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美丽的洞庭湖之优秀游记:岳阳楼上对君山

[游记]美丽的洞庭湖之优秀游记:岳阳楼上对君山

2007-08-04    pyjy.net

到岳阳下车,正是黎明时分。顾不了一夜辛劳,稍作安顿,即乘二路车去访岳阳名胜,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岳阳楼。

名满天下的岳阳楼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唐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中书令张说驻守岳州,把这个楼大加修葺,并定名为“岳阳楼”。大诗人李白也为岳阳楼写过“楼观岳阳尽,川逝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诗句,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名扬天下。

来到岳阳楼公园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黑底蓝字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它高度概括了风光秀丽的洞庭水和千古名楼的景观。古老高大的城楼,门上大书“岳阳门”,据传是三国时代吴国鲁肃检阅水师的地方。登楼四望,八百里洞庭奔来眼底,三千年故国烟水苍茫,孤帆点点,群山隐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意境如展画而读,不到此境,难会此情!宋人黄山谷有诗:“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可见楼山齐名,相映成趣。只可惜今日烟雾迷茫,此景此情不可尽得矣。面对一望无际、浩瀚开阔的水面,似见当年樯桅林立,旌旗翻滚,战云奔腾;似闻当年画角呜咽,战鼓催人,马嘶人啸,真感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似虎”的磅礴气势。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据说是东吴水师所用,而今作为千年沧桑的历史见证供人凭吊。 

岳阳楼建筑宏伟,统观威武雄壮,金碧辉煌,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登州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驰名中外。因近年多有修复,岳阳楼名楼风范依然:青瓦素墙掩不住雕梁画柱,苍松翠竹更凸显飞檐塔顶。仿佛是对名楼的注解,岳阳楼的一、二楼上展示着不同书家书写的《岳阳楼记》,文如幽兰,笔走龙蛇,装点名湖胜楼。三楼则有毛主席手书杜甫名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篇,更抒发忧国爱民的宽广胸怀,旁有李白所题“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条幅,愈见景以文传,文以景名。

岳阳楼之胜并不专于画阁飞檐,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先声夺人,引无数骚人墨客留下许多烩炙人口的千古吟咏:有“呼来风雨,招来神仙,诗酒重逢应识我;流尽兴亡,淘尽豪杰,江湖放荡此登临”的感慨,有“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此”的描绘,“春岸绿时连梦泽,夕阳红处近长安”的赞誉,“南极潇湘千里月,北近巫峡万重山”、“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的夸张,但最动人心弦的则是“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欢乐到心头”,于景于情,恰到好处。“岳阳天下楼”,不仅因为岳阳楼地据山水之胜,建筑风格奇特而名甲天下,更因岳阳楼和忧国忧民、襟怀天下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写下著名的《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既以凄楚的语言道出了经历 “安史之乱”的离乱漂泊,又以满腔热忱心系国家安危,其悲壮苍凉,催人泪下。宋代大政治家、大诗人范仲淹虽然没有到过岳阳楼,却在《岳阳楼记》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操。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更使后人钦敬不已:“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岳阳楼前,亦即岳阳水城外新辟了一片庭园。其南有“怀甫亭”,相传是当年杜甫贫穷潦倒,流落巴陵栖身的地方,旧居早已无存。岳阳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于1962年举行了纪念唐代诗人杜甫诞辰1200周年的活动,重建了“怀甫亭”。朱德总司令为“怀甫亭”题匾,亭前楹联云:“舟系洞庭,满目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换了人间已无诗”,为当代书法家吴文蜀所书。据云,岳阳楼东北,现岳阳一中的菜园内有小乔墓,东南一公里处有鲁肃墓,一个是绝代佳人,一个是忠厚长者,都是三国有名人物,而且都与赤壁之战休戚相关。杜牧有“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堪称古今绝唱,至今咏来,依然感慨万千。只不过传说是传说,依着当地人的指点,二个有名有姓的古人青冢却遍寻无迹,空有许多感慨和惆怅。

“斑竹一枝千滴泪”

下午1:30乘巴陵17号游轮去君山。湖风阵阵,白色的浪花拍击着颠簸的船身。在水天一碧的混沌中,一叶扁舟徜徉在万项波浪中。水天空阔,更感到天地之浩茫,人生之短暂。岳阳楼上望君山,烟水苍茫无所见;而站在游轮的甲板上向城里回望,但见岳阳楼虎踞雄视,那亭台,那楼阁,那城墙,似见轮廓,似乎又显得线条清晰,稳稳沉沉地座落在地平线上。前望君山,但见水天相连处一抹横黛,云缭雾绕,浪动波摇,如诗如梦,醉人心魄。

君山,是洞庭湖中一个美丽的小岛,古称洞庭山、湘山,距岳阳市12公里。君山之小,不成其为山,面积还不到一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也仅六十三点五米。然而君山风景之胜却使其入列名山之林。君山景胜,胜在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其独特,这座小小的岛屿浮游浩淼无际之洞庭湖,无形中平添了几份仙气。满岛翠绿,万木葱笼,更兼苇叶青青,碧竹遮天,还有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的茶树,飘漫着沁人肺腑的茶香,使这座绿色小岛宛若一飘逸仙子盘座洞庭湖中。千百年来,引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到过君山的人,无不为君山的神奇秀丽所倾倒,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唐代诗人刘禹锡形容她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仙李白则称:“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清代才子袁枚赞叹:“几点君山云外立,拟乘风去访蓬莱。”宋代诗人黄庭坚则直抒“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君山多古迹,从虞舜到盛唐,抑或到明清,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有一种斑剥陆离的的古色古香,一草一木都有一段色彩斑烂的遗事轶闻。君山访古,最负盛名的当数湘妃墓了。沿盘山石径东行,几度波浪形的逶迤行进,来到了一个三叉路口,湘妃墓就在路旁。湘妃是传说中虞舜的二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四千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后来舜帝巡视南方,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闻讯赶洞庭湖,并在君山泣血而死,从此君山的青竹浸染了斑斑血泪。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其实墓也简陋:基为石砌,水泥封顶,墓前立有大书“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级,石级下有一条1.5米宽的麻石引道。两旁石碑上刻有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凭吊之作:北面是屈原《离骚》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则是唐宋乃至近人的咏叹诗词,盛唐的李白、常建、刘禹锡,清代的赵嘏,直至近人鲁迅也有“不知何处吊湘君”之句。墓前20米处有一对引柱,高2.8米,上面刻有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墓碑前置一石刻香炉,八字牌坊上雕刻花卉,或刻麒麟、狮、象等。湘妃墓周围多斑竹,竹上有斑斑点点,仿若泪滴、据说是二妃投湘水前泪尽血滴的痕迹。唐高骈有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湘水多怨,湘女多情之说或源于此吧?

穿过斑竹迎拥的山间小路,走不多远就到了香火旺盛的湘妃祠。湘妃祠,亦名湘妃庙,古称湘山祠,主祀舜帝的二妃娥皇与女英。祠为三进山门庭院式建筑,建筑面积1003.8平方米。祠甚雄伟,前有开阔的祭场,一进就看到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撰写的长篇楹联。全联共400字,一气呵成,把君山的风光名胜描写得淋漓尽致。二进进门只见一幅湘君、湘夫人追随起舞的艺术图案,二旁却侍立着二位护祠神将。三进为正殿,正中供奉二妃塑像,两厢各立侍女塑像4尊,仪态各异,栩栩如生。祠内香火亦盛,士民所送锦幛不少,感恩载德之词比比皆是。无非是心诚则灵,上至利禄功名,下到繁养生息,不期湘妃有如许神通。殿上有湘籍书法家何光岳书写的楹联,云:“二妃斑泪五渚黯踪望断洞庭千层浪,九嶷素服三湘含辂招归浦地万里魂”,抒发了对湘妃哀怨欲绝和矢志不移的同情和钦敬。四观洞庭君山,惟此一路斑竹夹道,山上其他地方却无迹可寻,“斑竹一支千滴泪”的传说恐非子虚乌有。斑竹林中,丛丛修篁因风起舞,如同那不绝的凄楚难以停抑;珠光点点的泪纹,铭刻着时逾千古的思念和挂牵,仿佛吟咏着“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的诗句,凭吊者无不在此洒下一掬古往今来的同情泪。几多少男少女流连徜徉,斑竹上镌刻了多少忠贞不渝的爱情。人们全然顾不得不吉不利的禁忌,神往的只是忠贞不移和矢志一心,或许这正是湘妃祠受人眷顾、香火日旺的原因吧。

君山传奇留清韵

君山不仅风光秀丽,环境幽静,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为之增光添彩。湘妃祠东有柳毅井和传书亭,龙女牧羊和柳毅传书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柳毅的侠胆义肠君子可风,铸成这段故事的传书之处自然不能不游。柳毅井,古称桔井。位于君山龙口内的龙舌根部。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君山自古盛产柑桔,称为桔乡,此井即称桔井。”桔井相传为柳毅传书进入龙宫的入口之处。“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井下深不可测。”流传甚广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民间传说:唐朝仪凤年间,书生柳毅从长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经陕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轻美貌的少女在河边牧羊,满面愁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经问明缘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龙君之女龙女三娘,嫁给泾河龙王的次子为妻。龙女在泾河龙宫备受欺凌,还被赶出宫外到荒郊牧羊,风餐露宿,受尽折磨。得知龙女的不幸遭遇。柳毅不觉义愤填膺,决意转道岳阳为龙女传递家书。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在洞庭湖边找到了龙女所说的桔井,在井旁的一株社桔树上,用龙女的金钗连叩三下,惊动了巡海夜叉出迎,送他进入“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的洞庭龙宫。得知龙女在泾河受辱被欺,龙王不禁老泪纵横,被囚禁在洞庭的龙王小弟钱塘君得知情况后十分愤怒,挣开锁链,化为赤龙,直奔泾河。一场恶战,钱塘君杀死了泾河小龙,接回了龙女,高奏《钱塘破阵乐》凯旋而归。龙女得救,由感激柳毅而心生爱慕,愿意以身相许。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却坚持“君子喻义不喻利”,不肯贾恩市利,再三婉言谢绝。龙女更加敬重他的人品,追随不舍,几经周折,终于与柳毅结成美满夫妻。人们喜爱柳毅的见义勇为,称颂他的刚直明快、君子可风,便把桔井改名柳毅井。1979年,君山又重修了柳毅井。井口由双鲤环护构成井栏,井壁开一门户,有阶梯可由井口走下。石级斜入井口的地方,二壁各刻有一名虾兵一名蟹将的雕像,大概算是龙宫森严壁垒的标志吧。只可惜社桔无存,否则大可以石相叩,一饱畅游龙宫水府之眼福。

传书亭又叫鸳鸯亭。位于柳毅井后2米的社桔遗址高台上。筑亭的时间甚早,明朝吴廷举即写有《传书亭》诗。亭为两个长方形交错组成的多角形建筑,上覆绿色琉璃瓦,六个翘首饰有鳖鱼,将景区点缀得更为美观。两亭连为一体,组成双顶鸳鸯结构,自成一种古朴幽雅的风格,象征着龙女与柳毅的爱情,浸润着甜蜜的恋情。

湘妃祠之南有朗吟亭,取吕洞宾“朗吟飞过洞庭湖”之意。朗吟亭座落在君山龙口的左侧头上,与隔湖的岳阳楼和三醉亭遥遥相望。据说吕洞宾数次游过岳阳,曾作诗云:

“朝游北海暮苍梧,

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过岳阳人不识,

朗吟飞过洞庭湖。”
飞到君山以后,以泉洗脚,在山高卧,于夜玩月。吕洞宾身为“八仙”之首,在岳阳又有“三戏白牡丹”之传说,将八仙的传说同风光旖旎的君山缠连在一起,人间仙境更显得五光十色。朗吟亭始建于北宋,尽管风雨沧桑,朗吟亭几兴几毁,但历代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大加赞赏。诗人余昌谷写过一首《朗吟亭》:

“长啸一登亭,仙音不可听。

云光连水白,山色隔水清。

高唱空霄汉,秋心满洞庭。

苏门何时约,铁笛起沧溟。”
经过这些妙笔点染,朗吟亭便成了闻名于世的仙迹之地。新建成的朗吟亭比以前更加绚丽多姿,布局精巧,参差有致,装裱精美,古色古香。亭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式的水泥和木质混合结构,分别由4银金柱,8根廊柱支撑,顶盖金色琉璃瓦,翘首饰鳌鱼戏风,整个建筑美观大方。朗吟亭的门楣上有前湖南省长王首道书“朗吟亭”三字。一楼墙壁上有书法家书写的吕洞宾的诗。二楼,有一尊高3米的吕洞宾泥塑,他身穿道袍,脚踩波涛,腰挎宝剑.背一个“洞庭秋”的酒葫芦,左手端酒杯,右手拿拂尘,面带微笑……把仙风道骨和游戏人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确有独到之处。煞风景的是旁边却是捐款箱,八仙终有万千神通,也难逃孔方兄的诱惑或网罗,谁说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无欲无求?

君山多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秋日正是花开季节,清香沁人肺腑。洞庭茶花白瓣黄芯,四片花瓣同黄芯一般大,绿叶相扶更兼幽雅情趣。君山著绿,夹路却是金灿灿的“满天星”,秋色春光殊途同归,或许这又是君山之奇吧。在君山品茶别有一番情趣。多数茶室在山阴,绿树映掩,邻崖含波,清凤徐来,凉爽宜人。君山的茶色呈淡黄,却有一种别样的清香扑鼻而来,不如乌龙的醇香,不比龙井的清悠,不似普洱的老陈,独有一种鲜冽的岩味草香,一种更亲近于大自然的山趣野风。而看那杯中,那一根根茶条居然竖直地倒立于水面下,继而缓缓下沉,又根根直立于杯底上,如此忽升忽降,蔚成趣观,三起三落,才最终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真是有香有色有型,非同一般。“试把龙泉烹雀舌,烹来常似君山色。”便是清人万年淳对君山银针茶的赞誉。据记载,君山银针自清雍正年始列为贡茶,岁贡只有一十八斤,弥足珍贵也。
作者:孙明皋

此内容被阅读过263次

有问题?去提问吧!

转自:http://xzy.pyjy.net/list.asp?id=85104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