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参观主楼。 二、八本堂 这是富厚堂的正宅住房,称“八本堂”,分前、后两进,一字排开,有三扇大门。大门上方原来也挂有“富厚堂”门匾,可惜原匾已经被破坏了,这是根据曾国藩的字复制的。大门两边的这幅对联“清芬世守,盛德日新”当年为曾纪泽所书。八本堂前厅,神龛上的这块匾上部的“八本堂”三个大字是曾国藩亲笔书写的,下方是曾纪泽用隶书写的他父亲的“八本”家训: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attach]4321[/attach] 神龛上额所挂的“勋高柱石”这块匾,“勋高柱石”四个字是同治九年十月曾国藩六十岁生日时同治皇帝御赐的。当时在南京总督署内刻有石碑。这块碑于1989年在南京两江总督府(现南京总统府)东高楼遗址下挖掘出土。现依旧立于两江总督府院内。 富厚堂神龛上额原来也挂有“勋高柱石”黑地金字木匾,可惜后来被毁坏了,现在挂的这块匾是根据两江总督府石碑复制的。 神龛对面照壁上挂的这块白地蓝字的“肃雍和鸣”匾,是同治二年曾国藩亲笔书写的,笔力刚劲,气势雄浑。“肃雍和鸣”是出自《诗经》“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即肃雍和鸣之音,先祖才愿意听。肃是恭敬的意思,雍是温和的意思,恭敬而又温和,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因此,此匾面向神龛而挂。 曾纪泽的书房,隔壁是他的卧室。曾纪泽一生是没有上过书院之类正规学堂的,但是他在自己不懈的勤奋和严格的家教下积累了渊博的知识,还精通英语,光绪年间任驻英、法等国公使。 陈列的这些实物是富厚堂原来用过的家具和日常用品,五十年代土改时期分给了当地的村民,2000年开始才又征集回来。 花厅是曾国藩家人育花之所。曾国藩牢记祖辈的治家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就是指早起;扫是指扫地,就是说要讲究环境卫生;考是指孝敬祀奉先亲;宝是指家庭成员以及与邻里之间要团结和睦,人待人为无价之宝;书是指要多读书,书为人聪明之本,知书才能达理;蔬是指种蔬菜,鱼是指养鱼,猪是指喂猪,都是教育家人要勤于劳动,还要求家中女丁每年要绣多少花,要给他做几双布鞋,事实上他也穿不了那么多布鞋,实质他是要让家人多劳动,不要养成官家公子少爷、大家小姐的气息,足见曾国藩治家之严谨。 三、无慢室、宅南藏书楼 接着参观藏书楼,这是曾国藩的藏书楼求阙斋,这边是曾纪泽的藏书楼归朴斋。因为南方气候潮湿,一楼的房子没有用于藏书,而作住房和其它用,藏书存放在二楼与三楼。这是无慢室,无慢室这个名字是曾国藩早年取用过的一个书斋名,“无慢”一词,出自《论语·尧曰》:“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一语,这段话的大意是:常人之情恭敬“众大”而怠慢“寡小”,君子则不以“寡、小”而慢之,即君子安泰而不骄慢的情操、品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岱云(即陈岱云,国藩同科进士、儿女亲家)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道光末年,曾国藩力戒怠慢,所以用“无慢”一词作书斋名。富厚堂内的无慢室是曾纪泽为纪念父亲而设的,它是曾府接待客人的地方。 [attach]4322[/attach] 求阙斋藏书楼,后人又称它为“公记”书楼,是曾国藩的藏书楼,里面收藏有曾国藩的藏书10万卷。藏书种类主要有经、史、子、集和各个地方的地方志,地方志是曾国藩藏书的一个重要特色。 “求阙斋”是曾国藩在京师期间就采用的书斋名。取“求自有缺陷不满之处”,亦有苏东坡“守骏莫如跛”之意(见曾国藩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六日日记),以后在安庆、金陵督署都用这个书斋名。但那时的求阙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藏书楼。同治八年,富厚堂内竣工的求阙斋藏书楼,长42米,宽9米,建筑面积有1100平方米。一楼外走廊全以花岗石为柱,以防白蚁;二楼四周有外走廊,可以晒书;三楼五间书室,四面为活动的花格窗,充分考虑了通风防潮和采光;一到三楼还修有专门用于上下书籍和书柜的通道。这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藏书楼。在我国,明清以来的许多有名的私家藏书楼象“天一阁”等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富厚堂也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ttach]4323[/attach]“归朴斋”藏书楼又称“朴记”书楼,是曾纪泽的藏书楼,与“求阙斋”走廊相通,结构与“求阙斋”一样,只是规模小一些。二楼与三楼收藏有曾纪泽的藏书10万卷,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和西洋文化书籍,曾纪泽在出使英、法时采购了大量的西方国家政治、教育、医学、农学等外文书籍,所以众多的外文书籍是他藏书的一大特色。 曾纪泽以“归朴”为斋名,来自《吕氏春秋·论人》中“故知知一,复归于朴”一语,意思是还其本真、本性。 曾纪泽的书籍有一部分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毁于北京台基厂住宅。但他从英、法等国带回的外文书籍却存放在“朴记”书楼。《曾宝荪回忆录》曾说:抗日战争时期,有四、五个美军顾问在朴记楼看了许多外文书籍,以至不想回营。 这二栋藏书楼除三楼的花格窗原来有些破坏外,主体建筑保存完好,2004年进行了全面维修。 四、“艺芳馆”藏书楼 这里原来是曾纪鸿夫妇的藏书楼,名叫“艺芳馆”,又称“芳记”书楼。1965年,“艺芳馆”藏书楼被拆毁改造成一排平房,成了乡供销社,现已拆除平房,即将恢复原貌。它与宅南的“朴记”书楼结构相同,相互对称。里面收藏有曾纪鸿夫妇的藏书10万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医、卜、星、相以及算术方面,曾纪鸿是近代著名数学家,所以他的藏书有关算术方面的内容较多。 “艺芳”这个名字出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群言”即诸子百家之言,“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不用古人句,只用古人意”。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吸取古人的精华,象蜜蜂采百花一样酿造出自己的蜜来。主人以此命名,表达了自己读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善于弃其糟粕,扬其精华,绝不食古不化。后来曾宝荪女士为了纪念祖母郭筠,在长沙创办了“艺芳”女校,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富厚堂这三座藏书楼共藏书30万卷,一直有专人严格管理。解放前夕曾宝荪、曾约农离开富厚堂去了台湾,将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的大部分书信、日记、奏疏手稿以及部分珍贵书籍、文物带走了五大箱,现寄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富厚堂剩余所有藏书1950年冬湖南省文管会进行了清点封存,1954年5月全部运往了长沙,共计200多担,现在大部分保存在湖南省图书馆,还有一小部分保存在省博物馆。 五、荷花池 院内的这块坪,原来是一个荷花池,解放后这些房子改建成粮库时把荷花池填成了坪。原来荷花池中有凝芳榭亭,亭子为八角形三层,差不多与藏书楼一样高。曾宝荪在长沙艺芳女校(浩园,今天的湘江宾馆、省少儿图书馆那个地方)的荷花池中。也修有凝芳榭亭。 原来的水井在这个地方。当时改建粮库时,为了保护水井,在上面盖了石板。现在水井中的水,就是原来水井中引接过去的。 六、思云馆 思云馆,它是富厚堂围墙内唯一一栋独立的房子,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去世,他在家丁艰期间亲自营建了思云馆(古代父亲去世守制叫丁艰,母亲去世守制叫丁忧)。 思云馆是曾国藩亲自取的馆名。馆名出自《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古代因以“望云思亲”表示怀念父母。思云馆最初为曾氏三代先大夫庙,曾国藩亲自书写馆名并制成匾挂在大门上方,可惜原匾遭到了破坏已不复存在。 [attach]4324[/attach] [attach]4325[/attach] 曾国藩在居丧期间,他“恪守礼庐”、“读礼山中”,常居思云馆。在江西战场,每每失意,处境十分困难。因此,居丧之初,他有借“在籍终制”之机,不想复出带兵。然而,通过反思,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曾氏思想一生有三变:京宦时以“程朱”为依归,办团练时变为“申韩”,在家丁艰中再变为用“黄老之术”),他“无人不拜,无信不回”,以“柔道”而行之。曾国藩咸丰八年复出,在长沙拜访了左宗棠,并请左宗棠为他书写对联,原来两人有些隔阂,这次见面之后两人又交欢如初。从此,曾国藩在政治、军事上极为顺利。一年多以后,他即署理两江总督。日后,又成为所谓“中兴第一名臣”。思云馆是研究曾国藩思想变化的重要史物之地。[attach]4328[/attach] 思云馆系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曾国藩称其“五杠间而四面落檐,即极大方矣”。它虽然经历了140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今天仍然保存完好。 七、后山 富厚堂后山的整个东边这一面都用围墙包围,《曾宝荪回忆录》中曾说:“富厚堂内有山有水,春天,小山坡上开满了各种红花……。”小山坡就是指的后山。后山中古木参天,有冬青、还有直径一米多、树龄400多年的大樟树等很多古树,树林中原来建有鸟鹤楼、绿杉亭、棋亭等。其中棋亭中的大石棋盘,据当地村民说,就埋在这个石脚下。 [attach]4330[/attach]鸟类欢跃鸣叫于其间,若是你在小雨中漫步于后山,凝视着古朴、庄重的富厚堂,默念曾国藩亲自制订的“书疏鱼猪、早扫考宝”家训,你将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 [attach]4326[/attach] 2006年双峰国际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首届曾国藩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修缮之后的“乡间侯府”启封面世。2006年6月1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富厚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ttach]4327[/att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