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去岳阳楼。 20多年前,是我刚刚升入高中的时候,记得当时学的第一篇古文就是《岳阳楼记》。对这篇立意高远、含义深刻、结构严谨、文辞优美的散文印象特别深刻,其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的段落至今倒背如流。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今天,当我登上这座心仪已久的楼,一时间情不自禁,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着巨幅木刻中堂上的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面对熟悉又陌生的洞庭湖水,感慨万千,思绪万千…… 站在楼上,首先想到的是岳阳楼焉何有如此大的名气?其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烟台的蓬莱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滕王阁没有去过,拿黄鹤楼与之相比,无论外观还是气势,岳阳楼都相去甚远。那为什么岳阳楼与之并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呢?说到底,还是因为这篇《岳阳楼记》。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一篇文章造就了一处景观。人们从《岳阳楼记》知道了岳阳楼,又从岳阳楼知道了范仲淹,那么范仲淹何许人也?据史书记载,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幼年家境穷困,但仍刻苦求学,志向远大。27岁中进士,入朝作官,仁宗天圣中任西溪盐官,后任陕西经略副使,庆历3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忧国忧民,一再上书朝廷,议论国事,倡导改革,反遭排挤。1046年,也就是著名的庆历6年,范被贬。1052年在赴颖州途中病死。 不要说范仲淹,就是滕子京,也因《岳阳楼记》而出名,滕子京乃范的同科进士,巧的是滕子京由于对当时的政治表示不满,被降职为巴陵郡太守,也属贬官。一对贬官,被贬失宠,官场失意,于是寄情于山水,一个修楼,一个著文,借楼写湖,凭湖抒怀,所以就有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因《岳阳楼记》得名,其作者范仲淹是贬官,又是文人,所以,岳阳楼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点,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站在岳阳楼上,面对洞庭湖,想人生,思荣辱,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我因《岳阳楼记》对岳阳楼心存向往,而今登上岳阳楼,反复朗诵的仍然是这篇《岳阳楼记》,由《岳阳楼记》又想到了被贬的范仲淹,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与命运。 一代政客范仲淹,官至副宰相,仍默默无闻,却因被贬后的一篇文章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真是: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 文 / 一波 此内容被阅读过190次 有问题?去提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