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黄禹康:桃花源游记〗 |
[游记]〖黄禹康:桃花源游记〗 |
2007-07-16 banzhu.com |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记述的是地处湘西北苗族、土家族少数民族聚居的桃花源胜地。1600多年前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块遮“风”避“雨”的世外领地。而今天的桃花源,则是山川秀美、文化纷呈的旅游胜地,她正以少数民族特有的崭新风姿走出“秦人古洞”,笑迎八方游客。 阳春三月,正值桃花盛开的时节。一踏进桃花源景区,我们便迫不及待奔向水府阁。 水府阁又名“黄闻阁”,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三层砖木结构。重修后的水府阁占地1740平方米、高36.3米,为重檐歇山式四层楼阁。该阁高居黄闻山顶,悬崖如削,壁立千仞,曾被誉为“潇湘第一阁”。登上水府阁极目远眺,但见汤汤沅江像一条蓝飘带萦绕山下,被淡淡雾霭所笼罩的青山倒映在宽阔的江水中。一叶叶回家的小舟不急不慢地朝夕阳深处划去。 晚风四起,蛙声阵阵。我们踏着片片落叶,快步走进桃川宫。该宫为桃花源最早的建筑物之一。据常德市档案馆珍藏《嘉庆常德府志》记载:“桃川宫,晋人建”。桃川宫至唐代已初具规模,宋、明两代,规模已极为宏伟。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宫墙,万千香客信徒顶礼膜拜于宫中,一时香火之盛,独步天下。元末明初,该宫数次毁于兵燹。但1993年修复竣工的桃川宫,规模远胜于前,道观宽敞,古木垂荫,水咽笙簧,香火更旺……触摸写满创伤的宫墙,我们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声声呐喊。 桃川宫前庭有两株千年古杉,俗称“空心杉”,它成了桃川宫历史的最好见证。南宋的委夔在诗中描述该杉为“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老杉殁于明代正德(1506~1522)年间,现存两株萌发于明代万历(1573年)原杉蔸上,均主干硕大,树空叶茂,蔚为奇观。其中一株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为大风吹折,香躯耸峙,下部若剜,空缺朝西,人可入内。另一株枝叶婆娑,令人称奇。 暮色苍茫时分,我们来到了天宁碑院,但见碑坊、碑屏、碑石、碑亭、碑廊、碑室等组成的仿古院落式建筑群,古朴宁静,灵光闪动。这是古人智慧的陈列,更是桃花源文化精华之展览。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浸润着五湖山水,四海骚人墨客的灵气和心智。 “紫云白鹤去不返,惟有桃花溪水流”。是啊,一切虚荣纷争,一切利禄浮名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飞云散,唯有这不语的青山,沉默的石头留了下来,唯有桃花溪畔的流水在潺潺不息地唱着动人的歌…… 如果说,桃花源景区的古建筑肃穆雄奇,像一座座里程碑似的,层次分明地屹立在历史深处的话,那么,桃花源景区的景点则如满天星斗,似不经意、却又有规划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的一楼一亭、一瓦一砖、一草一木更多地饱含着历史的沉淀,更紧地与陶渊明的田园之梦联在一起。 缓缓走过细水长流的桃花溪,穿过穷林桥,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碑廊。不知当年,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瘦文人多次徘徊在这桃花溪畔,望着片片桃花跌落溪水,随水飘流,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他挥毫泼墨,要抒发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我们得不到回答,只得走出诗词纷飞的古碑廊。几步之内,到了方竹亭,这笔直挺拔的方竹确实奇特,看时根根是圆的,摸时则统统是方的。整个桃花源只有此处有如此怪竹。据说,这方竹若移植他处很难成活。导游告诉我们,这方竹乃竹中精华,竹与人一样,太方则难以叫人接近,太圆又显得令人讨厌。只有内方外圆者方为人杰,然而,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 走过秦人古洞,站在半山腰,朝东望去,便是豁然台。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所描写“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指的就是这里。豁然台前面便是大名鼎鼎的秦人村。只见这里竹林掩映茅舍座座,炊烟袅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好一幅人间仙境图! 继续攀登,一鼓作气来到高举阁。登阁四顾,目极千里,徒生高举凌云,飘然欲仙之感。 稍事休息后,我们便开始下山。过摩顶松,穿桃花观,赏集贤祠,均各有所得。沿途万树吐翠,鸟语花香,彩蝶翩舞,尽收眼底。 在菊圃,我们碰到了正在进行新菊培植的菊农。当我们问起陶渊明为啥爱种菊时,老者回答说:“菊花品性高洁,陶公出污泥而不染,寄情于菊花;他爱菊、种菊、采菊、赏菊。”当我们问起陶渊明弃官过这种隐居生活值不值?他们深情地说:“我们只为他惋惜。我们盼望有更多像陶公这种为百姓喜,为百姓忧的清官……” 离开菊圃,耳边依稀响起花匠们的谈吐。倘若陶老先生有灵,他会听从热爱他的百姓发自心灵的劝告吗? 充分领略了古桃花源的雅韵情趣后,翌日一早,我们从桃花源俱乐部出发,乘坐机帆船,游览紧连桃花溪的夷望溪。河鹭翩翩,沙洲平阔,垂柳依依,芳草青青。游人的笑声、歌声和惊呼声,染绿了幽幽竹海中惊起的鸟影,一串串清唳声从空中滑过,最后飘落在一溪的波光潋滟中。 两岸美景应接不暇,当武陵鱼川和白马雪涛等景观被抛到身后的时候,蓦然回首映入眼帘的却是横看成岭的绿萝山了。听导游说,这里每当细雨迷蒙之日,云光反射峭壁便会出现桃花源全景水墨画图。其古树幽笙,飞濂迭水,亭台楼阁,历历在目。诗曰:“百尺危峰万顷漩,春山如锦画图悬”;“丹崖点缀花溪景,峭壁淋漓桃水声。”描绘得可谓生动逼真,恰如其分。 啊,美丽的桃花源,来一次看不够,来十次百次也看不够。阳春三月前来,固美景迭出;金秋或冬季再来,当迥然不同。明代著名学者袁宏道曾说,游仙源者当以德山为前庭,以缘萝为门户,以桃花源为长廊,以穿石谷为堂奥,以水心崖诸山为亭榭,以五强溪及清浪滩为后户。而这,不正是今日桃花源的盛况吗? 有诗为证: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
转自:http://free.banzhu.com/w/wujinhui718/prog/showDetail.asp?id=1508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