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进桃花源 |
[游记]走进桃花源 |
2008-05-22 sina.com.cn |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并诗,既为人们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也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神奇的游览胜地。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之心驰神往,总想目睹其风姿逸韵。这世外桃源与人间仙境就坐落在湖南常德市桃花县城西15公里处,面临沅水,背倚群山。 早春二月,天朗气清,笔者就驱车来到桃花源的入口处。气宇轩昂、金碧辉煌又古色古香的砖石牌坊干天拔地。“桃花源”三个大字,遒劲挥洒,格外醒目。穿过牌坊,沿溪行,则见溪水拖蓝曳练飘向远方;夹岸,一大片桃林,枝繁叶茂,青葱苍翠;枝头一朵朵、一簇簇鲜红、血红或粉红的花儿含晓露,笑春风,宛如落下一片绯红的轻云,酷似铺开一匹鲜艳的锦锻,何其明丽,又何等妖娆!地上,芳草如茵,点缀着片片落英,斑斓缤纷。 “穷林桥”就掩映在桃林深处。它好像隔断了红尘和仙境,又是通往仙境的必经之路。过桥不远处就是“菊圃”,因陶渊明平生爱菊而建。廊桥环绕,红柱支撑,灰瓦覆顶,四角翼然,古朴典雅。如果是深秋时节,则能见数百种名菊争相开放,点玉浮金、淡艳冷香、异彩纷呈的景象,又能想像出诗人当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状。 过菊圃就是碑廊,廊的尽头处矗立着“方竹亭”,建于明代。亭周,修竹千竿,疏阴碎地,密翠浮天。眼望呈园形,手摸则是方形,有棱有边,如同削成。虚心高节,正象征着诗人的情操品德。 从“方竹亭”走出,跨过横卧桃花溪的“遇仙桥”,再沿桥头的石级盘旋而上,就是造型别致的“水源亭”。四面清风,中央气爽。内置几桌,可以对弈。亭联为清李维昊所撰云:“洞辟几时,问桃花不语;亭蹲一角,对潭水以怀情。”亭旁是“桃花潭”,幽深宽阔,承露浣云,含风濯月,碧绿清洌。 潭的上方即是“秦人古洞”。泉水从洞口处泻下,注玉跳珠,凤跃龙回。洞内,藓匝云深,凉气袭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走出洞,果然如《桃花源记》中所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你看那“千丘池”,波光闪烁,涟漪轻泛;“千丘田”,一片苍翠,无际无涯;再看那“豁然轩”,粉墙黛瓦,朱槛画栏,参差错落。 “御碑亭”就耸峙在千丘池中,碑刊刻清乾隆帝御笔亲题《 亭隔池相对则是“延至馆”,它本是当年避乱秦人筵请武陵渔人的地方。“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如今,馆前,红云绎雪的天桃掩映着青眼绿腰的弱柳。馆周,低矮的竹篱上爬满盘屈纡回的蔓藤。厅堂平远钩深,雕梁画栋,雪案萤窗。正面墙上悬挂一副醉日流霞的桃花图画,两旁书写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桃源行》中“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的诗句。色泽更加绚丽,意境格外幽远。馆内,弥漫着酒、鸡香和茶韵,荡漾着温馨和的氛围。 “桃花观”,坐落在桃花山的最高峰。它是桃花源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晋代。在古人的心目中,桃花源既是与世人隔绝的人间乐土,又是如三山蓬阁的人间仙境,故要在此建琳宫霞馆。观的两旁是建于唐朝的“玩月”和“蹑风”亭,遥相对峙,宛如双翼。观前有两株罗汉松,虬枝鹤骨,翠盖烟笼,披露舞风,生机盎然。观门两边石柱上刻有“秦时明月;洞口桃花”的楹联。正厅竖立一块巨大的桃花石屏风,细腻润泽,光亮可鉴,“福”、“寿”两个行书大字分镌在屏身的正反两面。眼观之而得福,手抚之而增寿。厅内,香烟缭绕,烛光摇曳,磬音回荡,善男信女,俯身叩拜。站在馆前平台上纵览环观,艳阳普照,云影当空;清风和煦,群鸟翻飞;叠嶂层峦,如螺似髻,竹林片片,严青劲绿;桃花簇簇,红萼芳心;亭台屋宇,高低错落……。斯时,胸襟开阁,境界高远,赏心悦目,神思激荡。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21df3010084sj.html2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