音域宏广,古今乐曲均能演奏。曾侯乙墓还出土了编馨、鼓、瑟、琴、箫、笛等乐器。1981年又在其附近100多米处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再次出现了成套大型编钟--曾侯乙编钟。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曾侯乙编钟是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中挖掘出土的,共52件,青铜制成,其造制之宏伟,音域之宽广,音色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据专家鉴定,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律半音阶关系的大型定调乐器,全套编钟总重量2500多公斤。编钟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八组悬挂在钟架上:由245个构件组成的铜木结构钟架纵横连接成曲尺形,长7.18米,高2.73米,用6根横梁承托,横染上有采绘花纹,设计精巧,坚实牢固,气势雄伟壮观。尽管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1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 |
转自:http://xn--4p3ak0d.cn/article/56/21069.html3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